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天生具有纯阳的体质
尽管儿童体内的阴阳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但是由于儿童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往往有着纯阳体质。儿童拥有的这种纯阳体质,主要是由于阴分的不成熟导致它们无法控制阳气。在这种情况下,阳气就很容易变得过度活跃。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很容易表现为热邪,或热的症状。
儿童尚未成熟的体质
儿童具有身体和功能上都不成熟的脆弱体质
古籍有云:“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此处的“形”是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肌肤筋骨、精血津液等;此处的“气”是指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等;“充”则是指充实。由于儿童体质娇嫩,脏腑器官和气血都不成熟,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生病。除此之外,当儿童生病时,他们的疾病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和发展得比成年人更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中医理论里,儿童这些独特的特征,也通常与他们的病因相互关联,并且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指征。
在中医儿科领域,儿童体内被认为有四不足,三有余
四个不够健全的器官包括阴分、肺、脾和肾。三处过于旺盛的位置则是阳气、肝和心。01
阴阳
由于身体尚未成熟,儿童的阴阳不平衡现象与成人相比更加明显。如前所述,儿童是纯阳体质,阳气是促进生长过程的力量。同时由于生长过程中的大量消耗,阴分(即血液,身体的津液)则相对较少。
02
肺部
中医儿科的研究指出:儿童的外部防御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这就使得外界病原体更容易侵入儿童体表或直接侵犯肺部。身体表皮的防御机制指的是那些由卫气守护和管理的表皮部分。这种卫气的功能是抵御外部的病原体,从而使气在我们的体表畅通无阻地自由运行,并使肺的功能正常,即能够控制自上而下的宣发和肃降。在肺部虚弱或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外部的治病因素能够轻易地感染体表的卫气。同时会抑制卫气的正常流动,从而导致阻塞,表现出肌肉酸痛、疼痛、发热等症状。同时,造成肺气上逆,产生打喷嚏、咳嗽的症状。除此之外,由于肺部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受到抑制,导致液体无法下行到膀胱排出体外。这些液体积聚在肺部,它们或是被转化、或是在肺部凝结成痰。这种肺部症状通常的表现就是儿童特别容易感冒,并且会迅速发展为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03
脾
在中医中,脾被视为负责运输、以及转化食物和液体的器官。我们摄入的食物和液体中的一部分会被转化为营养物质以滋养我们的身体,而另一部分会被转化为废物或浊物排出体外。换句话说,正常的脾系统可以为身体创造和分配足够的气血来源。
对于儿童来说,本身就非常脆弱和不成熟的脾经常由于大量摄入发育所需的食物而负担过重。脾负担过重将导致脾的运输和转化功能减弱,造成胃内食物积滞,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如呕吐或腹泻。
04
肾
肾虚偏向于一种儿童特有的体质,这种体质对孩子的自然发育发挥着一定作用。正如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提到的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肾功能,肾虚可能导致尿床、牙齿不长、发育迟缓、出汗等。
05
肝
中医滋阴派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曾经说过:“肝只是有余”。
1)在中医理论中,我们知道肝能够藏血,并且人体的筋脉受肝的控制。以前我们讨论过,由于脾功能不成熟,儿童的血液会偏少,因此筋脉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和水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会导致筋脉痉挛或收缩。
2)由于儿童脾和/或肺功能较弱,进而导致痰或湿气在体内积累,这就阻碍和抑制了肝中气的正常运行,导致肝失去了其控制力,无法正常的运行和排出。这反过来又导致肝气不足,再加上气机阻滞,由于儿童固有的纯阳体质,导致肝阳上亢的状态。这常常会表现为孩子容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
06
心
心作为一个火属器官,具有和火焰一样向上燃烧的特点。由于肾阴不足,再加上生长过程中的消耗,儿童体内水元素相对较少,因此心变得相对过剩,(根据五行理论,水能克火)。由此可见,儿童常见的口腔溃疡、睡眠不安、多动、冲动等行为,我们将其定义为心火亢盛。
儿童常见疾病
儿童疾病的主要原因
儿童疾病的原因与成人类似。它们都可以被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其它因素。内部原因一般是指七种情绪。外部原因主要是指六种环境或气候因素。
在6岁以下的儿童中,饮食方式是常见儿科疾病的主要病因。内部和/或外部因素往往会加重饮食不当的不良影响。在中医中,儿童的脾功能本就不足,但脾在消化方面又起着重要作用。造成脾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次吃得过多或过饱,导致脾负担过重,湿气和痰的产生和积聚。
小儿病证,一旦诊断明确,务需及时果敢审慎治疗,或施以外治,或遣以汤药丸散内服,此是成人和小儿共应遵循的法规。
不少中医儿科学教材,都说儿科“治疗必须及时、果敢和审慎”,毫无特点,因为及时、果敢、审慎,实是内、儿、妇、外共同遵循的法则。
若言儿科治疗特点,应是禀承儿科病证与生理病理变化特点而言。
儿科历代名家各有治疗特点,如万全、夏禹铸、陈飞霞、沈金鳌、吴鞠通等治疗专论,各有禁例,不知其要,反而束缚手足,莫衷一是。
有的中医儿科教材又说:儿科疾病应内服汤剂,并罗列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食导滞,驱虫安蛔,平肝熄风,通窍化痰,安神镇惊,补脾健胃,培元补肾,回阳救逆等十法。
此十法看似齐备,但岂能让小儿密切配合服用。有是证,必用是法,此乃通例。
此如成人外感焉有不用疏风解表之理,虫证安有不用驱虫安蛔之法?何有儿科特点可言?
