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政策以“反内卷”、促消费、稳预期为主,市场风险偏好维持高位,股债“跷跷板效应”使得债市波动加大,整体偏弱运行。8月1日至21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累计上行约7个基点,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累计上行约10个基点,利率曲线呈现熊陡特征。本周前4个交易日,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在1.744%至1.79%区间波动,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在1.99%至2.0575%区间波动;与此相对应,10年期、30年期、5年期、2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累计跌幅分别为0.30%、0.88%、0.16%、0.02%。
市场风险偏好维持高位
近期权益市场持续走强,沪指再创10年新高,8月盘中最高冲击3788点,且成交量维持高位,资金活跃度位于高位但并未出现明显拥挤信号,整体来看较为健康。股市走强、风险偏好高涨,对债市形成明显压制,股债“跷跷板效应”突出,8月19日,利率大幅反弹,突破7月高点,当日债基出现较大规模赎回。
以1/PE-无风险利率来衡量市场风险偏好程度,可以发现,A股市场的风险溢价水平越小,市场风险偏好越高,股市上涨的动力相应越大,风险溢价水平和万得全A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性。目前,上证50指数风险溢价水平接近均值-2倍标准差水平(历史行情顶点附近对应风险溢价率水平下探突破均值-2倍标准差水平),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水平处于均值-1倍标准差与-2倍标准差之间(历史行情顶点附近对应风险溢价率水平下探突破均值-2倍标准差水平),中证500指数风险溢价水平处于均值-1倍标准差与-2倍标准差之间(历史行情顶点附近对应风险溢价率水平下探突破均值-1倍标准差水平),中证1000指数风险溢价水平处于均值与均值-1倍标准差及之间(历史行情顶点附近对应风险溢价率水平接近或下探突破均值-1倍标准差水平)。由此看来,沪深300指数、中证1000指数风险溢价水平尚未到过度乐观的阶段,短期来看行情或继续演绎并进一步强化。
从股债性价比分析,做多国债的赔率虽有所提升但仍未具明显吸引力。以10年期国债利率减去股息率的差值计算出股债收益差,既体现了股票与债券之间的性价比关系,也考虑了利率水平和分红能力之后的估值所处的历史分位。近期数据显示,万得全A对应的股债收益差从均值-2倍标准差以下反弹至均值与均值-1倍标准差之间。但从历史行情看,利率行情顶部拐点通常对应股债收益差在均值+1倍标准差与均值+2倍标准差之前。由此看来,目前做多国债相比股指的性价比优势还不够突出。
货币政策宽松时点后移
8月15日,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较一季度乐观,政策基调保持从“落实好”改为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落实落细”,并重提“结构性工具”和“防范资金空转”,四篇专栏文章均聚焦结构性支持,预计三季度降准降息概率进一步降低,以结构性工具为发力点。
7月,我国经济整体态势保持平稳,一方面,内部结构存在分化,具体表现为:出口持续展现韧性且呈走强态势,这主要得益于转口贸易以及抢出口因素的支撑;生产和投资受多雨天气以及“反内卷”政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收缩;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拖累状态;消费市场呈现分化态势。值得注意的是,信贷负增长与投资收缩所指向的经济状况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价格信号总体有所筑底,煤炭开采、黑色加工、光伏、水泥、锂电池等部分产业PPI环比降幅收窄,但部分工业品及消费品需求受价格因素拖累。7月PMI分项显示,“反内卷”带动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但价格尚未充分传导到下游,且提价对需求形成拖累,整体呈现主动去库特征。7月,社零消费分化,地产链相关家电、家具增速较前值回落,汽车消费同比增速及两年复合增速均转负。总体来看,经济基本面开始显示“反内卷”初步效果,继续观测PPI企稳回升速度及企业盈利改善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反内卷”预期、市场风险偏好高涨、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时点预期后移等因素对债市形成显著利空压制,债市或维持震荡运行,短期需警惕债基赎回的负反馈效应。从数据来看,债基在8月19日出现大幅净赎回,此后几日压力虽缓解,但需警惕若股债“跷跷板效应”牵引下赎回压力加大引起的负反馈效应。中期来看,若通胀、企业盈利等基本面数据出现明显改善迹象,则债市将进入更大级别的反转走熊行情。交易上建议以防守观望为主,或关注曲线做陡策略。(作者单位:广州期货)
相关知识
王健林近照曝光,瘦到皮包骨,被多个债主逼债
邦达亚洲:美元美债携手下滑 黄金刷新11日高位
【2万个红包】债市,何时柳暗花明?
【理响中国】积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河北省增发国债水利项目百日攻坚战犹酣 263个项目国债资金投资完成率达100%
中短债策略,性价比之选
69岁王健林近照曝光,瘦到皮包骨,遭多个债主逼债!
吕德文:警惕!村级债务反弹风险
医美贷陷阱再现:学生整容欠债百万引关注
负债近13亿元,宜华健康欲让出控股权引国资“救场”
网址: 国债 调整尚未到位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1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