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中国婚姻报告2025:结婚率再创新低,离婚率持续上升

中国婚姻报告2025:结婚率再创新低,离婚率持续上升

文/来源:泽平宏观团队

导读

4月,民政部发布《2025年1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0万对,离婚登记63.0万对,同比分别减少15.9万对、增加5.7万对。

5月10日起将施行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其中明确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优化婚姻登记服务等。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婚姻形势有哪些变化?

1、不婚化加剧。由于年轻人口减少、结婚成本过高、婚姻观念改变等,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同比为-8.1%,再创同季新低。

2、离婚率小幅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离婚登记同比9.9%。“离婚冷静期”使2021-2022年离婚对数大幅下降。2023年后离婚率连续2年回升,制度调整短期效果减弱,离婚数增长。

3、“晚婚”现象突出,初婚人数减少。2024年,25-29岁代替20-24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

4、未婚比例增加,男性未婚比例远高于女性。2023年中国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26.8%,女性未婚比例仅为12.1%,分别较2019年升高了8.6、3.4个百分点。

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当前,中国绝大部分是婚内生育,结婚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生育水平。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人口因素影响重大深远,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

我们在2021年呼吁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应全面放开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长期有助于扩大适婚年龄人口。

目前生育政策正在积极改变。全社会已经开始高度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政策也逐渐向鼓励生育转变。从“放开三孩”到“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发放育儿补贴”。

期待更多行之有效的人口支持政策出台,未来的中国人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鼓励结婚、生育的力度。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未来中国人口有望长期健康均衡发展。

目录

1 中国婚姻现状: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

2 年轻人不结婚:选择还是无奈?

2.1 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和自我意识觉醒

2.2 无奈:婚育成本高、社会压力大

2.3 婚姻基础削弱:适婚年龄人数减少、婚姻匹配困难

3 影响:拖累生育水平、加重养老负担,家庭规模小型化带来单身经济

4 启示:尽快全面放开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4.1 从居住、就业、教育上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

4.2 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正文

1 中国婚姻现状: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初婚年龄推迟、离婚率升高等方面。

一是结婚登记对数不断创新低。2024年结婚对数创近47年来的新低,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减少16万对。2013-2024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6.9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610.6万对,降幅54.7%。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768.2万对,同比增长12.4%,主因疫情后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根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同比减少157.6万对,说明补偿性需求已经结束,创下了1978年以来全国结婚登记对数的新低。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0万对,同比减少15.9万对。2013-2023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5.4‰,2024年降至4.3‰。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初婚人数减少,25-29岁代替20-24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13-2023年,内地居民初婚登记人数从2386万的高点降至1194.0万人;再婚人数先升后降,2019年达到455.9万人峰值后降至2023年的342.5万人。2005-2023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3.8%,25-29岁从34.3%升至38.0%,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21.1%、9.6%和17.5%。

三是离婚冷静期制度调整短期效果消退,离婚对数连续两年回升。1978-2022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民政部门口径)先升后降,从1978年的17.0万对升至2019年404.7万对的峰值,此后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210.0万对,主因实施了离婚冷静期政策。2024年,离婚登记对数262.1万人,同比增加2.7万对。粗离婚率从0.2‰攀升至2019年的3.4‰,2022年下滑至2.0‰、2024年小幅升至2.6‰。 2025年一季度离婚登记63.0万对,同比增加5.7万对。

四是未婚比例增加,未婚同居率提升,且男性未婚比例远高于女性。中国同适婚年龄段的未婚比例存在严重的性别差异。2023年,中国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26.8%,女性未婚比例仅为12.1%,分别较2019年升高了8.6、3.4个百分点。根据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出生队列为1980-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3.33%,女性为26.79%;出生队列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7.99%,女性为33.13%。根据2016年CFPS数据,出生队列为1970-197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5.9%,未婚生育占比为0.3%;出生队列为1980-198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6.1%,未婚生育占比为1.2%。

2 年轻人不结婚:选择还是无奈?

