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男孩危机”的焦虑

“男孩危机”的焦虑

图片

在零下10度的隆冬,你大概极少有机会看到一群孩子赤膊跑过——但这样的事,在北京就发生过。一家名为“本色男儿”的俱乐部,组织了这样一次旨在“将男孩锻炼成男子汉”的活动。

此事迅速引发争议,赞同者认为现在的男孩确实娇生惯养、缺乏锻炼,需要“摔摔打打”才能成长;而反对者则觉得这做得过火了,无视孩子的健康不说,非要刻意强调男性气概,和现在的女德班一样带有性别歧视意味,对于两性平权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件事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单纯以“塑造男性气概”为卖点招收青少年学员的俱乐部,竟然有市场。不仅如此,它还是家长口中“孩子最想去的课外班”(虽然孩子想去的原因或许只是可以摆脱课业,名正言顺地玩橄榄球、攀岩、速降和探洞),这不论如何,至少表明它的存在是有社会需求支撑的。数据也可表明这一点:在一项“你认为‘男孩危机’存在吗”的网络调查中,有75%的网民选择“存在”。

“男孩危机”,是这家“本色男儿”俱乐部的创始人唐海岩所声称的创业初衷,也是他在面临质疑时最常搬出来的理论。所谓“男孩危机”,即指男孩在各方面都出现落后于女生的现象,中科院在对四省近2万名小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近2/3的男生成绩不如女生。

唐海岩在2011年着手做男孩教育时,目标就是“拯救男孩”,他着重强调“我们绝不培养娘娘腔”,认为只有让男孩子“重振雄风”,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强者,才能解决这个危机。

这个逻辑其实似是而非,理由很简单:强化男子气概与缩小其落后于女生的差距是两回事,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英国人类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其名著《学做工》中发现,很多工人阶级子弟坚信“体力的行事方式就是一种男子汉的方式,而智力的方式则是女性化的”,无论“书呆子”们成绩多好,都被视为驯顺的、被动的,而对诗歌和戏剧感兴趣则绝对是娘娘腔,逃课、抵抗学校课程才是具有反抗意识、更酷的男性气概做法。其结果是,他们对这种男性文化的认同,使得他们更加无法获得高薪的脑力工作机会,倒是为他们铺平了通往体力劳动的道路。

图片

当然,那些把孩子送去锻造其男性气概的中国家长,想必绝对不想要这样一个结果。从理念、伦理和课程设置来看,这种中国式的男子汉教育其实就是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复制,着意培养的是一种坚毅、有责任心且高度服从的特质,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中那种将“反抗”视为男性气概根本的理念截然相反。

“本色男儿”俱乐部在其文化熏陶课上强调:“有三种东西需要捍卫:祖国、荣誉、梦想;有三种精神需要提倡:自立、自信、自强;有三种习惯需要培养:勤劳、主动、好学。”唐海岩概括“什么是男子汉”时,用了十八个字:“有血性、敢担当、明是非、辩善恶、懂礼仪、知荣辱。”这些无疑相当具有中国特色,带有强烈的儒家伦理色彩。

这意味着,对“何谓男性气概”的认定,其实是有着极大分歧的。苏轼在《留侯论》中,就强调不能忍辱、挺身而斗不过是血气之勇,真正的大勇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但这种镇定却很可能被视为怯懦。

美国文化中的“男性气概”常偏重于团队精神、正直和领导力,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弗兰克上校可谓男性气概爆棚,照顾他的大学生查理则温厚体贴,但弗兰克最后在演讲中却赞许他具备真正的领导气质:因为他能非常坚定地拒绝出卖朋友。

“娘娘腔”并不是一种精确的定义,美国电影里阳刚的军人都常被教官们骂成“娘儿们”,这甚至和个人品质无关,而仅是一种方便的污名:在16世纪的英国,cockney(伦敦腔、伦敦人)一词普遍带有嘲讽语气,因为人们觉得对比起粗犷的乡民,首都的城里人都显得“女里女气”。

图片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唐海岩在解释自己的理念时,常常搬出国外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他曾是一个橄榄球校队的教练,2006年受邀到美国橄榄球大联盟参观学习时,深受震撼,看到当地孩子在激烈冲撞中成长,他由此想到:中国那些被溺爱的男孩子,将来如何与外界竞争?在他看来,这种培养气概的教育在国外很多,反倒是中国很缺乏。可以想见,当一种教育模式宣称是学习西方时,这可能更容易说服家长。