若不详细加以论述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儿科治疗特点就很难凸现,故对教材所论不敢苟同。
小儿病情危急,喂药艰难,尤需重视外治法
小儿肌肤嫩薄,药物外用较易被吸收发挥药效,加之病情急危,或乖傲不肯服药的小儿,只要病情适宜,均可尽量采取外治用药,或作为辅助救急之需。
其中包括如麻疹不透,可常用浮萍、芫荽、西河柳等煎汤熏洗,以助透疹;用花椒、枯矾、冰片煎水熏洗,可治婴幼儿湿疹。
将新鲜药物捣烂,加水、醋或鸡蛋清调匀涂敷。
如小儿高热不退,可用冰片、大黄、炒栀子、生石膏、青黛等碎末调匀,涂敷额头、手足心;用地龙、冰片液涂敷卤门,治疗小儿暑温乙脑之高热;
用青黛或芙蓉花等调敷腮部,治疗小儿痄腮;又可用肉桂、花椒为末,调敷脐部,治疗小儿哮喘等。
药物热熨,也可治疗某些小儿病证。
如贴脐法:用麝香、安桂共为细末,贴肚脐窝,治疗小儿睾丸上走下坠引起的腹痛。
外用沾提法:用铅粉、蜂蜜调成浆糊状,敷在中脘下肚脐上,用右手心提沾,治疗小儿高热持续不退或腹部胀满。
小儿麻痹症早期或晩期,用散寒通络法方药,如生麻黄、荆芥、白芷、细辛、川芎、紫苏、生姜、全葱等,煎水熏洗膝关节处。
用小茴香,干姜末、花椒、吴茱萸、食盐炒热,用纱布包好,温热得宜,以治疗小儿胸腹胀痛,风寒积食,用艾绒、桂末炒热,以热熨关节,治寒湿痛痹。
小儿口疮口糜、鹅口等,可用黄连水、儿茶水或锡类散、冰硼散等调成药液,揩拭局部。凡口腔用药,均需选择不会因吞咽而引起中毒之品。
吹鼻或鼻闻法,常用于急诊,如用冰片、麝香、白芷、牙皂为末,稍稍吹入鼻孔,或时时鼻闻,可以取嚏醒脑,以治疗昏迷口噤,肺肾气竭,息微气冷危急之候。
针灸灯火疗法,古代应用较多。但小儿肌肤嫩薄,经络脆弱,初生儿或婴幼儿应属禁例或慎用。特别是灯火疗法,只是个别地方,个别儿科医生施用,未予推广,我等不敢妄用。
娇嫩之体,岂耐针刺火灸?着肤等法,灼伤肌肤,疼痛啼哭,亦于心不忍。
但对较大儿童,若系聋哑,脑系疾病或小儿麻痹后遗症等难治之症,亦可考虑使用针灸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气血,对于小儿外感、吐泻、疳积、痿证、痛证有时也可取得一定疗效。
割指疗法,常可用于疳证,但需注意消毒。
外治疗法,如穴位强刺激、弹拨疗法、穴位埋线等,主要用于小儿麻痹、聋哑、瘫痪,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总之,外治疗法有的可以作为主要疗法,有的作为辅助方法或对症处理,和其他内治疗法配合应用常可相得益彰;有的可作为急症处理方法。
若能考虑其适应症,视其虚实寒热,分别施以补泻手法,便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治方药、剂型更需简便效宏
小儿温疫证较多,表现常为危急重证,而且寒热虚实变化极速,有时配方熬药,口服吸入输布缓不济急,或口噤难喂,故单靠汤剂已不能适应小儿急证之需求,剂型改革,势在必行。
选择剂型,应以简便效宏而捷为原则。
古来膏、丹、丸、散、锭、片等剂型,均为传统良法。
但此均靠口服或黏膜吸收,有时尚不能完全适应济急之需,故发展针剂、气雾剂等,实属必要。
切不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更不可盲目反对,以救治亡阴亡阳之危证。
如麝香气雾剂或针剂,可救治肺肾呼吸气竭。古人断言之死证,现在何以多能救治?此乃医学随时代之发展而然,其中亦有倡用新的剂型成果在内。
因此,我们务需学习《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昔人之不能,而后人得之,千载之后,必有治今人不治之病者”的治学精神,承前启后,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指导下提高,才能与时俱进,后来居上。
