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健康管理的知识(精选5篇)

健康管理的知识(精选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管理的知识

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管理;乙型肝炎;预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74-01

前言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流行性广,在公共场合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疾病治疗所需费用高,如何在公共场合预防乙型肝炎,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话题。健康管理指的是通过预测及评估指定对象的潜在健康隐患,制定出科学的预防措施,防止传染性疾病感染。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如何解决健康安全隐患,预防疾病发生,是该管理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可通过预防与管理相结合,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生率,抑制感染性疾病发展,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乙型肝炎的健康管理方法,并针对我国现阶段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以此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1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粘膜、破损皮肤、母婴以及血液等途径传播,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为母婴传播。乙肝患者在分娩过程中,体液与血液等与新生儿接触时,HBV病毒则会传染给婴儿。若进行穿刺医疗操作时,所用的医疗器械未经消毒,HBV病毒则会通过皮肤黏膜传播[1]。在日常生活中,如进行穿耳洞、纹身以及修足等活动时,病毒可通过皮肤或血液接触传染。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钳等亦会增加乙肝疾病感染可能性。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发生传染性疾病。采供血机构方面,应对献血人员进行乙肝病毒筛查,降低血液传播几率。乙型肝炎患者应戒烟戒酒,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饮食,避免病情加重。

2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管理,降低乙型肝炎传播率。首先,我国在HBV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或采用的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化健康管理的需求。例如,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一对一管理。但由于管理对象较多,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若发现患者存在传染疾病,应详细记录在门诊登记本上,并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和审核,掌握乙型肝炎的相关信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把这些资料和数据作为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资料和宣传资料,来提高社会对于该疾病的认识,但由于健康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或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未进行深入教育,导致效果不理想,人们对乙型肝炎认识不足,预防措施不到位,难以降低乙型肝炎传染率。

3完善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档案管理:

医院应对已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档案管理,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在档案上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并记录病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治疗效果等,包括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费用、病情发展等相关信息。

3.2采用分层次管理模式:

对于部分较为严重的乙型肝炎患者,可采用一对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医生负责1例患者的健康管理,使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2]。对于未患有其他合并疾病、且病情较为相似的患者,可采用多对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医生负责多名患者的健康管理,通过类似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成本。

3.3健康教育方法:

应通过分层管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对于乙型肝炎患者亲友等高危感染对象,可采用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疾病预防方法,积极注射疫苗预防疾病[3]。对于普通的管理对象,如健康人群及亚健康人群等,可通过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组织人员进行社区宣传,讲解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如疾病诱发因素、传染途径、以及预防方法等,使人们正确掌握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掌握疾病防治知识。

3.4做好随访工作:

为不断加强健康管理,应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档案、及其治疗过程、预后等进行监测,做好随访工作。监测完成后,应详细记录在健康档案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划分管理等级,使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更加完善,提高健康管理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通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预防控制方面的作用。控制健康因素,杜绝健康隐患,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并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疾病传染可能性,从而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伟斌,卢建华,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1,10(02):124-125.

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石化企业 HSE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管理

一、HSE管理体系简介

在过去,人们对于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往往比较盲目,具有很强的破坏性。随着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也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石化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对于环境、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系进行规范。HSE管理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HSE(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是综合了健康、安全和环境三个要素,在石化行业通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它是以领导和承诺为管理核心,在石化企业经营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安全,员工身体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HSE管理体系中职业健康管理的问题

目前,与国际上的著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化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推行HSE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节主要针对HSE管理体系中的职业健康管理方面做出分析。

HSE管理体系包含了环境、健康、安全各方面的因素,在石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的职业健康问题是企业内部可以做出完善和改进的一点重要因素。通过对目前石化企业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职业健康管理是HSE体系推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多数石化企业都已建立HSE管理体系,但针对职业健康管理的专业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健康管理培训,缺乏专业的健康知识。这些人员往往不是专职的健康管理工作者,而是从其他岗位上调动的临时工作者。

2.缺乏对职业健康管理流程的细分

职业健康管理应当从石化企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等方面进行,关键是做好职业病的事前防治措施,对石化企业生产环境的监测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员工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在规章制度上,大多数石化企业往往照搬国家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或上级文件,缺乏自身的探索研究,对石化工业生产各环节的健康管理细分度不足。

3.责任主体缺乏规范管理意识

职业健康管理的最高责任人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的职责是全面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但石化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单靠某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石化企业开采生产工作涉及较多的危险化学物品和操作器械,因此供应商和承包商的管理责任也非常重大。承包商主要缺乏对于环境保护和职工生命安全的规范管理,没有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管理石化生产中的危险化学物品。而供应商在提供生产设备和用品时,缺乏对有毒有害设备物品的警示标识,往往容易造成危险品泄露等事故,给员工的健康带来危害。

