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临床指南明确指出久坐行为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在绝经后女性群体中。绝经后女性清醒时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状态,这显著增加其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癌症及过早死亡风险。当前公共卫生干预主要聚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以改善心血管健康,但60岁以上人群仅3%~6%达到MVPA指南标准,且提升MVPA依从性存在现实困难。改变久坐行为可能成为改善心血管健康更具可行性的行为干预靶点。近日,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旨在比较两种改变久坐行为方式对行为模式和生理指标的不同影响。
研究背景和方法
减少静坐时长与增加坐站转换(STSTs)被推荐为久坐行为干预的有效策略。虽既往研究支持老年人减少久坐时间的可行性,并发现其对血压、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潜在益处,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周期短、样本量小、方法学局限等问题,且未专门针对绝经后女性群体。现有久坐干预多侧重减少静坐时间,对坐站转换关注不足。从坐姿转为站姿的体位变化可增强血管剪切应力,进而通过改善内皮功能实现血压的生理性降低。实际干预中也观察到改变久坐行为对血压的改善作用,但仍需更多证据支持。鉴于既往研究空白,明确不同久坐行为改变方式对老年女性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是首个针对绝经后女性,比较两种久坐行为改变方式及其生理效应的随机对照试验。为期3个月的三臂试验,通过对比减少总静坐时长或增加坐站转换与健康生活方式对照组的差异,旨在评估两种干预对血压及血糖调控生物标志物(空腹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的影响。研究假设: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干预组在血压和血糖控制方面将呈现更显著的改善效果。
研究将407名超重或肥胖的久坐绝经后女性随机分配至3个月的三组干预方案:(1)健康生活方式(对照组);(2)减少静坐时间(减坐组);(3)增加坐站转换次数(STST组)。各组在12周内接受7次健康教练一对一指导。基线期和3个月后,受试者接受空腹采血、血压测量,并佩戴大腿(activPal)和髋部(ActiGraph)加速度计进行7天监测。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将各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不同久坐行为干预对绝经后女性健康指标的影响
久坐行为指标(主要行为学结果)
共388名女性(95%)完成3个月试验。减坐组每日总静坐时间(基线654 min/d,3个月后579 min/d)较健康生活组(基线669 min/d,3个月后652 min/d)显著减少,干预效应为-58 min/d(95%CI:-82.92~-33.59;P<0.001)。坐站转换组(基线662 min/d,3个月后635 min/d)与健康生活组相比,总静坐时间变化无显著差异,干预效应为-10 min/d(95%CI:-34.56~14.86;P=0.44)。
与之相对,坐站转换组每日坐站转换次数(基线每日45次,3个月后71次)较健康生活组(基线每日43次,3个月后43次)显著增加,干预效应达每日26次(95%CI:17.71~33.64;P<0.001),但静坐时间变化无差异(每日-10 min[95%CI:-34.6~14.9];P=0.44)。减坐组(基线每日44次,3个月后43次)与健康生活组间坐站转换次数变化无显著差异,干预效应为每日-1.5次(95%CI:-9.40~6.50;P=0.72)。
两组均显著减少了每日长时间持续静坐(>30 min)的时段(P<0.01),但仅坐站转换组较健康生活组显著缩短单次静坐平均时长(P<0.01)。
干预组间比较显示:减坐组每日总静坐时间降幅显著大于坐站转换组,组间差异为-48 min/d(95%CI:-73.23~-23.58;P<0.001);而坐站转换组每日坐站转换次数增幅显著高于减坐组,组间差异达每日27次(95%CI:19.14~35.12;P<0.001)。坐站转换组在缩短单次静坐时长方面更具优势(P<0.01),但两组在减少长时间持续静坐方面无显著差异。
站立与体力活动指标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站立和体力活动的变化,以评估干预措施对非直接目标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
(1)站立时间变化
减坐组每日总站立时间较健康生活组和坐站转换组均显著增加。与健康生活组相比,减坐组的干预效应为57 min/d(95% CI:38.83~76.05;P<0.001)。减坐组与坐站转换组间的差异为41 min/d(95% CI:22.26~59.72;P<0.001)。坐站转换组与健康生活组相比,站立时间无显著变化(干预效应:16 min/d,95% CI:-2.20~35.10;P=0.09)。
(2)MVPA变化
坐站转换组的MVPA时间较健康生活组显著增加,干预效应为6 min/d(95% CI:0.85~11.29;P=0.02),但与减坐组相比,(4 min/d,95% CI:-0.78~9.62;P=0.10)无显著差异。三组在体重指数(BMI)、低强度体力活动或步行时间方面均未呈现显著差异(P>0.05)。
减坐干预显著提升站立时间,而坐站转换干预则更有效促进MVPA增加,但二者均未显著影响BMI或其他低强度活动指标。
血压结果
与健康生活组相比,坐站转换组的舒张压显著降低,干预效应为-2.24 mm Hg(95% CI:-4.08~-0.40;P=0.02)。在校正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及其组间交互作用后,舒张压的改善效应仍显著(干预效应:-2.11 mm Hg [95% CI:-4.01~-0.21];P=0.02)。收缩压虽呈现下降趋势(干预效应:-3.33 mm Hg [95% CI:-6.32~-0.33];P=0.03),但未达到预设的0.025显著性阈值。经MVPA校正后,坐站转换组的收缩压干预效应为-3.08 mm Hg(95% CI:-6.15~-0.01;P=0.05)。
减坐组的收缩压(干预效应:-2.23 mm Hg [95% CI:-5.22~0.76];P=0.14)和舒张压(干预效应:-1.70 mm Hg [95% CI:-3.53~0.14];P=0.07)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两组干预措施间的血压改善效果无显著差异。减坐组对血压无显著干预效果,两组血糖调控指标均未见干预效应。
坐站转换干预,或可改善绝经后女性心血管健康
绝经后女性存在久坐时间过长和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双重风险。本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证实“仅3个月内增加坐站转换次数即可降低舒张压”,为现有证据体系提供重要补充。这项研究证实了针对久坐行为不同维度(包括静坐时长与坐站转换)实施干预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向深化:延长干预周期并设置随访观察、在老年男女群体中复现及比较研究结果、重点关注高血压前期或糖尿病前期等临床人群——这些群体通常以行为干预作为首要治疗手段,其健康指标可能更具可塑性。
参考文献
Sheri J. Hartman , Andrea Z. LaCroix, Dorothy D. Sears,etal.Impacts of Reducing Sitting Time or Increasing Sit-to-Stand Transitions on Blood Pressure and Glucose Regula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Three-Ar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irculation. 2025;152:00–0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4.07338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