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仪器,一群银发志愿者,一套揉捏按压的手法,正在成都新鸿社区的院落里,悄悄改写“养老”的定义。
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6月,“院落健康小站”便民服务持续在新鸿社区运行。这不是一间诊所,却弥漫着安心和温暖;没有白衣天使,却有一批身穿志愿者服装的阿姨,手法专业、言语亲和,为邻居们提供健康监测、康复训练和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指导。
这一切,源于社区主导、社会组织协助、居民自愿参与的社区健康共治新模式。
从“被帮助”到“帮助人”,志愿者阿姨成了健康守门人
项目启动之初,很多居民心里嘀咕:“志愿者?不就是量个血压吗?”
但很快她们发现,这一次,是“动真格的”。
在专业康复理疗医生的系统培训下,一批普通社区阿姨走上了“转型”之路。培训内容从康复评估、训练方法,到设备操作与原理,涵盖理论和实操。她们不再是传统的“热心帮忙”,而是真正掌握康复技能、理解服务内涵的社区健康志愿者。
“不能只会开关仪器,得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能达到什么效果、要注意什么。”一位参与培训的志愿者如是说。
手把手教学、反复模拟操作……这群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志愿者,像备战高考一样认真。她们说:“我们不能辜负邻居们的信任。”
服务超800人次,健康小站成了社区“暖心流量站”
2025年1月,健康小站交出一份温暖“成绩单”:
志愿者从最初的20余人扩充至40余人;
累计服务居民近800人次;
当月服务75人,满意度高达100%。
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真实可感的生活片段:
老人们结伴前来,一边做康复训练,一边聊天交谈;子女上班无法陪同的高龄长者,在这里找到了安全、便利的健康支持;长期居家很少出门的居民,因为小站逐渐愿意走出家门、与人互动。
“在家门口就能做训练,太方便了!”一位常来做手臂康复的大爷感慨,“这些志愿者耐心得很,比我自己孩子还仔细。”
小站,早已超越其物理空间的意义——它成了社区居民的健康驿站、情感交流站和信任重建地。
不仅是康复,更是在延缓遗忘、守护记忆
除常规康复服务之外,“院落健康小站”还特别聚焦阿尔茨海默病(AD)的预防与延缓。
志愿者们通过学习认知训练工具、记忆互动游戏等方法,帮助居民开展脑健康活动。手指操、记忆卡片、节奏训练……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实则是延缓认知衰退的有效方式。
“我们不治病,但我们教人如何更好地活。”一位志愿者语气坚定。
很多居民从一开始的“我没病,不需要”到后来主动参与、带动老友一起来,健康管理的意识正在社区中悄然生根。
100%满意背后的“社区健康共同体”
当月75位居民,100%满意——这个数字并不常见。
居民满意,是因为服务真正响应了需求:
“器材专业还不花钱”“态度好,不嫌弃我们动作慢”“像我这种腿脚不好的,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志愿者也满意,因为她们在服务中重塑自我价值:
“以前带孙子做饭觉得自己没用了,现在居然还能帮到这么多人!”“自己更健康了,也更有精神。”
这种“共同受益、共同经营”的模式,正是“健康小站”可持续的核心。
未来,更便捷、更高效、更贴近
项目组并未满足于现状。据介绍,健康小站将持续完善:
扩充服务项目,如心理舒缓、慢性病自我管理等;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社区公告、微信群触达更多居民;
优化服务流程,让健康管理更高效、更便捷。
“院落健康小站”不只是一个公益项目,它更是一种社区精神的复苏:让长者帮助长者,让居民守护居民,让健康不再只依赖医院,而是在邻里守望中自然生长。
所谓“健康社区”,不仅是身体无病,更是在一方小院中,找到被关怀、被信任、被需要的温暖。
而这,正是新鸿社区正在发生的现实。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康复进小院,健康在身边:新鸿社区“健康小站”暖了800人次的心
托举老年人骨健康,社区健康科普小站探新路
康复知识进社区,健康服务暖人心
健康驿站“进”社区 便民服务“驻”身边
社区健康守护者,用心服务暖人心
健康义诊进社区 推拿按摩暖人心
心理健康进社区,百姓身边解“心病”
医院+社区,开启社区健康管理“新”时代!
健康服务进社区 免费体检暖人心
爱心义诊进社区 健康服务暖人心
网址: 康复进小院,健康在身边:新鸿社区“健康小站”暖了800人次的心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3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