内服方药剂量相对宜小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剂量折算也不必如西药提纯之品,以毫克计算不得有一点出入。但毕竟小儿形体幼小,有效剂量远较成人为小,此亦是一定之成理。
其内服方药剂量,随患儿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轻重来定,尚无一定的剂量标准。
大约婴幼儿的内服方药剂量是成人的四分之一;学龄前儿童为成人的三分之一;学龄儿童为成人的二分之一或接近于成人剂量。以上用量可作参考。
解表剂的应用特点
小儿外感特多,疏风解表最为常用。
因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卫外未固,易于过汗伤阴。故辛温解表之品,如炙麻黄、桂枝、生姜、细辛、羌活、独活等辛温峻猛发汗药物,剂量宜小不宜大,均当慎用,否则有亡阳虚脱之弊。
儿科较为常用的辛温解表药,是荆芥、防风、苏叶、葱、豉之属。
反之,辛凉解表之品,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菊花、桑叶、竹叶等,所用剂量可以稍大,一则不会过汗伤阴,小儿外感六淫或温疫疠证,较易化为火毒,而辛凉之品,既能解表,又有解毒泻火之功,故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方剂学》,称银翘散等为辛凉解毒剂,这是切合临证实际的。
消食导滞之品,常需配伍健脾益气之味
小儿积滞,现在尤多,消食导滞最为常用。但消导之品因能祛邪而间接起到扶正作用,所谓“阳明以通为补”,然总不乏克伐稚弱脾胃的副作用。
因此,常需配伍健脾益气的人参、黄芪、茯苓、白术之味,以拮抗其克伐脾胃之弊,而且健脾益气即能运脾,间接可以推逐积滞,以助消磨之功,正如《幼科释谜》所说“可起到扶正而使积自消”的作用。
苦寒之品,中病即止,当作具体分析应用
古今皆称小儿脾常不足,苦寒伐胃,中病即止。此言病势衰减其大半,即须停止用药,不宜太过。或谓病证十去其七为中病,苦寒方药治病不必尽愈方止。此当具体病证具体分析。
若是一般热毒之证,无形体脏腑形质之伤,凡壮热已退,余热未尽,三黄石膏,就不可久用尽剂,继之以清润养阴之法更为有利。正如《温病条辨》所说“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
但我等验证于临证,若是温毒疫疠之证,或肿痛脏腑形质所伤之疾,多需应用苦寒解毒泻火之品,若遵苦寒中病即止之戒,壮热稍退而停用苦寒,往往造成余热余毒久久不愈,或稍时又而复燃,此皆治病不彻底之故。
倘若苦寒之品,佐以益阴扶脾之品,也未必克伐脾胃,此乃“有病病受,无病人受”之故。
总之,苦寒之品中病即止的说法,应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立法处方,需分清虚实,不得关门捉贼,或开门揖盗
凡有病证,必有贼邪,或自外至,或自内生。祛贼邪不寻出路,必致内伏,犹如关门捉贼,不可不慎。
需知降心火宜利小便,除肺热则引大肠;治外感必应发表;治积滞当先消导;治初痢法于通利。如此方能避免关门捉贼之弊。
但此皆对实证而言,若脏腑已虚,则不可开门揖盗。
如以脾虚泄泻为例,脾虚唯恐补之不及,一用分利则脾阳日下,脾阴越伤,不成慢惊亦成慢脾。如肺虚误为发散,心虚复又利水,肝虚再予抑肝,此皆开门揖盗之弊。
关门开门,别在虚实两字,成人之病虽亦应遵循,小儿之病尤当十分注意,因小儿病证易虚易实,此意出自夏禹铸《幼科铁镜》,亦是心法,令人钦佩。
安蛔驱虫,健脾益气,法度分明
小儿易感虫证。治虫之法,何时驱之?何时安之?何时健脾益气?最宜法度分明。
虫动而痛,不宜驱虫,安虫为先。
虫动驱虫,若剂量不足,反致虫体垂死挣扎,乱窜乱动,祸害无穷。
安虫止痛,暂令安定痛止,不痛之时再予驱虫,剂量要重,方能致死排虫。
勿言驱虫药物克伐脾胃,姑息养奸,反而不能祛病,宁可驱虫之后,继之健脾益气,如此邪祛正复,不治残害稚弱之脾。
此乃常见病证,常用之法,亦诚相告,乃是经验之谈,供同道参考。
不可妄用除湿
