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动物饲料添加食物要素,特别涉及一种瘦肉型饲料添加剂。
背景技术:
人工饲养的动物由于饲料营养丰富,活动范围小,以及品种变异等原因,往往长得过于肥胖,肥肉多瘦肉少;又有人为因素,为追求快速生长多增加体重,采用所谓的猛吃猛长的饲料及其添加剂,肥瘦不分以重论价。此外,还有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其结果瘦肉率是提高了,但这种瘦肉中却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份,已被禁止使用。CN86105967专利提供一种从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茄科莨菪类植物中提取有效成份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方法,应用该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禽畜产品的瘦肉率,但没有广泛推广使用。至今还没有一种富有应用价值的瘦肉型饲料添加剂。

发明内容
众所周知,人体减肥是当今许多人关注的话题,国外有人提出以丙酮酸盐作为减肥用品,该用品减肥效果显著,被称为“脂肪燃烧剂”,丙酮酸盐亦存在于人体内,对于人体无副作用,已被许多减肥者采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性能优良的瘦肉型饲料添加剂,其组份在人体之中业已存在,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动物体瘦肉率显著提高。且具有强壮肌肉的作用。
一种瘦肉型饲料添加剂,其特征是该添加剂为丙酮酸盐和一水肌酸的混合物,其中丙酮酸盐的成份为55~75%(重量),加入到饲料中的添加剂与饲料的重量比为1∶10~20,其中用于家畜类动物,该添加剂与饲料的重量比为1∶10~15,用于家禽类动物,添加剂与饲料的重量比为1∶15~20,用于水产类动物,添加剂与饲料的重量比为1∶10~15;丙酮酸盐选用丙酮酸钙、丙酮酸钾、丙酮酸钠中的一种,或者其混合物。
组份中的一水肌酸也是存在于人体的一种物质,具有强壮肌肉之功效,可以用作保健品或者食品添加剂,健美运动员使用后效果明显,在欧、美市场上已有一水肌酸成品销售。
本动物饲料添加剂,是将两种已存在于人体,且对人体有益的两种不同用途的成份加以组合,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对人体是绝对安全的,效果是理想的,瘦肉率显著提高,其原理是动物摄入的脂肪,只有在脂肪分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酸等才能被动物体所吸收,进入小肚肠内的本添加剂能有效的抑制脂肪分解酶活性,减少动物体吸收脂肪酸数量,动物体能合成及存储的脂肪减少,瘦肉率提高。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将同一母猪产下的16只小猪,在喂奶期过后,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8只分别饲养,所用饲料相同,实验组在饲料中添加饲料重量10%的添加剂,添加剂为70%的丙酮酸钙和30%的一水肌酸(重量),对照组饲料未加添加剂。饲养满12个月,两组同时出售屠宰,结果前者的瘦肉率比对后者高31%。
实施例2饲养北京鸭40只,所用饲料相同,其中实验组20只,其饲料中添加本添加剂,添加剂中丙酮酸钾成份为65%(重量),其余是一水肌酸,添加剂与饲料的重量比为1∶20,对比组不加添加剂。养成商品鸭分别宰杀,结果实验组北京鸭其瘦肉率比对比组高25%。
权利要求
1.一种瘦肉型饲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该饲料添加剂为丙酮酸盐和—水肌酸的混合物,其中丙酮酸盐的成份为55~75%(重量);加入到饲料中的添加剂与饲料的重量比为1∶10~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用于家畜类动物,该添加剂与饲料的重量比为1∶10~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用于家禽类动物,该添加剂与饲料的重量比为1∶15~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用于水产类动物,该添加剂与饲料的重量比为1∶10~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丙酮酸盐选用丙酮酸钙、丙酮酸钾、丙酮酸钠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
全文摘要
一种瘦肉型饲料添加剂,其特征是该饲料添加剂为丙酮酸盐和一水肌酸的混合物,其中丙酮酸盐的成份为55~75%(重量)。本发明的突出优点是使用本饲料添加剂的动物体中瘦肉率显著提高,本添加剂对人体是安全的,生产方便,不含有害物质。
文档编号A23K1/16GK1404746SQ02145029
公开日2003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31日
发明者俞祖勋, 赵岚, 杨政, 张泓 申请人:俞祖勋

相关知识

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一种母猪生产后用的饲料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左旋肉碱预混剂饲料添加剂
基于茶皂素做增溶剂的饲料添加剂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一种新型复合膳食纤维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茶多酚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基础
一种母猪生产后用的饲料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一种以果蔬为主的母猪生产后用饲料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仔猪益生菌饲料添加剂及其用途和制备方法与流程
一种茶渣发酵育肥鸭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网址: 瘦肉型饲料添加剂的制作方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5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