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世界镇痛日:为什么得了带状疱疹,皮肤好了还是痛?

世界镇痛日:为什么得了带状疱疹,皮肤好了还是痛?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刚开始

觉得右侧前腹后背,有点不舒服的感觉

过了几天开始出疱疹,刚开始也不怎么疼痛就没太当回事

后来疱疹越来越多

听人说应该是带状疱疹,也就是“蛇盘疮”

因为也不怎么疼痛,就没当回事

可过了2周皮肤都慢慢好了,但疼痛却越来越重

想想皮肤都好了,再过2天应该慢慢就好了

结果这2天疼的觉也睡不着了

赶紧来医院就诊,医生确诊为“带状疱疹”

几天前,疼痛门诊来了位张爷叔,跟医生描述起自己的病情。张爷叔很疑惑地问医生,“得了带状疱疹,为什么皮肤好了还这么痛?

为什么会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又称为“蛇盘疮”或“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疾病。初次感染通常表现为儿童时期的水痘,病毒在治愈后会潜伏于神经节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因劳累、感染、压力、疾病或老化等原因引起抵抗力低下时,潜伏的带状疱疹病毒再次复活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皮肤出现红斑或成簇的水疱,同时被损伤的神经会发生剧烈得疼痛感,患者常形容为刀割样、电击样、针刺样疼痛。

带状疱疹的症状与治疗

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包括身体一侧沿着受损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的红斑、水泡,伴有或不伴有剧烈的神经痛。

早期治疗带状疱疹时需要尽早口服针对性的抗病毒药,形象的比喻为和病毒“抢时间”,治疗带状疱疹抗病毒的最佳时期是出现皮损的3天之内,也就有了“黄金72小时”之说。这时候进行积极抗病毒治疗,可减少病毒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并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总而言之,得了带状疱疹早期治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出现皮损的3天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可大大病毒对神经的损害。

带状疱疹后遗症:为何皮肤好了仍感疼痛?

即使皮肤上的疱疹已经好了,有些病人还是会感到疼痛,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疼痛叫做“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年纪大的人更容易出现,比如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修复受损神经的能力变弱了。虽然发生PHN的具体原因还不是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神经受伤的程度越重,就越容易出现这种疼痛。具体包括:

01

神经损伤:病毒直接伤害了神经纤维,使得神经传递信息的时候出错,就像是电线坏了,电流就不能正常流动一样。

02

炎症反应:病毒引起了局部的炎症,影响到了周围的组织和神经末梢的工作,就像伤口发炎一样,会让周围的区域感觉不适。

03

中枢敏化:长时间的疼痛会让大脑和脊髓中的“疼痛处理器”变得非常敏感,哪怕是一点点轻微的触碰都可能让人感到剧烈的疼痛。

如何应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应对带状疱疹留下的神经痛,主要得做好这两件事:

首先,找专业的疼痛科医生检查,如果在带状疱疹发作的一个月内感到疼痛,应该尽快去医院,让疼痛科医生评估神经损伤的程度,根据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其次,对付这种疼痛,通常要用多种方法一起来:

01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以及局部麻醉剂等。

02

物理疗法

如经皮电刺激、激光治疗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

03

神经修复治疗

针对局部损伤神经的电修复治疗,帮助它们恢复功能。

04

心理支持

长期疼痛可能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或加入互助小组。

05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让自己太累,这样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疼痛的发生。

总之,虽然带状疱疹的皮肤病变可以愈合,但后遗神经痛却是一个复杂且难以根治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应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

作者:徐 静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审核:马 柯 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原标题:《【掌健识】世界镇痛日:为什么得了带状疱疹,皮肤好了还是痛?》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世界镇痛日:关注自身健康,有些疼痛不能忍
世界镇痛日 警惕!疼痛已成为第三大健康问题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护理进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够彻底治愈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阶梯治疗方案
疱疹皮肤病怎么治疗好得快
带状疱疹:了解、预防与日常护理全攻略
世界镇痛日
带状疱疹神经痛贴膏药有用吗
科普小文/什么是带状疱疹(“蛇缠腰”“生蛇”)?
又到带状疱疹高发季,中医是怎么治疗的?

网址: 世界镇痛日:为什么得了带状疱疹,皮肤好了还是痛?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