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食品安全新标准解读
◇ 新标准背景与目的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50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特别引入了“保质期到期日”和“消费保存期”两项新指标。这一调整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食品的可食用期限,同时也影响着消费者判断食品是否还能食用。当食品仅过保质期一到两天时,我们仍可以安全食用吗?而保质期是否真的能确保食品在期限内完全安全?
关于保质期的起源与意义,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保质期并不简单等同于食品的最终可食用期限,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更全面的视角。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范教授指出,食品保质期的设定旨在提醒销售方和消费者注意,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可能面临品质下降、劣变甚至腐败的风险。同时,它也界定了各方的食品安全责任。若食品在保质期内出现品质和安全问题,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需承担相应责任;而一旦超过保质期,食品将不得合法销售。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需由厂家在保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行业惯例自行确定并标注。
◇ 保质期与预包装食品
预包装食品,即预先包装或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其保质期需由厂家根据实验和行业惯例确定。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提醒消费者和销售方注意品质和安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可能面临风险。
◇ 生鲜与非预包装食品
新鲜蔬菜、水果、肉类、鱼类、蛋类等生鲜农产品,以及散装粮食等散装食品,都不属于预包装食品范畴。此外,餐馆食物、街边小吃以及现包饺子等现制现售食品同样不强制标注保质期。这些食品的保质期需根据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判断,特别是餐饮食物,购买后建议立即食用,若需保存则应及时冷冻。
02保质期与食品标签变化
◇ 新标签通则
近期,国家新发布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对食品标签标识进行了全面“升级”,以更清晰地展示食品的关键信息。新标准中,《GB 7718-2025》和《GB 28050-2025》提升了标签信息清晰度,改变了保质期标注方式。
◇ 消费保存期的意义
为了减少食品浪费,引入了“消费保存期”的概念。这意味着,若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后未能及时食用完毕,可在“消费保存期”内继续享受,但需确保按照标签指示的贮存条件妥善存放。
03常见保质期误解解答
◇ 误解一: 保质期的适用范围
误解之一是“所有食品都必须标注保质期”。事实上,某些食品如干制食品和腌制品不一定需要标注保质期,因为它们的长期存放依赖于高抑菌成分而非保质期。
◇ 误解二: 长保质期与防腐剂
误解二是“保质期越长,食品中防腐剂含量越高”。食品的保质期实际上与其自身特性、生产工艺以及储存条件紧密相关。许多长保质期食品可以通过传统的干燥、盐渍、糖渍及低温等方法实现,且无需防腐剂。
◇ 误解三: 超过保质期的安全性
不少人认为“过了保质期就得扔”。实际上,轻微过保质期的食品若无变质现象,仍可继续食用。制造商在设定保质期时会留有一定的余量,因此消费者可以根据经验进行判断。
◇ 误解四: 保质期内的安全条件
误解四是“只要在保质期内就一定安全”。食品的安全性不仅依赖于保质期,还需正确的储存条件和开封后的处理。消费者需注意标签上的保存建议,如“冷藏保存”、“开封后请冷藏保存”等提示。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饮食误区 需要澄清的7大饮食误区
健康饮食的常见误区和食品安全.pptx
新生儿护理常见误区及解答
饮食减肥:从科学角度解读常见误区
婴幼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解读
解读《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老鹰茶》(DBS50/033
食品安全标准中沙门氏菌解读
新手妈妈必知:母乳喂养的常见误区与解答
安徽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征求意见稿解读
网址: 食品安全新标准解读及常见误区澄清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0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