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容易出网红的年代。人能成为网红,事能成为网红,食品也能成为网红,而且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对于网红食品而言,原本应该抓住成为网红的机会,珍惜成为网红的机会,爱惜自己的羽毛,从而在突如其来、天降有喜的机遇里长大。可是遗憾的是,一些网红食品,却走了另外一条路:在配料表上做起了手脚,玩起了配料表虚标的文字游戏。
新华社记者调查显示,网红食品配料表表里不一的情况还十分严重:一款奶制品号称有较高营养价值,且低热量。经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多款样品中没有一款符合低热量的标准;某品牌的“乳清蛋白面包棒”声称“和牛奶一样营养,比苹果还低的热量”。
配料表本应是消费者了解食品成分、判断其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然而,部分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却在配料表的表述上大玩花样。一些食品明明含有较高的糖分、脂肪或添加剂,但在配料表中却使用一些模糊、隐晦的词汇来误导消费者。比如,将“果葡糖浆”标注为“碳水化合物”,将“氢化植物油”标注为“精炼植物油”,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入了不健康的成分。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网红食品为了达到快速减肥等不切实际的功效,非法添加药物成分。比如,在没有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和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添加减肥药成分。消费者在食用这些食品时,往往以为是健康的选择,却不知自己的身体正面临潜在的风险。
产品好不好,不是产品真的好不好,而是“配料表上见高低”。如此一来,将消费者忽悠得晕头转向。配料表的文字游戏,不能是一场“监管游戏”。表面上看,玩配料表文字游戏是商家的错,而本质上来说,也是监管部门的错。比如说,这些玩文字游戏配料表的商家,记者都能发现的问题,监管部门为何没有发现?相较于监管部门而言,记者不过是肉眼凡胎,监管部门才有火眼金睛,“火眼金睛”何以干不过“肉眼凡胎”?
障消费者的权益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石,也是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让不良商家无机可乘,才能真正让玩配料表文字游戏的网红食品红不起来。网红食品的配料表,岂能表里不一?监管部门的监管岂能如同游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