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近日,贾静雯出席乳癌公益活动,谈到父亲、母亲及弟媳朱芯仪曾患癌,呼吁大家珍惜当下。她称近期健康检查无异常,并安排丈夫修杰楷做肠胃镜检查。
据悉,贾静雯的父母在多年前被查出患有癌症,贾静雯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父亲的离世是自己人生的一大打击。除此之外,弟媳朱芯仪在35岁时被确诊为乳腺癌二期,并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淋巴。
其实,全球每年有200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30%~50%的新发癌症和超过40%的癌症死亡,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多次提示,近一半的癌症都可预防;而在这些可预防的癌症中,80%都与生活方式相关。
不要谈癌色变,约1/5的人会患癌
日前,世卫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大约1/5的人会患上某种癌症,约1/9的男性和1/12的女性死于癌症。
国家癌症中心基于肿瘤登记及随访监测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新增癌症发病具有3个特点:
1. 高发癌种男女有别
肺癌是2022年我国最常见的癌症(106.06万例),其次是结直肠癌(51.71万例)、甲状腺癌(46.61万例)、肝癌(36.77万例)、胃癌(35.87万例),共占新发病例总数的57.42%。
2022年我国全癌种发病人数(万人)
男性中,排名前五的癌症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食道癌;女性最常见癌症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
2. 80岁后发病达峰值
癌症的发病率在0~34岁相对较低,35岁后开始急剧增加,80~84岁达到峰值。男性总体发病率在25~54岁时低于女性,60岁后高于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2000~2018年,女性每年癌症发病率显著增加2.6%,这主要是由于甲状腺癌、宫颈癌等发病率明显上升。
3. 死亡率逐年下降
在我国,40岁后癌症死亡率显著增加,男性高于女性;8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达到峰值,为1449.71人/10万人。
2000~2018年间,所有癌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每年显著下降1.3%,主要原因为食管癌、胃癌、肝癌死亡率降低。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表示,跟前些年相比,我国癌症发病率继续增加,当前癌症防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具体来说,我国癌谱与国际上略有差异,发病率靠前的几种癌症预后较差,患者5年生存率偏低,导致我国癌症发病率中等,但死亡率偏高。
防癌建议千万条,哪些真的有用
1.
不仅要控制好体重,更好控制好腰围
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会增加至少13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包括:食道腺癌、结直肠癌、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肾癌、肝癌、胃癌、胆囊癌、胰腺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脑膜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
尤其是胖在肚子更危险!2021年刊发在《BMC医学》上一项350万人的研究发现:“腰粗肚子大”的人患癌风险高,而且腰围越粗,患癌风险就越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明确规定,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超标。
2.
增加锻炼,给身体创造一个抑癌环境
缺乏身体活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是癌症的风险因素之一。相反,增加身体活动则有助于降低患癌风险。
2021年9月发表在《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运动不仅能改善整体健康,还会释放出一种减缓癌细胞生长的“秘密武器”,运动后的肌细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给身体内创造一个“抑癌环境”。
3.
预防癌症健康饮食,多吃“抗炎食物”
大量研究发现,炎症尤其是慢性炎症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饮食上建议大家多吃抗炎食物少吃促炎食物。
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等联合发布《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中建议,平时可以多选择摄入一些全谷物、不饱和脂肪、蔬菜、水果、茶以及优质蛋白质(鱼、家禽、鸡蛋、瘦红肉、低脂乳制品、大豆食品、坚果)等。
建议保持健康的一日三餐,每天保证4大类食物摄入,包括谷薯类(粮食类)、蔬菜水果类、蛋白质类(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以及油脂类(包含烹调用油和坚果)。建议一周吃25种以上的食物,有助于保证营养均衡、合理搭配。
4.
防癌少吃促炎食物,尤其是这几种
按照膳食炎症指数评分方法来看,以下几种食物都属于促炎食物:
● 高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入过多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会刺激炎症分子的表达,比如精细的主食以及含糖较高的食物。
● 高盐食物。食盐摄入过高不仅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还会刺激炎症反应,对靶器官造成损害,比如烹调盐放得过多、常吃盐渍肉、咸菜。
● 反式脂肪酸。经常摄入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也会促进炎症的发生,比如含有起酥油的面包、含有植脂末的奶茶、含有代可可脂的巧克力、含有人造奶油的蛋糕等。
5.
防癌,尽量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
红肉和加工肉类按照膳食炎症指数评分方法来看也属于促炎食物。
● 过量红肉。红肉,包括常吃的猪牛羊肉,摄入过多的红肉会促进身体炎症反应的发生,还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以及肥胖的风险。
● 加工肉类。肉类食品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包括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和杂环胺类在内的大量有害物质,过量食用会提高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产生炎症反应,比如烟熏肉、烤肉、火腿、香肠、培根等。
6.
高糖饮食会致癌,要少喝含糖饮料
2022年6月,来自南卡罗来纳大学、哈佛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在《营养学最新发展》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喝一份以上含糖饮料的女性,相较于每月喝不超过3份含糖饮料的女性,肝癌风险上升78%。
2019年一项超过10万人的研究成果显示,每天饮用100毫升含糖饮料会使整体患癌概率提高18%。研究者对这些结果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释,包括含糖饮料中的糖对内脏脂肪、血糖水平和炎症标志物的影响,这些都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长期高糖摄入会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造成内氧化应激、内分泌紊乱及免疫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
7.
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做到不吸烟
烟酒可以称之为癌症“催化剂”。一口烟、一口酒导致多类型癌症甚至多种疾病,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了。而无论是烟还是酒,最安全的剂量都是“0”!因此,想要避免癌症的发生,首先要做到戒烟戒酒。
8.
女性坚持母乳喂养,也可以防癌
有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有助于母亲预防乳腺癌。2018年,两大世界权威机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发布了一份癌症预防的建议就指出,母乳喂养可以降低母亲的乳腺癌风险,也有助于降低儿童体重增加,超重/肥胖的风险。
人人都怕癌,但癌症最怕你的这些好习惯!下定决心改变生活方式,为健康多做贮备!
科普专家Expert
刘安文二附院肿瘤科 主任医师
擅长:胸部肿瘤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和基于肿瘤基因检测为基础的肿瘤个体化精准治疗。学术任职、科研成果:肿瘤中心主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江西省肿瘤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硕/博士导师,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
吴建兵二附院肿瘤科 主任医师
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综合治疗、肝胆胰肿瘤微创介入消融治疗、胃肠癌化疗及系统治疗。学术任职、科研成果:科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博士导师,中国抗癌协会江西省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委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
编辑:杨君琴 编审:兰天
综合:生命时报、健康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正版图片库123RF、Pixaba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