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市民参事丨越来越多济南人“白天上班、晚上健身” 下班“撸铁”,为啥这么火?

市民参事丨越来越多济南人“白天上班、晚上健身” 下班“撸铁”,为啥这么火?

  晚上8点,CBD写字楼里的灯光逐渐暗了下来,而楼下24小时健身房里,跑步机的嗡鸣与哑铃碰撞声正交织出充满活力的节奏。刚结束工作的小金匆匆换好运动服,在椭圆机上调整呼吸——这是她每天雷打不动的“充电仪式”。

  如今,像小金这样白天埋首工作、夜晚奔赴健身房的年轻人正组成庞大的“夜练军团”——乘着夜色,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燃烧卡路里,约三五好友租个场地踢场足球,走进体育用品店挑选心仪的运动装备……他们的运动轨迹不仅勾勒出城市的夜间活力,更藏着当代“打工人”对抗疲惫与焦虑的生存智慧。​

  汗水里的解压密码

  晚上9点半的健身工作室里,康先生正趴在训练床上发出舒服的喟叹——教练手里的泡沫轴在他肩颈处滚动,原本僵硬的肌肉逐渐松弛下来。“今天拍了7个孩子,从早到晚背着10公斤重的相机包跑,感觉脖子都要断掉了。”这位儿童摄影师摘下鸭舌帽,露出被压出红痕的额头,“但只要到这儿举举铁,所有烦躁就跟着汗水流走了。”​

  在儿童摄影行业摸爬滚打5年,康先生的日程表永远被预约填满。旺季时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他要连续拍摄十几组家庭,弯腰、屈膝、举相机的动作重复数百次。“刚开始以为扛器材能锻炼身体,结果落下腰肌劳损的毛病。”他撸起袖子展示手臂上的肌肉线条,“现在每次练完核心,第二天背相机都觉得轻快,比睡懒觉还解乏。”​

  健身房角落的休息区,几个刚结束训练的“肌友”正分享着当天的工作趣事。康先生说这是他坚持夜练的另一个原因:“跟同行吐槽甲方改需求,听教练讲他备考营养师的糗事,这些碎片化的聊天比心理咨询还管用。”他掏出手机展示训练打卡记录,200多天的连续签到里,有一半时间都是晚上9点后入场,“有时候忙到健身房快关门,哪怕只练20分钟也觉得踏实。”​

  小金则把健身变成了“高效利用时间”的典范。去年,她发现办公楼下新开24小时健身房时,她果断退掉了家附近的年卡:“以前下班要花40分钟通勤,到家就想瘫着,懒得再换衣服去健身。现在公司电梯直达健身房,换上运动服就能开始训练。”她算了笔时间账:每天一小时力量训练加半小时有氧,结束后在健身房洗澡吹头发,比回家后窝在沙发里刷手机更划算,“最关键是能避开通勤晚高峰,还省了家里的水电费。”​

  这位市场专员的工位上常年放着运动背包,里面装着速干衣和运动鞋。“我们部门经常临时加班,以前办的健身卡总被‘没时间’耽误。”她指着健身房里的同行们笑道,“现在随时能看到熟悉的面孔,上周还在器械区碰到隔壁公司的策划,聊起行业动态比开会还带劲。”

  运动场上的社交新方式

  晚上7点,天色渐暗。城市运动公园里,20多个年轻人正围着飞盘奔跑跳跃。穿荧光绿运动服的刘萌萌一个漂亮的反手投掷,引得场边响起欢呼。这位上市公司的高层助理刚结束一天的会议,脸上还带着精致的妆容,动作却丝毫不输专业玩家。“上周在飞盘社群认识的设计师,今天居然在场上碰到了。”她擦着额前的汗笑道,“这不比相亲靠谱多了?”​

  5年前,刘萌萌从西安来济南打拼,她的社交圈一度局限在公司和出租屋之间。“做助理需要时刻保持专业形象,时间久了特别想找个能彻底放松的地方。”她刷短视频时刷到“飞盘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就此上瘾。“第一次玩时连规则都不懂,总担心拖后腿。但大家都特别友善,会主动教你怎么跑位、怎么接盘。”现在她的周末日程表被各种运动局填满,周三羽毛球、周五飞盘、周日骑行,朋友圈里的运动照比工作照还多。​

