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龙美味发布中期业绩报告,蔬菜制品板块以21.09亿元营收、60.5%的营收占比,成为支撑企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其中,魔芋爽单品以44.3%的同比增速,延续了“人类猫条”的爆款神话。然而,当资本市场为这份成绩单欢呼时,卫龙高管团队中“CEO是创始人弟弟、CFO是表弟”的家族治理结构,正悄然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场由产品创新驱动的增长狂欢,能否掩盖家族企业制度化转型的深层焦虑?
魔芋爽:健康化浪潮中的现象级单品
卫龙的崛起,本质上是踩中了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结构性变革的节点。据CBNData《2025辣味休闲食品行业报告》,辣味零食市场规模预计在2026年突破27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6%,远超行业整体增速。而魔芋品类凭借低热量、高纤维的特性,成为健康化浪潮中的最大受益者——2025年魔芋零食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卫龙魔芋爽所在细分赛道增速达28%,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
卫龙的成功,在于将魔芋从西南地区的家常食材,转化为具备情感价值的超级单品。从2014年首款魔芋爽上市,到2025年推出麻酱口味、麻辣牛肉味等新品,卫龙通过“经典款+场景化口味”的组合,覆盖了从学生党到职场人的全消费场景。例如,麻酱魔芋爽精准切入北方火锅消费场景,上市17个月即实现月销破亿。
面对魔芋精粉价格从4万元/吨飙涨至9万元/吨的行业性成本危机,卫龙通过控股云南曲靖魔芋精粉加工基地,将成本涨幅控制在30%以内,毛利率仅下滑2.6个百分点,显著优于盐津铺子等竞争对手。官宣王安宇为代言人、与肯德基“疯四”联名、推出“爆辣挑战”等事件营销,使魔芋爽在Z世代中的认知度提升至8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家族治理:创新红利下的制度性短板
当卫龙凭借魔芋爽实现“第二增长曲线”时,其高管团队中“刘氏家族”的密集布局,正引发资本市场对长期竞争力的质疑。据公开资料,卫龙CEO刘福平为创始人刘卫平之弟,CFO余风为刘卫平表弟,原执行董事陈林为刘卫平表弟。这种“家族密植”的治理结构,在短期创新爆发期尚能维持高效决策,但当企业进入千亿规模赛道时,制度性短板开始显现。
今年7月,卫龙原CEO彭宏志离职,尽管官方称其为“个人职业选择”,但市场普遍将其解读为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治理矛盾的爆发。对比同行,盐津铺子通过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团队,其魔芋制品业务负责人持股比例达3.2%,而卫龙高管团队中家族成员持股占比超65%。这种股权结构导致职业经理人缺乏决策话语权,难以推动长期战略落地。例如,卫龙第七代魔芋生产线虽实现产能翻倍,但其智能化改造方案曾因家族成员对短期投入产出的质疑而延迟半年实施。
家族治理的另一个风险是创新决策的路径依赖。卫龙魔芋爽的成功,本质上是创始人刘卫平对健康化趋势的精准判断,但这种“创始人直觉驱动”的模式难以复制。例如,当竞争对手劲仔食品推出“火鸡面酱口味魔芋”时,卫龙内部因家族成员对“非传统辣味”的分歧,导致新品研发周期延长3个月,错失市场窗口期。更严峻的是,卫龙核心品类中,除魔芋爽外,风吃海带、小魔女素毛肚等新品的研发负责人均为家族成员,其知识结构与消费趋势的迭代速度存在错配风险。
尽管卫龙通过控股魔芋精粉加工基地缓解了成本压力,但其家族治理模式可能削弱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例如,2024年云南主产区冻害导致魔芋减产时,卫龙因家族成员对“多元化采购”的保守态度,未能及时拓展陕西、四川等备用产区,导致Q3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2%,间接损失营收约1.8亿元。而盐津铺子通过“控股上游+第三方代工”的混合模式,在同期实现了产能稳定增长。
从“家族企业”到“现代企业”的惊险一跃
卫龙的案例,折射出中国民营经济转型期的普遍困境:当企业规模突破血缘关系的管理半径时,究竟是紧握控制权还是拥抱制度化?家族企业转型任重而道阻。
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稀释家族持股比例。例如,洽洽食品通过定向增发引入高瓴资本,其职业经理人团队在战略决策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新品研发成功率从40%提升至68%。
建立“家族委员会+独立董事+职业经理人”的三角决策模型。新希望集团通过设立家族委员会负责战略方向,独立董事把控合规风险,职业经理人执行运营,实现年营收复合增长率12%的稳健增长。
将创新决策权下放至业务单元,减少家族干预。例如,三只松鼠成立“魔芋创新实验室”,赋予团队独立预算权与产品定价权,其新品“香菜麻酱魔芋”上市首月即实现销售额3200万元。
魔芋爽的狂飙能持续多久?
卫龙的2025年中报,既是产品创新的胜利,也是家族治理的警钟。当魔芋爽的增速开始放缓,当竞争对手在低脂蛋白、功能性零食等新赛道加速布局,卫龙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是继续依赖家族成员的“直觉创新”,还是构建制度化的创新体系?
历史经验表明,家族企业可以凭借血缘纽带完成原始积累,但跨越千亿门槛需要更现代的治理智慧。卫龙的魔芋爽神话,或许只是中国消费品牌从“产品驱动”转向“制度驱动”的序章。在这场变革中,谁能率先打破“亲情绑定替代制度建设”的魔咒,谁就能在2000亿辣味零食赛道中笑到最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