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人数也急剧增加,其中由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人数在逐年上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运动、车祸、骨科疾病、肌肉萎缩等也导致大量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下肢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在运动疗法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患侧下肢胫前肌的肌力,抑制小腿三头肌的牵张反射,降低其肌张力,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促使患侧下肢分离运动的产生,从而促进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肢体的功能综合康复训练对大脑的功能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功能康复训练可加速大脑组织中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的脑细胞的重组和代偿,有利于发挥脑组织的“可塑性”。
康复训练设计的站立、步态、上下楼梯训练能促进步行能力的恢复,建立正确的步态姿势,锻炼了协调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活动质量。这种结合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程度,促进肢体肌力的恢复。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法针灸治疗具有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可增强脑皮质的电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局部不同针灸方法还可以增强或减弱肌张力,激活脑卒中偏瘫患肢感觉和运动能力,促进患肢恢复,配合临床康复治疗可利用机体反射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一定程度上实现皮质功能重建,促进患肢产生主动活动,增强患肢的协调控制能力,最终恢复患肢运动功能。
步态康复训练法根据下肢康复程度的不同,临床遵循由减重 -常规 -负重的步行训练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减重训练可以很好的实现下肢障碍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的康复; 常规训练一般是针对患者下肢障碍程度比较轻的; 负重训练是针对下肢障碍程度较轻或者快要康复的患者。而减重下被动步态训练是目前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有效的方法。
负重步态康复训练有临床研究表明,常规平衡训练法与患侧下肢为主的适度负重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等的平衡与步行功能。
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常规步态训练一般在对某种新训练方法探索的时候而作为对照组,以此作为比较。常规步态训练法能提高肢体肌力,促进运动模式的再学习及多方向的反应能力,增加下肢负重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可以是在下肢康复早期作为对照组,也可以在早期的减重步态训练下得到康复后,做常规的步态训练。
减重步态康复训练减重下被动康复训练是目前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源于 1982 年 Rossignol 等人用脊髓损伤的猫所进行的步行训练实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应用于下肢康复训练的机器人是在减重步态训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智能训练系,系统既可以模拟正常人的行走姿态,又可以承担一部分的人体重量,可用以对下肢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减重支撑式下肢康复训练作为下肢康复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有效减轻下肢负荷,帮助患者快速康复,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因运动、车祸、骨科疾病、肌肉萎缩、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物理康复训练中。
因其良好的临床使用效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由于上述几种下肢康复训练减重支撑系统均存在一些缺点,使用中均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的攻关。
相关知识
帕金森病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4个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障碍自我康复训练怎么做
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日常功能锻炼
【一文读懂】运动障碍康复训练
下肢康复训练方法
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科普
功能障碍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方式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PPT课件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个案
网址: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方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4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