确实,美国文化相当推崇男性气概。在总统大选中,候选人通常总要展现出自身的男性气概来:要勇于面对、直接、决不退缩、有力量,而表现出任何犹豫、迂回、婉转、有商量余地的态度都是会失分的。

在美国所突出的还不仅是一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个人要有控制周围环境的独立自信,与此同时与队友紧密合作。

简言之,这是一种以个人主义文化为基底的熏陶,渗透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似乎也没有人专门把孩子送去“培养男性气概”。

相比起来,中国社会则相当不同。“本色男儿”能开起来,证明它确有市场,因为这迎合了很多国人的深层焦虑——这种焦虑仅是以“男性气概”为卖点,但根本上其实是担心孩子的竞争力。

在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确立之后,对“下一代小皇帝”缺乏受挫能力的焦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有时还演化为全民争论。1993年,记者孙云晓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直指中国孩子娇生惯养,怕苦、脆弱,已经不是日本孩子的对手。尽管此文诸多细节后来被发现严重失实,但作为一则神话一直流传至今。

简言之,这种“男儿当自强”的诉求,在中国常常与国族危机或“素质”联系在一起,进而发酵为全民焦虑。在这个意义上,“本色男儿”的大幅标语“为中国培养男子汉”不是偶然的。

早在2004年,姜戎著《狼图腾》一书爆红,这种“狼性文化”的提倡本身就与近代以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担心在竞争中失败的社会心理暗通款曲。

图片

《士兵突击》

2006年,电视剧《士兵突击》创造了横扫全国的收视率记录,剧中傻气、执着、木讷、懦弱的许三多,作为一块废柴在被扔进军营这个熔炉之后,经过锻造竟然脱胎换骨成了一个顽强坚毅的大英雄。这恐怕让很多中国家长看到了希望。

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对男性气质的认识越发混乱,男性品味和风格(诸如“小鲜肉”和“油腻中年男”)已成为时尚工业和全民话题,此时又伴随着男性可能在竞争中落败的危机感,对很多家长来说,重塑男性气概就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这样,原本关于男生在教育中落后的理性思考转化为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和审美问题(“绝不能娘娘腔”)。这最终能否真的解决问题是另外一回事,但关键在于它打消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焦虑犹疑和不安全感,把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塞到你手里。

在这里,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听不到那些男孩子们自己的声音,都是父母和老师在教导他们,似乎他们身为男性就应当按师长的要求成为男子汉,更何况这种对男性气概的理解还相当狭隘。这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养成机制:在我们的文化中,代际之间的提携理解是很少有的。

不少电影中都有“一个男人教另一个男人成为男人”的主题,例如《英雄本色》小马哥训斥宋子杰“做兄弟的”道理;《新世界》里丁青对李子成示范了一种带有痞气的义气,在后者身上延续了自己;北野武的《大佬》末尾也是黑人小弟理解了大佬的用心。但在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和《老爷车》里,则都差不多是年长男性对一个男孩的示范,重在男性气概的养成和社会化——特别是教他怎么在社交中表现自我。

不知是否凑巧,东亚的这些片里突出的都是男性同侪之间的“义”,美国的片子却带有更明显的“成长”意味,更注重引导年轻人的自我。这或许意味着:在东亚社会,传统上男性气概的养成是在“兄弟”之间,代际之间却缺少像美国这样的示范、引导,而只有以“孝”为原则的顺从。

近些年来女德班的兴起与对男生“娘娘腔”的打压,归根结底都意味着家长的一种内心期望:男的就该有男的样子,而女的就得有女的样子。因此,打造“男子汉”从表面上是这一代孩子娇生惯养的问题,但内在也是中国社会父亲角色、亲子互动乃至教育制度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八成受访家长因孩子学业焦虑,家庭教育面临这四重危机
15岁男孩出现焦虑如何处理
孩子出现焦虑,该怎么办?
【心理健康】田文玲:理解中年男性的焦虑
男孩在补习班坠楼身亡,家长对学业的焦虑是否超过了对孩子本身?
减肥焦虑怎么办?揭秘隐藏的心理危机
面对年龄危机:缓解职场焦虑的有效策略
男人的外貌焦虑,值多少钱?
沈玉琳健康危机背后的全民焦虑与反思
焦虑症

网址: “男孩危机”的焦虑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