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都有体验,腰膝酸软,胃部寒冷,胸闷、腹胀、身体困倦、四肢无力,时间一长,就出现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去医院检查,又检查不出什么病症,吃中药调理,也收效甚微。我们的身体是怎么了,我们该怎样拯救自己的健康!
俗话说“寒湿凝练成痰,痰为百病之源”。人们的生活中受到外感病邪,主要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的影响。平时的不注意,给寒湿有了可乘之机,就会出现上面提到的这些症状。
今天给大家剖析寒湿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怎样祛除寒湿,给身体温煦正阳。
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见。(清)吴瑭《温病条辨》
寒湿属于同一类,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冷。一旦寒湿之邪意图侵袭人体,就会受到体内阳气的奋力抗争。相当于两军对垒,如果寒湿长驱直入占领人体,就说明体内的阳气已经衰弱到无法提供保护的地步了。即使体内的阳气强盛不虚,与外界寒湿搏斗依然会有所损耗,所以古人才说寒湿为阴邪,最损伤人的阳气。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精散,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清)吴瑭《温病条辨》
展开剩余 76 %
中医里的津液,简单来讲就是人体内的水液。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水液在气的作用下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循环往复,这水流的动力就是身体里的阳气,阳气虚,则水流缓。缓慢移动的水湿之气被体温加热、熬炼,慢慢则成痰成饮。
痰饮是人体内的津液在代谢、输布、排泄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浓浊者称之为“痰”,清稀者称之为“饮”。
正所谓“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所以水、湿、痰、饮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体津液的异化物。
而痰饮淤积在体内会随着气血的运行流窜到身体各处,就好像被污染了的水,在水流的作用下会污染整个流域。
同时会有许多不好的感觉。比如出现局部或全身的疼痛、关机肌肉血管拘急等疾病;当湿邪入体,会遏制体内阳气的生成、宣发和疏泄,以致人感到胸闷、腹胀、头重脚轻、身体困倦、四肢无力等。当阳气无法阻止湿邪的时候,人的脾胃就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恶心呕吐等异常。
在人体的脏腑中,最惧怕寒湿两邪的就是脾胃,因为气为阳、脾主升,而寒邪会压抑和阻遏阳气的运行,湿邪可困扰和妨碍脾胃的运化。
俗话说“百病皆有痰作祟”、“顽痰生怪症”,痰饮的流动上达头面、下至脚足、内到脏腑、外渗肌肤,从而各种各样的病症丛生。比如现代人的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糖、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等疾病,大多与痰湿积聚引起的经络阻塞、气滞血淤脱不开干系。
心属火,水湿痰饮性寒,与心相克,影响精神心智
百病由痰起,而“怪病多痰”,因为痰湿是由水液演变而来,有着重浊黏滞的特性,所以水湿痰饮导致的各种病症,大多反复发作,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更甚者,由于水湿痰饮性寒阴冷,直接与五行中属火主神明的心发生冲突,常常会蒙蔽心窍、扰乱神明,导致人的精神思维错乱。所以避免痰饮之证的当务之急就是祛除湿气,温煦正阳。
艾是能除一切寒湿的“纯阳之品”
(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灸疗中用得最多的材料就是艾叶,故灸疗常常又被人称之为“艾灸”。我们的祖先使用艾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他们在每年农历的四五月间,艾叶茂盛之时,将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以作药用。其中以湖北蕲州出产艾草质量最佳,叶厚而绒多,这便是“蕲艾”为何如此著名的主要原因。就是就是这样一味看似普通、貌不惊人的植物叶子,却有着“百草之王”的美誉。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赞誉以艾叶灸疗能够治百病、祛风邪,保人体康健。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正是由于艾叶主要生长于光照较为强烈、山峦朝南的阳坡面,又是在每年阳气正处于上升阶段的端午节前后采摘收取,所以是纯阳之品,具有起死回生、温经通络之神效。故著名药物学家陶弘景在其《名医别录》中称“艾叶,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在临床上,艾叶除了可加工制成艾条、艾炷燃烧灸用之外,它还常与其他中药组成汤药供人内服。如中医妇科中的“胶艾汤”、“艾附暖宫丸”等处方中均有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