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CT、核磁共振(MRI)……这些放射检查已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但公众对“辐射危害”的担忧从未停止。事实上,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护要点,就能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将辐射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要明确:并非所有放射检查都有辐射。MRI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成像,完全无辐射,孕妇、儿童也可安全接受;超声检查同样无辐射,是产前筛查的首选。有辐射的是X光、CT、核医学检查(如PET-CT),其辐射剂量用“毫西弗(mSv)”衡量,普通人每年自然环境辐射约3mSv,而一次胸部X光辐射仅0.1mSv,相当于10天自然辐射量。
患者防护:按需检查,拒绝过度
“辐射剂量与风险成正比”,关键是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儿童、孕妇是敏感人群,非急需时应优先选无辐射检查。孕妇若需紧急检查(如怀疑肺栓塞),需告知医生孕周,医生会对腹部、盆腔进行铅防护遮盖,胎儿接受的辐射可控制在安全范围(<50mSv)。
检查时需配合防护措施:做胸部X光或CT时,医生会提供铅帽、铅围脖、铅围裙,需正确穿戴,遮盖甲状腺、性腺等辐射敏感部位;拍摄特定部位时,其他部位尽量远离照射野(如做牙齿X光时,手部不要靠近机头)。检查中保持静止,避免因图像模糊导致重复照射,增加剂量。
医护防护:规范操作,严守限值
放射科医护人员长期接触辐射,防护更需严格。操作时需站在铅防护屏风后,或穿戴铅衣(重量≥0.5mm铅当量)、铅帽、铅眼镜,这些装备可阻挡90%以上的散射辐射。介入手术(如冠脉造影)医生暴露风险高,需使用悬吊式防护帘、防护帽,同时限制操作时间,避免累积剂量超标。
我国规定:职业人员年辐射限值为50mSv,连续5年平均不超过20mSv。医院会为放射科人员配备个人剂量计,每月监测累积剂量,超标时需暂停工作。定期健康体检也很重要,重点检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血小板变化)、晶状体(辐射可能导致白内障)。
公众距离:远离辐射源,减少停留
普通公众应远离无防护的放射区域,医院放射科门口会有“当心电离辐射”警示标识,非检查者不得入内。陪同儿童或老人检查时,尽量在室外等候,确需陪同的需穿临时铅衣,且全程站在指定安全区域,避免在检查室内随意走动。
家用放射设备(如牙科X光机)需符合防护标准,操作人员需持证上岗,设备每年校准一次。购买二手房时,若房屋曾作为放射科或有放射设备,需请专业机构检测残留辐射,确保安全。
误区澄清:理性看待辐射风险
“做一次CT致癌风险高”是常见误区。一次胸部CT辐射约7mSv,相当于2年自然辐射,研究显示:健康人单次接受100mSv以下辐射,致癌风险无显著增加。相比之下,延误诊断(如肺癌漏诊)的危害远大于辐射风险,需遵医嘱检查。
“辐射会在体内残留”也是误解。电离辐射是瞬时效应,检查结束后体内无辐射残留,无需“排毒”或忌口。但核医学检查(如PET-CT)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如氟代脱氧葡萄糖)有半衰期,需在检查后1-2天内避免接触孕妇和婴幼儿,多喝水可加速药物排泄。
放射技术的安全防护,核心是“合理使用、科学屏蔽”。对患者而言,无需因恐惧拒绝必要检查,也不能随意接受不必要的辐射;对医护而言,规范操作与防护装备缺一不可;对公众而言,遵守警示、保持距离是关键。理解这些要点,就能让放射技术在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疾病诊断与治疗。
(临西县人民医院 郝延红)
编辑: 孟伟 责任编辑: 苏晓霞
审核: 李颖
相关知识
放射性污染监测评估与安全防控技术研发
一文读懂脂肪移植:注射术前术后全方位解析
电火花加工机床安全防护技术要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一文读懂!射频美容仪抗衰原理最全解析!
一文读懂WIFI无线网络技术
辐射防护技术
撅肚子还是大腿?一文读懂胰岛素安全注射
辐射安全防护和管理制度.docx
放射防护:你的健康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网址: 一文读懂放射技术的安全防护要点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