吴鞠通说:“人,倮虫也,体属湿土,湿淫固为人害,人无湿则死,故湿重者肥,湿少者瘦。”
小儿病证,诊断湿热、寒湿者甚多,但有真湿、假湿之别。
若发热,苔厚或腻,不欲乳食,或泻下黏稠,此真湿也。当芳化则化,当分利则利,邪祛正安,药到病除。
若但见小便稍黄,或稍有苔,便诊为湿,动则利湿,殊不知溺之稍黄,与饮水多少,活动出汗多少有关。人之苔犹如地之草,由胃气蒸化而生,此为生机。
若不顾其他主证从证,生理生机之征象,横亘心中,误断为湿,越利越干,可尽惨哉。
药食同源,治疗相辅相成
中药品味,很多药食同源。
如葱、姜、桂圆肉、大枣、怀山药、薏苡仁、山楂等,既可食饵,又可当药治。轻证稍有违和,但需饮食调理,或“三分药治,七分调理”。
尤其是初生幼儿,脏器未全,不胜药力,周岁以内,非重证恶疾,勿轻易投药。动辄即曰胎毒,注射预防针剂必有反应;或麻疹之后,已无实证,病家总喜“扫毒”。何毒之有?妄用攻伐,人财两伤,不可不知。
也有养子求壮心切,酷喜施以参芪归地补药。须知滥用中药补品,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靠五谷以养身心,非靠补品以壮儿体。
医者不可投病家之所好,妄投攻补之剂,此乃当今时弊,坦然明言,实是保婴要言。
但若重症恶疾,又当大胆细心,谨慎果断,速攻速补,不必左顾右盼,当用则用,是所谓三分病证,十分措施。古云小儿用药,不可“峻攻骤补”,亦有偏见。
总之,应分别轻重,取其合理之义,学古而不泥古,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束缚手脚,反贻误病机。
以上儿科治则遣方十法,全系我辈临证经验,仅供同行参考。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治疗及康复
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儿科疾病是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和过敏;或者是消化道疾病,如腹泻、胃痛和呕吐。第一类疾病是由痰浊内壅于肺引起的,而后者则与消化功能弱有关。然而,根据中医的说法,痰是消化功能弱副作用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儿童疾病的主要根源还是由于他们的脏腑在生理和功能上不成熟,尤其是在消化功能方面的缺陷。
大多数针对儿童疾病的治疗应围绕调节和加强消化系统。可以是通过控制食物的性质和摄入量,也可以是通过将中药与推拿相结合,以加强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祛除湿气、以及减少痰的产生,来从根本上防止疾病的再次发生。
儿童身体的一个优势是,由于他们的身体处于一个纯洁和干净的状态,只要针对发现的问题立即采取行动,儿童就能很快痊愈。
中医主张用整体的方法来确保阴阳平衡以及脏腑的健康。除了那些用于直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外,维持一个健康均衡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在保护儿童健康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幼儿园营养性特殊儿童的膳食原则
中医骨伤的四大治疗原则
针灸特殊治疗介绍
婴儿有点黄疸怎么治疗 这种情况不需要特殊治疗
儿科中医特色治疗,守护宝宝健康
中医推拿的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
中医儿科特色诊疗中心
【中医】儿科学—儿科常见病及治疗
苯丙酮尿症特殊饮食治疗
网址: 中医儿科治疗的特殊原则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1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