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拔罐疗法是门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给宝宝拔完罐后家长们经常会问到罐印的颜色代表什么,下面,我们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拔罐。
拔罐法,或称吸筒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
拔罐方法
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
又称坐罐,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留罐的时间视拔罐后皮肤的反应与患者的体质而定,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或拉罐法,拔罐时先在施术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3.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将施术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将火罐吸附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出血量、拔罐时长视病情而定。多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痤疮、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
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后出针。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上述拔罐操作时,应根据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注意避免烧伤患者皮肤,留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一般避免出现水泡。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现象的部位,以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2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痛经、中风偏枯、瘀血痹阻等。此外可用于预防保健、消除疲劳。
3
拔罐后反应
(1)正常反应:
起罐后吸拔部位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或兼微热痛感,通称罐斑或罐印,1-2日即自行消失,属正常反应。
(2)病理反应:
罐斑色鲜红多见于阳证、热证、实证;
罐斑色暗红为阴证、血瘀、寒证;
罐斑潮红或淡紫,并显水泡、水珠或水汽状,示湿盛或寒湿;若水汽色黄为湿热;水泡呈红色或黑色,示久病湿盛血瘀;
罐斑色深紫,示瘀血;
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并伴身热,示热毒瘀结;
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为虚寒证;
罐斑微痒或出现皮纹,多系风邪为患;
罐斑或血泡色淡,多属虚证;
血色深红为热,青色为寒凝血瘀。
罐斑无改变,示病情尚轻,或接近痊愈。
以上反应需结合临床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4
拔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操作时要做到 动作稳、准、轻、快;患者体位要舒适,拔罐后不要移动体位;同时拔多个罐时,罐间距离不宜太近,拔针罐时应避免碰压针柄;留罐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可减压放气或立即起罐;起罐时不可强拉或旋转罐具,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
3.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4.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烫伤油等,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5.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有自发性出血倾向疾患、高热、抽搐等禁止拔罐。
为安全起见,请不要在家使用火罐,火罐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操作。
编辑:程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