“双心疾病”又称“身心疾病”,是由胡大一教授首先提出的一个心脏病学新概念,是指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同时伴有精神心理问题。这些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患者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因素往往同时存在,而以心脏不适的症状为主,长期的焦虑、抑郁可以导致心脏病的发生,而心脏疾病也可以造成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两者互为互为因果。
双心疾病需要个体化诊疗,强调“身心同治”,需结合患者的心脏状况、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制定综合干预方案。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一、诊断与评估
1. 三问法初步判断:通过以下问题初步筛查双心疾病:
(1)是否有睡眠障碍影响白天状态或需用药?
(2)是否心烦不安或对既往兴趣丧失?
(3)是否有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且检查无异常?
若符合两条以上,需进一步评估。
量表辅助评估:如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躯体化症状量表(SSS)等。
2. 排除器质性疾病
需与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鉴别,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3. 心理社会因素评估
包括患者性格特征(如A型行为模式)、应激事件(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社会支持度等。
家庭和睦有利于身心健康
二、个体化治疗策略
1. 药物治疗
心血管药物:根据基础心脏疾病选择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等,如冠心病患者需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和抗凝治疗。
精神类药物:针对焦虑、抑郁症状,选择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为首选,需注意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药调理:可以辅以中药调理,或口服中成药,辨证论治,临床常见肝郁气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痰火扰心等证候,采用疏肝解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心化痰等治法。中成药可选用疏肝解郁丸、心可舒、乌灵胶囊等改善心身症状。
2. 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非理性认知,如过分夸大症状,对疾病的过度担忧,频发检查增加疾病负担,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减少焦虑情绪。
森田疗法:适用于疑病倾向患者,通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理念缓解精神交互作用。
家庭与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倾诉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融洽家庭关系,多在户外活动,定期旅行可增强心理韧性。
运动益于身心愉悦
3. 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处方:根据心功能、运动耐力制定个体化方案,如每周2-3次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散步)促进内啡肽、快乐多巴胺释放,改善情绪。
饮食与睡眠管理:低脂低盐饮食,保证7-8小时睡眠,睡眠不好时,借助安眠药物改善睡眠。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加重心血管损伤,需严格戒断。
4. 物理治疗与辅助疗法
音乐疗法:经常听欢快节奏的歌曲音乐,情绪紧张时舒缓音乐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焦虑。
正念冥想与放松训练:通过调节呼吸频率,一吸一呼之间保证充分的氧合,有氧代谢产生更多的ATP,增强活力,调节心情和肌肉放松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老年人更易因孤独感引发焦虑,需加强家庭陪伴,简化用药方案以提高依从性。
更年期女性激素波动加剧情绪变化,化验激素水平,如果雌激素偏低,可联合激素替代治疗与心理疏导。
心脏支架植入者、心脏起搏器植入者需消除对手术器械、植入物的过度担忧,通过健康教育、科普讲座缓解疑病心理。
心血管科医生应该掌握双心疾病的知识,一站式解决患者的身心问题。
综上所述,双心疾病的个体化诊疗需整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针对患者的心脏功能、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系统制定分层干预方案。心血管医生早期识别心理问题、多学科协作及患者主动参与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护心、爱心、拥有一颗健康之心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优化慢性疾病管理,从预防到治疗的全面策略
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策略.pptx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心理疾病与体重管理的心理支持策略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与综合治疗策略
【重磅综述】靶向衰老细胞的疾病治疗策略
中药联合治疗中固本膏优化策略
老年病预防与治疗策略研究.pptx
李南林教授:新辅助治疗 个体化治疗的决策平台
最新疾病预防,构建健康社会的核心策略
网址: 双心疾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