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药物竹罐配合穴位贴敷在膝痹病患者中疗效及护理分析

药物竹罐配合穴位贴敷在膝痹病患者中疗效及护理分析

膝痹病,中医术语中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传统中医治疗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缓解膝痹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是药物竹罐疗法与穴位贴敷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因其温和、副作用小而备受青睐。药物竹罐疗法源自古老的拔罐技术,通过将特制竹罐在药物中浸泡半小时后加热吸附于皮肤表面特定穴位,利用罐内药物蒸汽的渗透作用和负压效应,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效果。而穴位贴敷能刺激穴位,调节局部气血和经络,增加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有助于缓解肿胀、消除炎症,减轻疼痛。药物通过皮肤缓慢释放,直接渗透至患处,减少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率。本文研究药物竹罐配合穴位贴敷在膝痹病患者中疗效及护理效果,现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针灸科进行治疗的患有膝痹病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选取时间段为2023年7月到2024年7月,随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4例患者分为穴位贴敷组(22例)以及联合治疗组(22例)。在穴位贴敷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10例与12例,年龄上限与下限分别为71岁与50岁,中位年龄为(62.22±2.49)岁,在联合治疗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9例与13例,年龄上限与下限分别为72岁与48岁,中位年龄为(62.71±2.33)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穴位贴敷组:给予穴位贴敷组患者单纯的穴位贴敷治疗,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贴敷使用的药物为除痹止痛散,将药物精细研磨并通过80目筛网,得到细腻粉末,随后拌入吴茱萸粉,并利用新鲜姜汁调和成膏状。敷贴方法如下:取适量药膏置于贴片中央,贴于患者阳陵泉、内外膝眼、血海、犊鼻、鹤顶等穴位上。使用时,将药膏贴于膝部疼痛区域,每天一次,每次贴4到6小时,连续两周为一个疗程。指导患者的患肢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行心理干预措施、药物指导等。

联合治疗组:给予联合治疗组患者药物竹罐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如下,将中药筋骨痛消液与水混合,煮沸约30分钟。随后,将拇指大小的竹罐浸入热药液中浸泡沸腾1至2分钟。使用镊子小心地取出竹罐并倒置,迅速去除多余药液及杂质,罐口朝下置于毛巾上以保温。待温度适中时,迅速在选定穴位如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血海、鹤顶、膝阳关、犊鼻及阿是穴等处施以热拔罐,保留5到10分钟。治疗后,于患处贴上预先备好的骨质增生粉。此疗法每日进行一次,一疗程共七次,之后休息两天再开始新疗程[1]。针对性护理措施如下,在采用药物竹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前,首要确保治疗环境的优化,即病房环境宁静、整洁,光照与温度适中,营造宜人的康复氛围。向患者详尽介绍治疗预期效果及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如轻微皮肤发红,以增进理解与合作。治疗操作上,要求手法敏捷准确,竹罐使用前后彻底排干水分,避免烫伤风险,同时,向患者解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典型反应,如皮肤暂时性隆起或红紫色斑点,均为常见现象。特别注意,在拔罐时若吸力过强导致患者出现不适,对患者进行内关、合谷、太阳等穴位的轻柔按摩以缓解。拔罐结束后,动作需轻柔,以免损伤皮肤,同时,着重强调治疗后护理,包括保持患者暖和,禁止沐浴,以及避免触碰或搔抓治疗区域的任何皮肤变化。通常情况下,治疗后三小时内,皮肤上的红点会自然消退,标志着治疗过程结束。

1.3 评判标准  由项目负责人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感受评分、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完成所有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x±s)形式展现,组间差异通过t检验进行评估。在本研究中,若P值小于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疼痛感受评分  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指标优于穴位贴敷组,表现为更高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更低的疼痛感受评分,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疼痛感受评分

组别

例数

膝关节功能评分(分)

疼痛感受评分(分)

穴位贴敷组

22

61.58±6.73*

3.15±1.03*

联合治疗组

22

70.84±9.23*

1.83±0.87*

t值

——

3.802

4.592

p值

——

0.001

0.000

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估情况  在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估方面获得更高评分,联合治疗组的各项数据显著超过穴位贴敷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评估情况

组别

例数

运动能力评分(分)

生活质量评估评分(分)

穴位贴敷组

22

26.43±2.82*

72.48±6.56*

联合治疗组

22

30.22±2.96*

80.83±8.24*

t值

——

4.348

3.719

p值

——

0.000

0.001

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药物竹罐治疗是一种传统中医技法,它通过将竹罐在特制药液中浸泡并煮沸,随后应用于患者特定穴位进行拔罐,以此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本研究观察到,采用此法治疗膝痹病患者后,其疼痛症状显著缓解,得益于药物竹罐直接作用于患处,不仅加速了局部药效的吸收,同时也促进了全身脏腑机能的和谐。除痹止痛散穴位贴敷治疗膝痹病是基于中医理论的一种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外用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来达到缓解疼痛、消除湿痹、疏通经络的目的。除痹止痛散通常包含多种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草药成分。这些药物被研磨成细粉,并可能根据具体配方添加适当的赋形剂,以便制成便于贴敷的药膏或药饼。通过贴敷,药物成分透过皮肤进入体内,直接作用于穴位周围的组织和经络,发挥其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这种治疗方法还能激发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膝关节的功能[2-3]。

综上所述,在膝痹病的治疗以及护理实践中,结合使用药物竹罐和穴位贴敷的综合疗法,并配合专门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来娟,蒋琪霞,谷宇,et al.中药如意金黄散早期湿敷在药物外渗性皮肤损伤中的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 26(13):6.

[2] 孙莉,张娟芝.康复训练在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 2023, 47(10):1667-1668.

[3] 陈玉芳.中药热奄包配合中药大封包治疗膝痹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0, 8(4):2117-2118.

基金项目

宁夏针灸学院士工作站(宁政办发[2017]18号

宁夏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8DPG05013)

宁夏医科大学校级课题(XM2022098)

...

相关知识

张氏竹罐通络疗法 中药配方 竹罐穴位.doc
药物竹罐结合中医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康复的影响分析
中频电刺激联合穴位敷贴在术后肠麻痹治疗中的随机对照研究
七院特色疗法⑦‖绿色疗法,“罐”爱健康——中药竹罐疗法
穴位贴敷神阙穴在糖尿病便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示范案例丨拔火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1例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护理
中医护理门诊新技术——中药竹罐治疗法上线
壮医学的药物竹罐疗法
药竹罐疗法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分析
富源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新开展中医传统药物竹罐治疗

网址: 药物竹罐配合穴位贴敷在膝痹病患者中疗效及护理分析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