2.1 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和自我意识觉醒

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水平随经济发展大幅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2023年博士在校学生数16.6万人增至61.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65.4万人增至327.0万人。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例从1999年的15.8%下降至2023年的3.4%。伴随受教育年限的增长,适婚人口结婚年龄明显推迟。七普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20年的28.0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9.4岁。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7-2022年,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从37.2%大幅提高至48.1%。202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为2948.9万人,占在校生的49.9%。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逐渐接近男性。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22年,人民法院审理离婚一审案件结案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从106.6万件增至143.1万件,增长了34.3%。2023年经法院判决或调解离婚的夫妇为101.2万对,同比增长了23.3万对。

2.2 无奈:婚育成本高、社会压力大

结婚成本高,城市高房价和农村高彩礼。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持续提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经过几轮快速上涨,导致年轻人购置婚房首付、婚后还贷成本明显提高。2010-2025年,百城样本住宅均价从9314元/平上涨至16711元/平。2004-2024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37.7万亿元,增长22.6倍。2010-2024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更是从20.0增至26.1。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彩礼导致很多男青年结不起婚。并且,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让很多农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抑制组建家庭意愿。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机会成本高。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如果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进行国际对比,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工作生活难以平衡,更多年轻人选择推迟婚育。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结婚生育意愿自然会降低。此外,已经就业的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无法达成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从而“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精力”迈入婚姻。

2.3 婚姻基础削弱:适婚年龄人数减少、婚姻匹配困难

适婚年龄人数减少且仍处下降阶段。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15-35岁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3.5%下降到27.2%。根据七普数据,我国80后、90后、00后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中方案”,20-40岁人口仍处减少阶段,2024-2044年下降16.8%。

适婚人口男多女少,婚姻匹配困难。男女比例失衡。比如00后男女性别比约115,男性比女性多超11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约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突出。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过60%分布在村镇、一般为较低学历;未婚女性有超过60%分布在城市、一般学历较高。

3 影响:拖累生育水平、加重养老负担,家庭规模小型化带来单身经济

晚婚导致晚育现象加剧,初育年龄每推迟一个月,总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婚都不结了,怎么生孩子”。当前,中国绝大部分是婚内生育,非婚生育占比较低,所以结婚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生育水平。1990-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推迟至29.4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2.0岁推迟到28岁;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龄分别在1996、1998年超过晚婚年龄(女23岁、男25岁)。1990-2020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7.9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24.8岁推迟至29.7岁。并且,1990-2020年30岁及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6%增至近29.8%,生育子女数占比14.0%增至45.4%。从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7.5、30.3、31.6岁。2024年总和生育率仅1左右,不足更替水平的一半。

晚婚晚育、不婚问题加重少子老龄化,进而加重养老负担,拖累国家财政、制约经济活力。2013-2023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算术平均增速19.3%,而支出算术平均增速约为22.3%。2011-2023年中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算术平均增速13.6%,而支出算术平均增速约为17.1%。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自2012年见顶后逐年下滑,从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23年的11.9个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差异较大大,2023年有14省养老金入不敷出。其中,黑龙江、辽宁、吉林下拨金额829.3、844.3、218.7亿元,占总下拨规模的77.5%。

单身人口数量增长,家庭规模持续缩小。一方面,因为结婚对数下降、结婚推迟等原因,“单人户”数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因为住房条件改善,很多年轻人不与父母同住,而是享受独居生活。2023年,中国家庭户超5亿户,其中一人户家庭约1亿。2023年,我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数量2.3亿,占总人口的16.6%,几近于历史新高,超过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

单身经济盛行,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

4 启示:尽快全面放开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给予年轻人自由选择权的同时,减少因为娶不起和生不起导致的不婚和晚婚现象,为适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会福利,改进住房、教育、医疗问题;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应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4.1从居住、就业、教育上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

一是成立大型住房保障银行收储库存商品房用于保障房,完善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的人地挂钩,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二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的待遇保障,对损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另一方面,根据单位女员工规模及年度生育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

三是加大财政教育保障性支出。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

四是托育服务供给和津贴保障。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同时,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

4.2 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尽快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全面放开生育,将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孩子、什么时候生育的权利还给家庭,由每个家庭自主决定生育的孩子数量。全面放开生育是把生育权从国家计划回归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数量多少的选择权交回给家庭决定,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育意愿。全面放开生育,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

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降低抚养直接成本。五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六是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七是支持辅助生殖、发放补贴。八是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中国婚姻报告2024:为何结婚对数创40年新低
上半年结婚登记数创新低,中国人真的不结婚了?
中国的人口婚姻结构具有以下特点()。A、婚姻偏早B、婚姻大龄化C、婚姻具有普遍性D、离婚率较低E、存在潜在的婚姻挤压
2024年中国结婚数创1980年来新低,年轻人为何“不婚”?
於嘉:浅析《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
百合佳缘集团发布报告!低结婚率下,年轻人依然热衷结婚办婚礼
为爱把关!婚检率超98%的背后,是年轻人对婚姻的新态度
结婚资讯 结婚热点新闻事件报道
D奶离婚率不到1%,胸部=婚姻幸福?
婚姻能影响健康?好婚姻延年益寿,已婚比未婚寿命长?

网址: 中国婚姻报告2025:结婚率再创新低,离婚率持续上升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2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