  “你看那边穿灰色卫衣的男生,是做新媒体运营的,上次帮我改了条文案,领导夸了半天。”刘萌萌指着场边补水的年轻人介绍道,“还有那个戴眼镜的女生,她是做瑜伽教练的,教了我缓解肩颈疲劳的小动作,现在见客户久了也不怕脖子僵。”在她看来,运动社交的妙处在于“自然破冰”:“一起追过同一个飞盘,讨论过战术,再聊工作生活就特别自然,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互助,比刻意维系的人脉靠谱多了。”​她的微信里有5个运动社群,置顶的“济南飞盘爱好者”已经有400多人。​

  某公租房社区的羽毛球馆里,高云佳正和邻居们进行双打比赛。这个做互联网运营的小伙子去年入住时,发现社区配套的运动设施比想象中完善得多:“刷脸就能进场地,器材都是新的,连羽毛球网都是专业级的。”他原本是抱着“蹭免费场地”的心态来的,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内认识了十几个朋友。​“隔壁楼的姑娘在做电商直播,我们经常交流平台算法;对门的产品经理帮我优化了用户调研表。”高云佳指着场边堆放的笔记本笑道。​

  这种“运动社交”正在改变年轻人的邻里关系。“以前住商品房时,好几年都不知道对门是谁。”高云佳展示着社区运动群的聊天记录,有人在里面转让健身卡,有人分享拉伸教程,上周还有人组织了“夜跑+职场经验分享”活动,“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年纪,面临的生活压力也相似,聊起加班、租房、考证这些话题特别有共鸣。”​

  健身产业链的多元延伸

  高新区某商场的篮球训练馆里,此起彼伏的拍球声中,杜先生举着手机对准场内跳跃的身影。屏幕里,上初二的儿子小鹏正跟着教练练习三步上篮,动作虽略显生涩却格外认真。“平时孩子放学后回家吃完饭,我们俩差不多也下班到家了,正好赶上7点的训练课。”他说,“以前总说没时间陪孩子,现在这一个半小时,能看他打球,我也能在旁边跑跑步,一举两得。”​

  妻子孔女士坐在休息区的长椅上,手里捏着瑜伽环做着肩颈拉伸。“孩子学习压力大,每天伏案写作业,周末还要上补习班,根本没时间运动。”她望着场内满头大汗的小鹏,语气里满是欣慰,“自从报了篮球课,不仅驼背改善了,连性格都开朗了不少。我们陪着来,自己也能活动活动,缓解白天上班的疲惫。”​

  杜先生对这种“亲子共练”模式格外认同。“上周跟孩子打了场‘一对一’,他进步太大了!”他笑着说,“看到他那种不服输的劲头,突然觉得比考高分还重要。竞技体育能教会他坚持和拼搏,这些是课本里学不到的。”为了支持儿子训练,夫妻俩连加班时间都要商量好,“只要不出差,我们都会来陪练,就当是给孩子的运动教育投资了。”​

  一家24小时自助健身房里,自由教练林哲正在给学员发课后总结。这位戴着运动手环的年轻人手机里存着十几个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地址,“客户住在东边,我就约奥体附近的场馆;住在老城区,就选泉城路那家。”他展示着小红书账号,置顶的资质认证帖子下有两百多条咨询留言,“现在年轻人讲究效率,下班后直接去家附近的健身房上课,省去了来回折腾的时间。”​而且,这种“无场地经营”模式让他省去了房租、设备的成本,“对客户来说也更灵活,上个月有个学员出差,我们还在外地的连锁健身房上过课。”​

  更让林哲意外的是学生群体的需求增长。“每周有四五个家长约课,都是为了中考体育加分。”他最近在研究跳绳和立定跳远的训练技巧,“有个初二学生,寒假时800米跑不及格,现在已经能达标了。”在后疫情时代健康意识的推动下,这种“体育外卖”服务正在悄然兴起,“上周还有个高三学生,晚上10点下晚自习后来上课,说运动能帮他缓解考前焦虑。”

  城市“夜练”空间进化中

  清晨5点半的公园里,曹女士已经完成了5公里健步走。这位“80后”财务主管指着脚下崭新的塑胶步道笑道:“以前是普通的水泥路,走久了膝盖疼。现在重新铺设后,我们队伍一下子多了20多人。”她加入的健步走社群,3年前只有30多人,如今已经发展到200多人,年龄最小的成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大的已经60多岁。​