4.缺乏对危险事故紧急预案编排和常用救援设施维护

石化企业没有对本企业生产环节的危险情况做具体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多数事故紧急预案往往都是从整体上来编排的,对于某个环节的预案缺乏规划,导致在危险事故发生后紧急预案的效果不明显。常用的救援设施包括固定和便携式报警器、空气呼吸设备、防毒面具等。这些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才能保障在危险时的保护效用。如:石化企业在汽油生产过程中的加氢装置,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硫化氢和氢气等易燃易爆气体,操作温度较高,压力较大,极易发生泄漏和爆炸。因此对于汽油加氢这一生产环节,应该制定相应的紧急事故处理预案,做好安全通道的清理,保证救援器材的使用。

5.缺乏对职业环境健康监督和监测

我国大多数石化企业在实施HSE管理体系时,往往不注重对生产场地的职业健康监测分析,没有及时请具备监测资质的疾控中心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来进行采样。对于职业健康日常的管理也缺乏评级审定,主要集中在企业内审,而缺乏专业机构的外审。

三、改善石化企业HSE管理中职业健康管理的措施

1991年,壳牌公司率先颁布HSE方针体系。国外大型石化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经验丰富,值得国内企业积极学习并发展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措施。

1.强调HSE管理体系的核心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领导和承诺。因此要求管理从企业的上层到下层,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在石化企业的会议中应当强调这种核心理念,领导管理层身体力行,制定和完善HSE管理体系,同时做好全面监控。

2.评估并标示危险项目

HSE管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对生产工作场所进行评估,监测其是否有影响员工健康的风险,并上报管理层。对于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环节,在与职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时,应当充分告知危险因素,做好相关危害防护措施。如:在对于一线工人较多接触苯、硫化氢、氨、一氧化碳、甲醛、粉尘、电离辐射等危害物质的情况,要为工人提供专业的培训,配备防毒、防尘、隔离等防护设备。

3.加强紧急救援演练

石化企业生产环节应当配备齐全的救援设备,与医院等急救单位联合,做好日常救援演练工作。根据企业规模和生产情况,邀请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急救培训指导,主要包括伤员搬运、止血包扎、烧伤和中毒处理等。

四、总结

我国石化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HSE管理体系推进中职业健康管理的问题,积极学习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重视员工健康和生产安全。使职业健康管理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从而促进石化企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岩,李新鸾.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推进中的职业健康管理思考[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11.

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支气管炎;护理;中医护理;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96-02

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迁延反复。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可进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环境的恶化,支气管炎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1]。我院分析了在支气管炎护理工作中采用中医健康护理措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8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有咳嗽、咳痰、喘息、气促、胸闷等临床表现。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肺结核、尘肺、支气管扩张、未成年人、妊娠期女性、文盲、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护理干预者。

根据随机法分组,对照组39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8.84±7.46)岁;体重45-85kg,平均体重(64.57±5.96)kg;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15±1.56)年;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5例、大专7例、高中14例、初中10例、小学3例。

实验组4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9.19±7.32)岁;体重46-84kg,平均体重(64.35±5.82)kg;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54±1.63)年;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6例、大专6例、高中15例、初中11例、小学2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联合中医健康护理。

首先做好情志护理,告知患者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中医学理论认为“悲则气消”,悲观情绪可耗伤肺气,使肺失宣降,不利于疾病康复[2]。

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普及中医养生知识,使患者认识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选择空气清新的场地,吸收自然界之清气,避免烟雾、有害气体、粉尘等的吸入。选择骑脚踏车、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运动形式,运动时注意控制心率和呼吸频率[3]。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忌食鱼、虾、蟹、辛辣、生冷食物,多饮水以利于痰液稀释而咳出。有吸烟史者应嘱其戒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食疗指导,伴有喉痛干咳者取柿霜6钱,温水化服;咳嗽痰喘较甚者取栗叶1两,加冰糖同煮,取汁服用;咯血者取丝瓜叶榨汁频服;痰热较甚者取川贝3g与雪梨1个同蒸服[4]。

对比观察护理干预1周后的效果。

1.3 评价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判断患者焦虑程度。SAS量表包括20项内容,每项采用四级评分法。将各项得分相加后得到总粗分,乘以系数1.25后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以SAS标准分50分为临界值,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为(10.58±1.82)d,患者的焦虑程度降低为(45.75±8.65)分,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 论

