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是第23个“世界嗓音日”。这个日子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更是一个号召,让公众关注嗓音健康和科学用声。为了唤起人们对嗓音健康的重视,记者采访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医师赵成彦,他分享了一些护嗓技巧。
“日均3至6小时的高强度发声,许多人都面临‘职业病’:嗓子干哑。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接受过护嗓培训。”赵成彦指出,教师、销售人员、网络主播及客服等高频用嗓群体,以及那些日常用嗓不当的普通人,都亟需学习科学护嗓的知识。在践行中,他发现长期采用胸式呼吸和大声吼叫等不当发声习惯,加剧了声带老化的速度。“声带就像乐器的琴弦,若使用不当却又缺乏保养,终究会失去其弹性。”
不少小病小痛,诸如慢性咽炎和声带小结,都是这些错误习惯的后果。“中医的整体观念提醒我们,肺为声之源,肾为声之根;失眠和焦虑会增加喉肌的紧张感。”赵成彦因此建议,高频用嗓人群可尝试以润肺代茶饮(如麦冬和木蝴蝶),并结合滋肾养生操(简单的叩齿吞津),从根本上呵护声带健康。
改变发声方式有助于延长职业生命。他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腹式呼吸法,不妨将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让腹部膨胀,呼气时慢慢发声。胸腔共鸣训练(发出“嗡嗡”声)与温水润嗓后的音阶哼鸣,都能深层呵护声带。“每天只需5分钟的深呼吸练习,便能让声音更具穿透力。”
针对像教师这样的高频用嗓群体,赵成彦还倡议建立“护嗓装备库”,例如使用便携式扩音器减轻声带负担,随身携带保温杯,泡制含沙参和麦冬的润喉饮。同时,面对突发的失声时,雾化治疗结合无声口型练习能帮助维持课堂秩序,同时为声带恢复争取时间。
他分享了一个“黄金三分钟”的晨练方案:运用气泡音轻柔按摩声带(发“呃”声振动),进行唇舌健身操(快速朗读绕口令),以及进行共鸣强化训练(运用“咪、嘛”进行定位发声)。
“只要坚持一周,你会发现说话变得更轻松。”但赵成彦特别警示,如果声音嘶哑超过两周,说话感到吃力或伴随咽喉灼痛和干咳,这可能是声带病变或咽喉反流的信号,务必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守“休声”的原则。他希望更多人能够学习科学的发声技巧,保护好我们的“声音资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