  “去年公园加装了夜间照明,增设了饮水站和应急呼叫器,经常深夜还有人在跑步。”曹女士展示着手机里的轨迹记录,从最初的“每周三次”到现在的“风雨无阻”,她的健步走里程不断刷新。更让她惊喜的是社区周边的变化:“菜市场旁边开了太极馆,社区活动室新增了乒乓球台,上周我发现公园里需要收费预约的篮球场居然也对市民开放了!”​

  在一处社区商业综合体内,藏着一家女子健身馆。“开业两个多月,每天三节课程全是爆满状态。”主理人李静翻着预约记录笑道,“学员有做教师的,有开网店的,还有全职妈妈,大家都趁着晚上孩子睡了或者下班后过来。”​这个3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个器械都贴着使用指南,墙角的绿植生机勃勃。“很多女生不好意思去综合健身房,在这里可以更放松。”李静原本是职业教练,去年辞职创业时,也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现在的女性不仅关注体重,更在意体态管理,我开馆的初衷就是想让普通女生也能轻松健身。”

  记者发现,现在各地积极推出“夜练”新模式、延长场馆时间等,带动全民健身,点燃了夜间消费新热潮。在济南,今年将有计划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智慧化升级,年内拟建设智慧健身驿站、智慧健身步道不少于10处,高标准完成500处以上健身场地更新提升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城乡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还将用好“点餐式”公共体育服务配送机制,选派更多的健身指导专家走进社区、学校、企业。

  在夜晚挥洒汗水的他们,用奔跑、跳跃、拉伸的姿态,对抗着工作的疲惫与生活的焦虑。当城市逐渐进入梦乡,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深夜健身房的灯光,早已和写字楼的灯火一样,成为城市夜空中最动人的风景。​

  您有健身的习惯吗?

  有 38.8%

  没有 61.2%

  选择夜间健身的原因是?(多选)

  白天没时间 76.5%

  缓解工作压力 68%

  结识新朋友 68%

  与家人、朋友相约 55.7%

  夜间人少体验好 40%

  当前健身场地需改进的是?(多选)

  安全监控缺失 67.7%

  急救设备缺乏 67.7%

  智能设备少 45.9%

  照明亮度不足 35%

  设施老旧 35%

  微观点

  大众体育热折射国家和社会活力

  光明网

  体育运动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活力,进而提升社会整体活力水平。运动不仅给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收益,而且能够“改造大脑”,有效提升人的创造力。今天,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竞争,突出表现在科技的原创性和经济的活力等方面,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活力。以体育运动为抓手,能够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愿;通过群众性体育活动,可以激发社会活力、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定期发布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数、向运动达标者颁发证书。上海、浙江、贵州等地也提出通过体育运动提升城市活力的相关工作方案或规划。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越发凸显。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中国人逐渐关注的健康领域。相关研究表明,缓解精神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体育运动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运动后的大汗淋漓,不仅让肌肉得到有效锻炼,心情也会随之放松不少,很多人对此都有切身体会。尤其是参与足球、篮球等集体运动,通过团队配合和沟通,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使人产生了归属感和心理支撑,这些都能大大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我们要把体育运动从单纯的肌肉运动的状态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体育运动与智力、道德、艺术、社交等更紧密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群众体育的受关注程度不及竞技体育,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和体验仍处于“远观者”而非“参与者”的位置,但体育运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只能通过参与获得。“浙BA”“苏超”等大众体育赛事吸引更多人参与,不仅成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也是激发人民和社会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健康是责任,健身是任务

  人民日报

  健康是责任,健身是任务。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对于国家、民族,奔跑追梦之路,都需要健康为前提。保持健康、远离疾病,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坚持不懈地锻炼健身,把每天从事适当的健身运动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达到60%。把健康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把健身的任务落实到每一天,推动体育成为大众生活方式,体育强国建设就有了更坚实的托举,健康中国建设就有了更有力的支撑。

  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十五分钟健身圈”,将体育与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教融合、体医融合,夯实了全民健身的发展根基,拓展着全民健身的发展模式;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的理念,加快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呼应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要。全民健身事业推陈出新、更上层楼,展开了更为宏大的时代画卷。以健康为责任、以健身为任务,做自己健康的主人,是值得大力提倡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人人共享体育,体育造福人人。动起来,投入到全民健身的潮流中去,为每个人的幸福、为民族的富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动起来,让我们以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奋发的姿态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神回复