中医学理论将支气管炎归纳于“咳嗽”、“痰饮”、“喘证”、“肺胀”之范畴,与久病正气虚弱、痰浊、水饮、瘀血相互作用有关,加之外感风寒之邪而诱发。

中医健康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摒除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同时做到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对支气管的刺激,尽量避免可能引起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诱因。加强中医辨证,提供饮食治疗指导。食疗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兼有饮食和药物的特性,既能发挥治病之效,又可免去服药之苦,患者易接受。烹饪过程应易掌握,可操作性强。

本研究中联合中医健康护理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者,提示中医健康护理可辅助药物发挥疗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中医健康护理的患者VAS评分明显小于常规护理者,提示中医健康护理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对其预后有益。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支气管炎护理工作中采用中医健康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提高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梁卫珍,钟卓丹,王维亮.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中医辨证护理体会[J].新中医,2012,44(12):194-195.

[2] 胡燕玲.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护理[J].工企医刊,2009,22(6):61-62.

健康管理的知识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心理健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1.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感、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以及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贡献、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培养自信、自强、自立、自律、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存在着三个心理问题敏感期。一是新生入校的心理断奶期。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年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心理上有较多的矛盾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等。二是专升本的心理调适期。许多高职学生进校后,不满足现有的专科学历,想继续升本的学习。可是由于他们基础较差,竞争实力不强,在专升本考试中大部分学生落榜,这给高职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三是毕业前的择业期。现在有些企业、机构、单位在选用人才时盲目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再加上毕业生自身专业上的结构性矛盾等原因,使部分高职学生就业面临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找到单位的毕业生,有的嫌月工资给的少,有的对岗位不满意;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整天四处奔波,为找单位发愁。在毕业前表现出困惑、茫然、焦躁的情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高职学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地段”。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是转制或合并而成的,建校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够丰富,学校大都忙于生存和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又缺乏专业咨询教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致使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而被迫休学、退学以及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件呈上升趋势。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专门人才,必须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培养造就和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关注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及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有较大差异,如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科学、详细地用心理档案记录下学生的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就能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心理素质教育提供连续完善的材料,为进入新的环境帮助新的教育管理人员迅速掌握了解学生并及时实施转换期的心理教育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二、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1.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权,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学校应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及相关档案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建立严格的归档制度,由专人负责保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一人一袋,封面要写请学生姓名、性别、班级、建档日期,并将其编上序号,存放于档案柜中。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能随意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借给他人,如学生自己要看,可在咨询老师的指导、解释下查看。

2.客观真实地设计档案内容。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的设计,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或是简单的履历表,而是应较完整、准确、系统地记录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应包括:(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等。(2)学生在校表现。包括身体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政治表现等。(3)心理素质及教育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人格特征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分析、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以及采取的教育、培养建议、心理辅导过程和就业指导等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它记录的是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要随着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断变化,特别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应定期测试、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教育、辅导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与困惑。

3.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档案管理队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严重缺乏,必须走专兼结合的路子。学校可设2-3名心理咨询师作为专职人员,其主要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心理问题;二是对学校思政教师、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其具备及时处理和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中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和处理。另外,还可聘请社会上的心理医师在中心作兼职教师,他们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他们参与管理,一定能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实力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4.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在校学生,还应关注跟踪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可经常邀请毕业生回校和在校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让毕业生谈谈他们心理成长、成才的经历和感受,同时对老师在学校给于他们的心理教育作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 高职 能力探析

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心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升高职院校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主要对现今我国高职心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心理教学专业标准,以此来提升高职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1]

一、高职心理教师存在的问题

1.心理教学专业标准缺乏实践性

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我国的中小学以及中职教师的教学专业标准都已经出台,而且很多院校都开始了对于高职教师教学专业标准的开发。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因此还没有相对完整的专业标准。相关学者提出,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标准的制定,仅仅是依靠一些理论性的原则,缺乏实践性,同时也没有对各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分科研究。所以在研究时十分困难,没有目标。另外,对于教师教学标准的制定,必须要能够依照实际情况,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制定。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学而言,其专业标准的制定一定要能够以高职院校的教育性以及职业性为主要核心基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教师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二者结合,从而来提升高职心理教师的心理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标准的内容不具备阶段性,在国外的很多国家,对于教师教学标准的制定都是基于教师自身的能力而定,会根据不同的教师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从最初的阶段一直到最后的成熟阶段。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教师教学标准的制定缺乏相应的阶段性,并且其内容主要是停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部,没有在整体上进行思考,最终导致制定的标准缺乏阶段性。教师教学标准缺乏职业性是我国现今主要存在的问题,在国外很多国家,对于教师教学标准的开发有很多方式,并且主要是利用一些方式对各个专业的教师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出适应其教学的标准。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却没有进行全面的审查了解,对各个专业教师的教学特点没有一个完整的头绪,最终导致了制定的教学标准不适合一些专业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心理学这门十分复杂高深的学科,必须要有其专业的教学标准,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现今我国高职院校在这一点上,具有很大的缺乏性。[2]

