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餐前先查热量,吃饭“斤斤计较”?医生提醒:切莫过度量化引发焦虑

餐前先查热量,吃饭“斤斤计较”?医生提醒:切莫过度量化引发焦虑

关注

  吃饭前,你会不会先查饭菜的热量,确保不会超标摄入?今年,国家卫健委宣布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腕戴设备全渠道市场销量达5704万台,普通人可以借助智能设备,轻松监测卡路里等“健康数字”。然而,有些人因过于“斤斤”计较而引发焦虑,每个数字的波动都会影响心情,这到底有没有必要?

图片  AI制图/邱艺锋

  【案例1】

  根据手机显示的睡眠状况 决定要不要来一杯咖啡

  小龙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健康数字”的身影。早晨起床后,他会打开手机,查看自己的睡眠状况,根据睡眠时长、质量来决定要不要来一杯提神醒脑的咖啡。他还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运动手表。“通过运动手表,我可以准确地了解心率、运动量等数据,这对于达成我的训练目标很有帮助。”此外,运动手表还充当健康管家的作用。“当我久坐时,手表会提醒我站起来动一动,还会提醒我喝水。”在小龙看来,手机和运动手表可以满足他管理健康生活的需求,他可能还会购买更多智能健康设备。他认为,可以量化的数字对于他达成健康生活的目标有很大帮助。

  【案例2】

  手机软件识别菜品 吃饭前先查一查热量

  23岁的小陈,去年7月开始工作。她的工作是直播主播,因此要对自己的身材进行严格管理。午餐时间,小陈将她的午餐拍下来传到手机上。手机上的一款软件可以智能识别每道菜并标注热量。蒜蓉虾、花椰菜、蒸蛋、白米饭,软件显示,小陈这餐摄入的热量在680kcal左右。小陈将米饭挑出一小部分后,开始吃饭。除了使用免费软件计算每天摄入热量外,小陈还会使用AI来进行长期的健康规划。“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基础信息后,再输入自己想要在多久时间内达成什么样的效果,AI就会生成一份量身定制的方案,内容包括每天需要消耗的热量和饮食规划等。”小陈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体重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善于利用这些工具,相当于给自己请了免费的健康管理私教。

  【案例3】

  餐桌上的“会计” 在食欲与热量之间做计算

  然而,有些人已经因为“健康数字”产生焦虑情绪。最近,嘉嘉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正在减脂期的她与其他大快朵颐的同学形成鲜明对比。她在餐桌上谨慎地计算每一道菜的“性价比”:鱼虾是优质蛋白并且热量低,可以正常吃;荔枝肉炸过,还裹着一层厚厚的糖醋酱,绝对不能吃……她像一个严格的会计,在食欲与热量之间做着损益计算。可即便如此自律,次日清晨,体重秤上的数字还是涨了0.5公斤,她瞬间崩溃。“我立刻决定不吃早餐了。”她说,“那一刻我觉得,我活得不像个人,更像一个不断调试的机器。”

  医生观点

  过度关注精准量化身体指标的“健康数字”,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此,医生又是怎么看的?

  过度依赖数字

  可能会变成“健康牢笼”

  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阙建宇介绍,他接诊过过于追求体重数字导致情绪问题的患者。患者初中时由于体重问题,常受到身边人的嘲笑,因此强迫自己节食。减肥期间,偶尔浮动的体重数字和控制不住的食欲,导致患者出现抑郁和神经性贪食症。

  在阙建宇看来,体重、BMI这类身体指标数值,为评估健康状况提供便捷的客观参考,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变化趋势,激励我们维持积极的生活方式。不少健康App还借助这些数据,设计出社交互动功能,如步数排名、打卡挑战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坚持的动力。

  然而,过度聚焦甚至依赖这些数字,反而可能演变为一种“健康牢笼”。很多人把复杂的健康状态简单等同于几个理想数字,为了快速达标,采取极端节食、滥用减肥药、过度运动等违背生理规律的方式。这不仅遮蔽身体真实的饥饿、疲劳与情绪信号,还可能引发焦虑、自责甚至自我厌恶。这种“数据异化”背后,是现代人对于确定性的过度渴望。“世界变得太快,而我们想抓住一些确定的东西。”阙建宇补充道,“数字看起来最客观、最可靠,所以我们交出了判断权。”  

  减肥不要过于

  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对于日益流行的智能健康设备,厦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林戎认为,既要看到设备提供客观数据、辅助决策的积极价值,也要注意潜在风险。“这些设备是服务于你的工具,而不是评判健康的唯一标准。消费者应关注长期趋势、周平均值,而非单点数据,并结合月经周期、血压和血糖水平等,以及自身精力状态、饥饿饱腹感等主观感受进行综合判断。”林戎说。

  “人体体重和体脂在短期内出现波动,主要是多种生理性因素综合造成的,但设备只会呈现最终结果。”林戎说,短时间内体重会受水分、高盐饮食、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等因素影响,但这无需担心,在两到三天的新陈代谢后,数值又会回到正常水平。“现在有人只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因为数字的浮动而提心吊胆,却没有思考背后的综合因素。”

  林戎特别强调:“减肥不要过于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要减少对体重的过度关注。健康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至关重要。”林戎建议,饮食上控制总热量,但避免极端节食,保证蛋白质、碳水、脂肪均衡摄入,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运动方面应将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结合,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安排2次至3次力量训练;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睡眠,管理好压力。

厦门晚报记者 陈恩泽

通讯员 陈达捷 黄语晴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热搜第一!贾玲发文:成功减肥100斤,医生提醒→
焦虑症暴瘦30斤怎么办?
减肥何必斤斤计较! 八大主食热量排行榜任你吃
“贾玲瘦100斤!”引爆全网,医生提醒……
突然吃不下饭,女子暴瘦60斤,医生紧急提醒
身高160厘米、体重150斤,湖南女孩减肥10斤后突发身体不适!医生提醒
贾玲减了100斤!医生提醒→
小伙减肥月瘦20斤,反成重度脂肪肝!医生提醒
低卡低热量蔬菜食谱,让你“斤斤计较”
假日·健康|贾玲减重100斤上热搜!医生提醒…

网址: 餐前先查热量,吃饭“斤斤计较”?医生提醒:切莫过度量化引发焦虑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