  网友@AKOK:白天当PPT奴隶,晚上做健身房野人。

  网友@梳子梳子:白天奶茶炸鸡犯的罪,深夜椭圆机来赔。脂肪有没有掉不知道,良心反正不痛了。

  网友@全体都有:22点打卡下班,23点打卡深蹲。

  网友@8点睡觉:凌晨练完,吃蛋白粉拌褪黑素,主打一个“我透支我弥补”的量子养生法。

  欣视界 健身房也是“情绪出口”

  当代年轻人的解压方式有多野?白天在工位上表演“岁月静好”,晚上就在健身房当“情绪屠夫”——把KPI的怒火转化成卧推的爆发力,把客户的刁难踩碎在跑步机的节奏里。

  别笑,这届“打工人”的健身卡早不是单纯的“身材管理工具”,而是性价比最高的“心理疗愈套餐”。用泡沫轴擀开肩颈的僵硬,就像擀平了难缠客户的修改意见;在椭圆机上消耗的卡路里,换算成了对晚高峰堵车的无声控诉。

  更妙的是社交属性的意外解锁。飞盘场上的一个漂亮传接、羽毛球馆里的一局酣战,比酒桌上的虚与委蛇更能拉近距离。用运动社交替代胡吃海喝,既练出马甲线又攒下真朋友,堪称成年人的“社交经济学”典范。

  至于那些深夜10点还在举铁的“狠人”,与其说是自律狂魔,不如说是在用肌肉记忆对抗生活失控感。毕竟在健身房,只要动作标准就能看到进步,这比在职场里猜老板心思靠谱多了。

  值得庆幸的是,城市也正在悄悄为这些夜练人开辟空间。从商场楼顶的空中跑道到社区里刷脸即入的球场,越来越多“5分钟可达”的健身空间,让打工人不用在通勤和运动间做残酷抉择。那位女子健身馆主理人说得在理:“最好的健身房,其实是离生活最近的地方。”

  所以下班后看到同事拎着运动包狂奔,别问,大家心照不宣——他只是找个地方,把今天的情绪好好“泵”出去而已。当城市愿意为汗水多留几盏灯,每个为生活奔波的人,更能在钢筋水泥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口。

  街采

  马先生

  平时我们工作压力都很大,晚上出来锻炼一下可以解压,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这样第二天上班时的精神状态也会更好。我觉得现在国内公共空间的体育设施还是有些不足,希望能增加一些,并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护,像我们在外面锻炼的时候也应该更有公德心。

  何先生

  平时下班以后我很喜欢跟朋友一起打乒乓球,并不是为了提升技术,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放松一下。平时我们在外面活动的时候,发现场地设施还需要加强维护,劝导一些人爱护设施,这样更有利于场馆的长久运营,也能提升大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林女士

  我还是很喜欢在晚上出来锻炼的,这样即可以释放一天积累的压力,而且晚上人比较少,错峰锻炼可以拥有更好的体验感。我觉得坚持运动对个人和家庭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带着孩子活动一下,对孩子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我认为户外的锻炼比室内更容易坚持。

  刘先生

  晚上我们会陪着孩子出来打羽毛球,这不仅是一种运动健身,更是一项促进家庭亲子关系的活动。我觉得在公共场合锻炼,还是要注意,不要在不合适的时间产生噪音,不要破坏公用的体育设施,看管好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希望专业运动场馆越来越多,让更多人加入锻炼队伍。(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曹雅欣)

责任编辑:田艳敏

相关知识

天天坐着上班越来越胖怎么办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进行撸铁训练?6个原因告诉你
为啥晚上吃的越多,第二天早上越饿?
上夜班越来越胖怎么办
上夜班身体越来越瘦怎么回事
上班后奶水越来越少要怎么办
为啥工作越忙体重越涨?跟刘畊宏跳操后肚子饿怎么办?营养科主任来支招
浙江人为啥越跑越欢
撸铁小白必看!如何高效撸铁,打造完美身材?
女性健身在西班牙越来越流行

网址: 市民参事丨越来越多济南人“白天上班、晚上健身” 下班“撸铁”,为啥这么火?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9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