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原野
不知何时起,网上或是身边,总有些人声称自己每天睡四五个小时,就能有「高能量的一天」。而卑微如我,即便按照推荐每天都睡上八九个小时,还是呵欠连天。
断断续续睡了 8 小时到依然不够!是我不正常,还是另有隐情?
近期,一项覆盖 8.8 万人的睡眠研究,给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答案:有 1/5 自认每天睡了 8 小时的人,其实根本没睡够,其中影响最严重的一种睡眠方式就是,碎片化睡眠 [1]。
让我们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指导下,一起来看看:你的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碎片化睡眠,会导致认知下降?
近年来,多项研究让「睡眠 J 形曲线、睡 7~9 小时」最好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此前发表在 JAMA Network Open,纳入 32 万名东亚成年人的大型队列研究表明,7 小时睡眠全因死亡风险最低,而超过或不足 7 小时的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2]。
一项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广东医学科学院合作的研究也发现,当睡眠时长低于 7 个小时或超过 8 个小时,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率都会显著提升 [3]。
图源:参考文献 3
而这个时长之所以黄金,不仅仅与寿命相关,更加直接的好处是有利于缓解疲劳提高心理健康状况,甚至有助于减肥 [4,5]。
那么,睡 7~9 小时就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我们来看看两项最新研究。
首先是上个月发表在 Brain 上的一篇研究,研究发现如果睡眠过程被反复打断,即所谓的「碎片化睡眠」,可能会给大脑造成损伤,还会导致认知功能加速下降 [6]。
图源:参考文献 6
研究利用了两项纵向队列的 1270 名老年人的临床和尸检数据,和其中 572 人的腕式活动记录,采用 kRA 指标评估睡眠片段化,并基于每年的认知测评计算综合认知功能下降轨迹。
研究者首先分析了两个公开的单核 RNA 测序(snRNAseq)数据集,鉴定 M-型和 T-型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基因。接着,他们对这些老人的大脑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睡眠越碎,M-型周细胞数量越高,受试者生前最后 10 年认知下降越快( T-型周细胞标志基因则未见以上关联)。
研究者据此认为,碎片化睡眠与认知下降之间有强关联,其中 M-型周细胞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睡眠紊乱通过影响脑血管周细胞亚型,可能促进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和小血管病变,从而加速认知衰退。
碎片化睡眠,会加重死亡风险?
除了影响你的脑子,碎片化睡眠甚至还会直接抬高死亡风险。
今年 6 月,发表于 Health Data Science 的一项研究发现,因为睡眠节律稳定性、睡眠碎片化程度问题,许多人误判了自己到底睡没睡够,也导致许多疾病风险可能被长期忽视 [1]。
研究筛选了 UK Biobank 中的 88,461 人佩戴移动设备连续 7 天记录的睡眠数据。研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 3 个维度的 6 个指标:
1)基础指标:入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长;
2)节律指标:昼夜活动差异、每天作息规律程度;
3)质量指标: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夜间觉醒次数。
研究设计,图源:参考资料 1
在排除了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等干扰因素,并用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重复验证后,研究者发现:
在平均 6.8 年的随访期内,共有 172 种疾病与睡眠特征显著相关,其中 42 种疾病的风险因睡眠问题翻倍,92 种疾病有超过 20% 的发病风险可归因于不良睡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肾衰竭等 4 种疾病首次被发现与睡眠节律紊乱相关。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21.67%)自以为睡足 8 小时,实际上却因为上床了但没睡着,或是中途觉醒等等原因,设备实际记录到的睡眠不足 6 小时。
这组人群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 54% (95% CI: 1.23~1.93);抑郁症风险升高 79% (95% CI: 1.27~2.55)。而排除这些人之后,真正睡足 8 小时的人群并未发现相关风险升高。