2.高职心理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其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逐渐加大。现今各大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对心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但是这种培训仅仅是重知识、轻态度。首先,在进行培训时,仅仅是注重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培训,从而忽视了对于心理教师教学个性化以及价值观的培训,最终导致了高职心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并且,有些培训虽然起到了效果,但是仅仅是表面性的、暂时性的培训。其次,高职院校在进行培训时,仅仅是注重共性培训,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各大高职院校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根据相应的课程内容,来实行统一培训,没有注重教师的个性发展,没有针对各个教师具体的指导方案,导致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没有得到挖掘,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教学质量无法提高。最后,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缺乏了相应的系统性以及连续性。高职院校没有对培训进行完整的组织,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最终导致了培训持续性很短,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没有很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很低。

3.心理教师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生动性

现今,对于一些心理教师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心理是一门十分复杂并且博大精深的科目,主要是对人们的心理进行研究分析,但是对于现今的高职心理教师而言,在教科时,十分的单调枯燥,无法提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最终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教师无法经常性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了解学生心中对学习的看法,这样会导致教师无法设计出适应学生们的教学方案以及计划。同时日常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少,导致了学生对教师态度的冷淡,在心理上反对心理学科。高职心理教师在进行教课时,没有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设施,无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提高,教学效率低。

二、增强高职心理教师教育能力的措施

1.制定合理的心理教师的教学标准

高职院校必须要制定合理的心理教学标准,一定要以学生的个人心理发展以及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基础,在追求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心理学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能够根据心理学的教学特色,对高职心理学教师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心理学教学标准。对于教学标准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阶段,追求个性发展,以心理健康为基础,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教学与考核形式,利用团队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并且要进行阶段性过程考核;师资力量,加强心理教师能力的培养,引进校外专业的心理学家,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学,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高职心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怀三个方面着手,根据心理教学的职业性、发展性以及差异性等特点,进行全面周全的考虑,从而促进高职心理教学制度的改革,使教学标准更加科学合理。从专业知识方面来讲,主要是与心理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这些知识能够与课外相互联系,掌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必须要能够掌握心理沟通的基本方法以及相应的技巧,同时也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对于专业技能来说,主要是对于一些教学活动的管理,以及相应教学设计的策划,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中,必须要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注重整体,尊重个体,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也需要设置一些比较温馨的环境,健康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师的专业情怀主要是指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自身的人格素养,以及自身的职业道德等,心理学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教导。

2.高职院校加强对心理学教师的培训

各大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心理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首先,必须要做好培训需求的分析,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其状况是否真正满足标准,同时也要以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为主要基础,根据不同的现象进行不同培训计划的制定。其次,高职院校必须要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不同,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师设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挖掘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从而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然后,各大高职院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方式影响培训结果,因此必须要根据不同素质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践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来增强培训的效果。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组织一些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培训的质量,使心理教师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心理知识的印象逐渐加深,并且可以引导教师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改正,同时教师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兴趣,增强自身的信心,增强自身教学的质量。

3.心理教师要能够丰富自己的课堂

高职心理教师在进行教课时,必须要能够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设施,来增强自身教课的丰富多彩性,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心理学科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事例来为学生讲解心理问题,并且,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从而来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课下,教师要经常性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中所想,从而针对学生的想法,制定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并且经常性的与学生沟通,可以有效的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以及尊敬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喜欢上心理学科,教师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结语:

高职院校要加强心理学教师教育能力的培训,并且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核心。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高职心理学教师的胜任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银.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熊建辉.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基于国际案例的视角[D].博士论文,2010.

相关知识

健康管理的知识(精选5篇)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精选5篇)
健康管理实践(精选5篇)
女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精选5篇)
健康管理计划(精选5篇)
健康管理 工作计划(精选5篇)
健康管理活动方案(精选5篇)
健康小知识广播稿精选5篇
健康知识讲座方案范文(精选5篇)
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简报(精选20篇)

网址: 健康管理的知识(精选5篇)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0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