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山大“齐鲁医行”实践队奔赴雪域高原,医者仁心书写家国情怀

山大“齐鲁医行”实践队奔赴雪域高原,医者仁心书写家国情怀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收到一面特殊的锦旗,红底上“医者仁心暖雪域,鲁藏情深谱新篇”的金色字迹,流淌着来自祖国边疆的暖流。这是西藏自治区米林市羌纳镇送给山东大学“齐鲁医行”实践队最珍贵的礼物,更是3000米海拔之上,生命与生命最美的相遇。

8月5日,午后的羌纳镇西嘎门巴村,飘荡着酥油茶的醇香。78岁的门巴族老人次仁曲珍紧握着山东大学“齐鲁医行”实践队队员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说着:“扎西德勒,医生来了!”在海拔3000米的村寨里,村民自发献上洁白哈达与自家栽种的李子,用最质朴的方式迎接这支跨越3500公里而来的医疗团队。尽管高原反应让队员们胸闷乏力、头痛不适,但看到藏族同胞,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眼科诊台前,格桑阿妈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说着“突及其(谢谢)”;儿外科医生半跪在地上,为孩子们检查脊柱发育情况;内科诊台前排起长队,医生们耐心地为每位患者详细解释。夕阳西下时,累计接诊300多名群众的队员们早已累得满头大汗,心中却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6天,9000公里,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疆地区,“齐鲁医行”社会实践队一行13人在雪域高原写下生命的注脚。他们的足迹覆盖4地7个点位,先后建立3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6场健康义诊和科普宣教,服务藏区群众近1500人次。团队探索形成“据点扎根—分层服务—能力共建”的长期医疗帮扶模式:依托社会实践基地构建稳定服务网络,发挥国家队医院专业优势,针对藏区群众、边防官兵、国家重大工程一线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分层开展义诊巡诊与健康科普,同时结合“临床带教+手术示范+病例研讨+科研交流”路径,培养能够扎根本地的医疗力量,探索建立常态化帮扶交流机制。“齐鲁医行”实践队将流动医疗转化为常态化人才技术支持,把健康理念送进高原、长效机制留在基层。团队思政老师魏廷义向学生队员们讲述本次活动的意义:“一次义诊,或许能解眼前之疾,而留在高原的能力,就像种下的种子,能在雪山脚下生根发芽,守护这里的四季与岁月。”

短期义诊:多点并重,健康服务惠及各行各业

从乡村到工程一线,从医院到边防军营,“齐鲁医行”社会实践队先后在米林市西嘎门巴村、波密县通麦镇、墨竹工卡县开展健康义诊,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实践队与当地医疗系统的骨干医师密切合作,设立眼科、骨科、儿科、内科等多学科诊疗台,并创新开设减重门诊和藏医针灸、棍疗展区,为藏民们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实现“现代医学+藏医药”融合,让群众足不出村享受三甲医院诊疗服务。骨科副主任医师王连雷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制定微创手术方案,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萌结合当地儿童常见呼吸道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现场为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与康复训练指导并教授家长高原气候下的日常健康管理方法,眼科副主任医师王家伟为多名白内障患者提供一对一诊疗,儿外科硕士研究生亓越、孙玉强为儿童进行脊柱侧弯筛查……而在边防军营,战士们列队等候义诊,迷彩与白衣交织成一幅守护边疆与守护健康的画面;在通麦项目部,工程一线人员集中接受健康检查与咨询,医护与建设者的互助情谊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

健康科普:寓教于乐,护脊筑基携手医技共进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长期低氧和强紫外线辐射对青少年骨骼发育影响较大。实践队面向儿童群体开展生动直观的宣教活动,队员们结合脊柱结构模型与真实案例,讲解正确坐姿、书包负重比例等护脊要点,并现场示范易学易行的“护脊操”。孩子们在操场上跟随队员动作进行练习,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基础的脊柱保健方法,也增强了主动保护脊柱健康的意识。此外,团队还面向基层医疗人员开展系统化健康培训。在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博士研究生王腾凯、张雨欣分别以《科学减重与高原膳食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为题,结合高原气候特点与当地生活习惯,通过病例分析、数据解读和互动问答,向一线医护人员传授可直接应用于临床的诊疗策略和健康管理方法。当地医生旦增卓玛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笔记:“内地专家的病例分析很实用,对我们调整治疗方案很有启发。”

长期合作:建立基地,夯实雪域高原医疗力量

活动期间,社会实践队先后在米林市人民医院、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西藏大学附属阜康医院挂牌成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确立“技术帮扶+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在西藏大学附属阜康医院和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实践队与当地医务人员开展了多层次的医疗交流与指导。团队成员参与儿科、骨科等科室的教学查房,针对典型病例展开详细分析;组织疑难病例讨论,聚焦高原地区疾病特点提出诊治建议;在骨科、普外科等手术室,专家进行手术指导,示范操作要点。团队成员还为当地医护人员提供高原病诊疗、脊柱手术、儿童罕见病管理等实战化指导,将先进理念与操作要点传递到临床一线,增强西藏本土医疗力量。

立德树人:学思践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高原医院到乡村,从义诊现场到红色课堂,团队始终将思政教育与医疗服务相融合,用脚步丈量边疆,以行动践行“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齐鲁医学精神,把青春与担当镌刻在祖国的高原边陲,为民族团结与健康西藏建设注入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在通麦工程一线,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副院长许振浩教授以《坚持四个面向,在服务国家需求中锻炼成长》为题,为队员们讲授高原党课,分享攻克工程“卡脖子”技术的亲身经历,诠释“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谛;在波密县“十英雄纪念碑”前,师生们集体敬献花束,缅怀为西藏交通事业建设英勇牺牲的烈士;在军营走访中,队员们深切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将信念与责任深植于心。

锦旗迎风舒展,鲁藏故事方新。本次“齐鲁医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山大师生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展现了山大使命、青春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注入激扬的青春动能。正如实践队员日记中所写:“最动人的医术,是掌心传递的温度;最珍贵的青春,是脚下丈量的土地。”当齐鲁医学的种子在雪域生根,当格桑花与泰山松在风中对话,我们相信,真正的医者仁心,定能跨越万水千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美的生命之花。飞机穿越云层时,舷窗上的哈达轻轻飘动。队员们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山,突然明白,那些被点亮的眼眸,终将成为雪域不灭的星光。(魏廷义)

(责编:公雪、邢曼华)

相关知识

山大“齊魯醫行”實踐隊奔赴雪域高原,醫者仁心書寫家國情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启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齐鲁医院创新构建体重管理“齐鲁方案”——体重管理门诊正式启动
陈永攀:践行家国情,援藏无悔心
《中国中医药报》:以齐鲁中医药文化铸魂育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科
王瑞雪:把“诗韵课堂”送到雪域高原
齐鲁理工学院:新医科建设中护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践行医者仁心  护佑人民健康(权威发布)

网址: 山大“齐鲁医行”实践队奔赴雪域高原,医者仁心书写家国情怀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0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