由此可得出一个更严重的推论,因为这组人群的存在,很可能给既往大量的睡眠时长研究结果造成偏倚——许多采信主观睡眠时长的研究所得出的「睡得太久也不好」的结论,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
主观误判睡眠时长的情况,图源:参考资料 1
为了休息好,建议你这么睡
诚然,以上两项研究,还存在不少局限性 [1,6]:
首先,一个是横断面设计,一个是观察性研究,两项研究都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而且,第一项研究样本量小,而且难以完全排除非周细胞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第二项样本量虽大,但使用的移动设备无法记录深度睡眠。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项研究都提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睡足 8 小时,不等于睡够了、睡好了。
《2025 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睡眠时长为 7.06~7.18 小时,平均入睡时间为 23:15,睡眠困扰率高达 48.5%。随后发布的《2025 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展现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的睡眠困扰比例更高。
其中有近 4 成的受访者,每晚清醒次数 ≥2 次,随着年龄的增加,清醒次数也会增加。
图源:2025 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
那么,到底怎么睡,才能真正睡好呢?我们先来弄明白,怎样算是睡眠「碎片化」。
「大多数人晚上睡觉都会有自然发生微觉醒,这是睡眠周期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通常不会导致白天疲劳。[7]而碎片化睡眠出现的觉醒不一样,是直接清醒过来,或是中断睡眠,需要重新入睡。」
夜间睡眠如果频繁觉醒,即使总睡眠时间正常,机体仍然缺乏连续、稳定的睡眠,会引起日间疲劳困倦。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谷艳丽介绍:「短时间的睡眠碎片化可能会引起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而长期的、慢性的睡眠中断则可能会诱发代谢、认知、心血管和免疫等系统的功能障碍。」
接着就是两个很关键的实际问题:觉得困就是没睡够吗?该怎么判断自己的睡眠合不合格?
首先,「觉得困」并不一定是「没有睡够」。虽然睡眠不足是导致困倦的常见原因,但其他因素也可能让你「觉得困」,例如睡眠质量差、昼夜节律紊乱、疾病、压力、饮食和运动等。
针对这个问题,谷艳丽强调:「我们评价睡眠,关键不在于睡眠时长,而在于睡眠质量。每晚睡八小时,但睡眠质量下降, 不能获得恢复性睡眠,精力就不能恢复。」
白天频繁犯困甚至有可能是疾病,「发作性睡病」的表现就是日间过度嗜睡 + 快速眼动睡眠障碍(如幻觉、睡眠瘫痪、猝倒症和睡眠片段化) [8]。
今年 4 月,AHA 又发布科学声明指出,睡眠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睡眠时长、睡眠连续性、睡觉时间、睡眠满意度、睡眠规律性、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睡眠结构以及无睡眠障碍,可以使用客观和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测量。多维睡眠健康代表了「多维睡眠模式——觉醒,适应个人、社会和环境需求,促进身心健康。」
谷艳丽特别指出:「多维睡眠这一概念,强调睡眠不是单一的生理体验,而是以各种方式影响机体功能,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完全体现其生理和现象价值。」[9]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对照下表来管理我们的睡眠:
如果您需要更多帮助,请咨询专业医师。
策划:ZJUN|监制:islay
相关知识
国际睡眠日:熬夜=不健康?睡不够8小时伤身体?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
熬夜=不健康?睡不够8小时伤身体?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
睡了等于没睡!长期这样睡觉的人,记忆力下降、全身炎症上升!
警惕!这样睡觉,跟熬夜一样伤人
“睡前吃宵夜”和“饿肚子睡觉” 哪个危害更大?
人们经常熬夜不睡觉会瘦吗
“睡前吃宵夜”和“饿肚子睡觉”,哪个危害更大?
碎片化睡眠危害等同于熬夜?深度剖析睡眠健康的隐形杀手
“睡前吃夜宵”与“饿肚子睡觉”,哪个危害更大?
开灯睡觉 揭晓开灯睡觉的危害
网址: 睡够 8 小时,却等于没睡?这样睡觉,危害堪比熬夜(内附改善大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1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