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安全条件企业在复工复产前须满足以下条件:一、开展复工复产前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并留有详实培训记录;对机械、电气、危化设备设施、工艺安全以及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储罐区和重大风险点危险源等进行系统检查、检修、检测,确保处于完好适用状态;对各类安全设施设备和装置进行维护、保养、检测,并处于完好有效状态;确保消防、安全设施完好、有效,消防通道畅通;制定并落实复工复产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值班值守,强化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责任到人;存在重大安全风险或隐患的,必须整改到位,经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复工复产。
二、复工复产安全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企业是节后复工复产安全工作的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部署,组织制定复工复产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复工复产工作安全有序实施。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要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进行安全责任承诺和安全警示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培训合格率达到100%,特别要抓好新入厂员工和转岗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严格实施考核上岗制度。
(三)强化风险辨识,落实管控措施要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合各自岗位特点,对生产设施、工艺装备、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深入辨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辨识出的重大安全风险,要落实领导带班、专人盯守等管控责任,确保各项安全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四)强化隐患排查,消除事故隐患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和细化排查事项、治理措施、治理责任和治理时限。要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突出对工艺设备、电气仪表、管道阀门、安全附件等关键部位和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检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对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切实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五)强化检维修管理,保障设施安全要制定并落实检维修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检维修作业方案,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对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要严格执行作业审批制度,实施作业前必须认真辨识安全风险,制定防范措施,落实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作业安全。要加强检维修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六)强化应急管理,提升处置能力要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物资,加强应急值班值守,确保一旦发生事故或险情,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和科学处置。
三、复工复产安全措施
(一)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企业复工复产第一个工作日要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进行安全责任承诺和安全警示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对节后复工复产安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制定一份复工复产方案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复工复产方案,确保复工复产工作安全有序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复工复产时间计划、复工复产准备工作、复工复产安全保障措施、应急处置等内容。
(三)开展一次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在复工前,要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培训合格率达到100%,特别要抓好新入厂员工和转岗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严格实施考核上岗制度。
(四)组织一次全面安全检查要对各类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检修、检测,确保设备设施正常、安全运行。要加强对报警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劳动防护用品和装备等安全设施的检查和监控,确保各类安全设施完好、有效,切实做到不安全不复产。
(五)开展一次安全风险辨识管控要结合各自岗位特点,全面深入辨识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要制定落实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各项安全风险处于受控状态。
(六)制定一套应急处置方案要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并加强演练,确保应急救援器材设施完备可用,发生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和科学处置。同时,要加强值班值守,确保发生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报告和有效应对。
七、节后复工复产安全培训教育节后复工复产安全培训教育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各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复工复产安全培训教育计划,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春光正好,全力以“复”!节后复工复产安全提示
复工复产安全指南:如何避免节后事故高发期?
南通公安十二项措施服务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南通网
塔吊安全规范及操作注意事项,保障工地施工安全
宝妈们复工必备!安全返岗的六个关键措施
产后复查注意事项
产后恢复健身训练计划及注意事项
产后复查注意事项:产后复查需要注意什么
工程施工安全环保健康措施.doc
产后恢复注意事项
网址: 《春节后复工复产安全注意事项及措施》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