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门诊” 撬动 “大健康”
一年前的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指出,要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健康体重管理门诊。
一年后的今天,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门诊”在全国遍地开花。健康体重管理是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关键突破口,不断增加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背后是可预期的“减”:更少的肥胖患者数量、更少的高血压患者数量、更少的高血糖患者数量……透过这一门诊,可以看到一道慢性病“防火墙”正变得越来越厚实、越来越有韧性。
从新趋势快速成为新常态,这是我国卫生健康服务高效落地落实落细“大健康”理念的突出表现之一。临床治疗与健康管理在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正在加速有机融合,“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具象化与场景化。
健康体重管理在内蒙古自治区十分迫切。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开展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全区成年人和老年人超重肥胖率继续增大,其中肥胖率的增长幅度明显加大。全区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1.0%和11.6%,较2014年分别增长了2.3和4.1个百分点。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系统积极作为,从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职业病防治体系构建等方面强化科学体重管理服务供给,着力构建全流程的健康体重管理服务体系。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勇就相关话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加速扩面与深化内涵
中国卫生:目前,内蒙古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情况如何?
刘勇: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所有三级综合医院、中医(蒙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均已完成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目前,全区12个盟市共有257家医疗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其中自治区级医疗机构8家,市级60家,旗县区级189家。同时,有条件的其他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积极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并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服务。
中国卫生:内蒙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管理中都做了哪些工作,有何思考和经验?
刘勇:自治区积极推进基层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为依托,推动盟市—旗县—乡镇三级医疗机构协作,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促进“医防融合、重心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承担宣教、初筛、随访和基础干预职能。目前,已建立体重管理门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00余家,占比50.3%,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体重管理服务。自治区的基层体重管理门诊有几个特点。
在服务模式上,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等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将中医(蒙医)体质辨识与传统疗法纳入体重管理方案,形成特色干预路径;探索开展诊疗与健康教育“双处方”服务;通过社区讲座、健康科普活动,提升公众认知。截至目前,全区举办体重管理健康教育讲座8100余次,开展体重管理健康咨询6500余次。
在构建协作网络上,将体重管理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包,针对普通人群提供咨询评估、营养指导、运动康复等综合支持;为肥胖症、代谢疾病患者提供专业医疗干预;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群体,制定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引导体重异常人群精准就医,对超出基层能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上级医院,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全流程服务链。
确保诊疗无缝衔接
中国卫生:在完善预约诊疗、预检分诊和转诊转介机制,以及强化多学科综合干预方面,内蒙古做了哪些工作?
刘勇: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完善预约诊疗、预检分诊和上下转诊机制,畅通服务路径,引导需求人群精准就诊。推动多学科诊疗(MDT),为复杂病例提供联合门诊、多学科会诊等高效诊疗模式。构建诊疗协作网络,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宣教、随访和基础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优化转诊流程,形成覆盖全区的“筛查—评估—干预—管理—转诊”闭环服务体系。
目前,自治区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均提供多学科医师诊疗服务,中(蒙)医院等医疗机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提供专业有效且富有民族特色的体重管理服务,如兴安盟蒙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提供的体重管理服务融合黄油按摩、铜罐拔罐等蒙医特色疗法,十分受群众欢迎。
加强能力建设与规范管理。加强健康体重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制定完善门诊管理制度、工作规程和操作规范,指导医务人员科学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适宜治疗措施。完善内部激励制度,调动医务人员参与体重管理服务的积极性。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严格遵循国家《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的指导原则,整合多学科资源,设立体重门诊并将其置于一级挂号界面,极大优化了患者的就诊路径。医院采用分级诊疗模式,针对不同肥胖类型精准施策,原发性肥胖及单纯性肥胖患者由专科医生接诊,确保首诊或复查更加便捷高效,而继发性肥胖或伴有复杂并发症的患者,则通过MDT实现一站式诊疗,汇聚临床营养、内分泌、减重代谢外科、中医、儿科等多领域专家智慧,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综合干预方案,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通过体重门诊的整合与升级,目前减重患者由升级前月均166人提升至600余人。
中国卫生:近年来职业人群超重肥胖率持续攀升。此前内蒙古发文强调构建“医防融合、分级管理”的全流程服务体系,目前进展如何?
刘勇:今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职业病防治院体重管理科建设实施方案》,将体重管理纳入职业病防治体系,通过科学干预,降低超重肥胖引发的职业性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风险。我们希望2025年—2027年,全区职业病防治院全面设立标准化体重管理科,形成“监测—干预—评估”闭环管理体系,职业人群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同时,要求各职业病防治院独立设置体重管理科,配备内分泌医师、注册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及相应检查检测设备,并与三甲医院建立远程会诊机制。将职业人群体重管理纳入健康企业申报要求,体重管理数据作为健康企业考评指标。
为推动肥胖防控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牵头筹备内蒙古自治区预防医学会肥胖防控专业委员会,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委员会成员不仅包括医院及疾控系统的权威专家,更广泛吸纳了国家16部门《“健康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所涉及的相关联动单位代表,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肥胖防控网络。通过这一平台,可实现筛查、预防、治疗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促进不同领域专家的深度协作与资源共享,确保肥胖防控工作从公共卫生到临床诊疗的无缝衔接,全面提升干预效能。
推动管理同质化进程
中国卫生:在诊疗同质化方面,内蒙古都做了哪些工作?
刘勇:为夯实基础保障,推进管理的同质化,自治区要求各医疗机构开设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要有固定诊疗场所,设置清晰标识,配备相对固定的多学科专业医师团队(涵盖儿科、全科、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精神心理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蒙医科等),并合理安排门诊排班,确保持续、稳定的诊疗服务供给。同时,强化资源整合与分类管理,加强院内工作统筹和专业力量调配,坚持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服务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升级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及“肥胖防治中心”,提供门诊及住院一体化服务。深化科普宣传与智慧赋能,加大科学体重管理知识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健康素养,营造关注体重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应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创新手段,拓展随访、监测和个性化健康指导等服务,提升服务可及性和便捷性。
2024年内蒙古医师协会临床医学研究与临床新技术推广项目立项了“基于代谢率测定的个体化医学营养减重技术及推广”,代表了内蒙古在肥胖精准干预领域的创新探索;内蒙古自治区预防医学会肥胖防控专业委员会举办了“体重管理实用技术培训班”,强化全区医务人员的标准化诊疗能力,推动肥胖症管理的同质化进程,确保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患者均能获得科学、规范、高效的体重管理服务,从而提升内蒙古地区肥胖症的整体防治水平。
中国卫生:目前在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中有哪些难题?您有哪些建议?
刘勇:当前体重管理门诊建设缺少统一标准,并不是依托固定学科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从医疗机构服务管理和专业发展角度思考,应当结合患病人群规模等现实状况探索制定门诊建设规范,同时联合教育部门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
相关知识
优化流程,提升体验——探究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构建
构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
医路畅通|万里社卫体重管理MDT门诊正式启用,构建体重管理全流程服务
国家体重管理政策下,医院如何构建全周期体重管理服务体系?
武留信:加快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 推进健康主流化
互联网+医疗,构建无缝隙的远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如何构建
以数字赋能助力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张勇:优化健康服务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内容
建议构建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网址: 刘勇:构建全流程健康体重管理服务体系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