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市民参事丨“网红医生”博流量,“祖传秘方”掺了假——白大褂,怎么能随便穿?

市民参事丨“网红医生”博流量,“祖传秘方”掺了假——白大褂,怎么能随便穿?

  “相信我!99%的人都不知道这种疗法”“三甲医院都不会告诉你的真相”……在网络平台上,这样的标题并不鲜见。一些被MCN机构批量“孵化”的“网红医生”打着科普旗号大肆兜售产品,“长寿秘方”“根治神药”的传奇故事正以每秒千万级的流量传播;直播间里,白大褂“专家”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违背祖训献秘方”的戏码,评论区满是“救命神药”的夸张好评……

  当健康焦虑遇上流量经济,“网络医疗江湖”正上演着“真假难辨”的现实剧——既有“伪神医”编织的骗局陷阱,也有真医生科普的温暖微光,更有监管部门与违规套利者的持续博弈。

  镜头里的“神医”,其实是……

  PART.01乱象一:“神医”兜售“祖传秘方”

  “某地有位长寿老人活了174岁,全家年过百岁,秘密竟源自宋朝一剂长寿方……”视频中,自称“秘方传承人”的中年男子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秘方如何在战乱中遗失,又如何被祖辈冒着生命危险找回的传奇经历,最后话锋一转:“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自行配药有风险,需根据个人自身症状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如有需要私信留言。”

  私信的结果,便是一步步引导消费者购买其“祖传秘方”。但该博主的认证信息仅为“养生博主”,并未取得中医执业资格证书。这种“讲故事卖药”的模式,已成为网络“神医”引流获利的核心套路。媒体曝光的案例中,河北56岁的王女士就是受害者之一。她在观看某“老中医”声泪俱下讲述“为救苍生违背祖训献秘方”的视频后,购买了号称“专治风湿骨病”的药膏。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先后花了3000多元购买药膏,贴了两个月后,腿疼不仅没缓解,贴药部位的皮肤还出现严重过敏,起了大片水疱。

  这些“神药"”不仅疗效堪忧,部分甚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有消费者购买的“纯中药减肥茶”检测出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服用后出现严重心悸;宣称“无副作用”的“止咳神药”,实际含有过量镇咳成分,儿童服用后险些昏迷。

  PART.02乱象二:批量生产的“三甲专家”

  比“神医”讲故事更隐蔽的骗局,是“三甲医院专家”的身份造假产业链。“爸,那些‘专家’是假的!药根本没用!”看着父亲又一次签收快递来的“神药”,陕西小伙张昕既愤怒又无力。他的父亲沉迷于某社交平台一位“北京三甲医院心脑血管专家”的健康课程,已先后两次花高价购买对方推荐的“溶栓神药”。

  “人家讲的有道理!说我这高血压是血管淤堵,医院开的药只能治标,他的秘方才能除根。”面对儿子的劝阻,张父异常固执。张昕按照父亲提供的“专家”姓名和任职医院信息,向该医院官方客服求证,得到的回复却是“本院无此医生注册信息”。

  据媒体曝光,这条灰色产业链已形成成熟分工,一件网购白大褂、伪造的胸牌,加上精心设计的剧本,就能包装出“三甲医院专家”。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白大褂定制”,大量商家显示可印制三甲医院标识,价格从20多元到400元不等;工作牌10元即可定制,部分商家还提供“仿制芯片”服务。一位商家“自曝”:“只要提供姓名和医院名称,当天就能出证,保证看起来跟真的一样。”

  PART.03乱象三:被机构操控的真医生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拥有真实资质的医生也沦为流量傀儡。“再厉害的胃病,都不用过度治疗,记好这个药。”在短视频平台上,多位身着白大褂的“网红医生”正用高度相似的宣传语推荐同一款中成药,部分账号甚至直接挂上购物车链接。这些看似专业的科普视频背后,隐藏着MCN机构精心设计的商业变现链条。

  “医生只负责出镜,剩下的交给运营团队。”曾担任某医疗类MCN机构运营人员向媒体透露,机构会批量孵化“网红医生”IP:点赞上万的科普视频可能出自不懂医术的“专职写手”;有平台认证的“权威”医生实则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我们会给医生培训话术,规定必须提到的药品名称,甚至设计‘患者感恩’的剧情。”

  北京某三甲医院不愿具名的儿科医生向媒体证实了这一现象。“初期我为解答患者疑惑尝试周播,大多时候是做完手术或就诊完匆匆上播。”随着粉丝增多,海量私信和疾病咨询让他难以应对。后来多家运营公司联系合作,提出接管账号负责选题、脚本、剪辑和回复,他只需出镜说话。“我最后拒绝了,不想被‘控制’。”他坦言,普通医生受限于工作强度,日更视频几乎是极限,只有合作医生才能高频更新。

  短视频里的医者仁心

  在乱象频发的网络医疗空间,并非全是虚假与欺骗。一批真正的医护人员正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专业知识,缓解患者焦虑,展现医者仁心的温暖底色。

  “怀孕七个月时,我总是半夜腿抽筋,网上查资料越查越害怕。”市民齐女士告诉记者,她关注的产科医生王主任有个短视频账号,专门解答孕产问题。“王主任在视频里讲清楚了孕期抽筋的原因,教了缓解方法和补钙要点,还提醒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看完之后我心里踏实多了,比自己瞎琢磨强太多。”齐女士关注的医生账号都有明确的执业资质认证,简介里清晰标注着所在医院、科室和职称。“以前想挂专家号太难了,现在通过短视频就能‘面对面’听他们讲知识。”她点开关注列表,里面有儿科、妇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的医生账号,“有位儿科医生教的退烧物理方法特别实用,我儿子上次发烧用上,确实减轻了不少痛苦。”

  26岁的小刘则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对症的医生。“我有慢性荨麻疹,在当地看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根治。”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济南某三甲医院中医皮肤科李主任的科普视频,“李主任讲荨麻疹的辨证分型,提到的症状和我完全吻合。”小刘特地从老家赶来济南就诊,经过三个月调理,症状明显好转。“现在还能通过线上复诊,不用每次都跑这么远,特别方便。”

  这些受欢迎的网红医生,往往有着专业扎实、风格亲民的共同特质。上海某三甲医院的消化内科王主任就展现了医生的真实日常。深夜下班的他,会对着镜头唱首歌解压,转头又把镜头对准门诊诊室,让网友看他如何耐心问诊。“很多人怕看医生,觉得医生严肃冷漠。”他想通过视频让大家看到医生的真实状态,“我们既是医生,也是普通人,希望能拉近和患者的距离。”他的“诊室实录”系列视频,让网友直观了解就医流程和注意事项,减少了就医焦虑。

  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当天,抖音发布数据称,过去一年,平台认证医疗创作者、医疗科普内容均得到显著增长。平台医疗领域新增认证作者1.8万,累计个人认证创作者达7.1万,医院科室等机构认证创作者超5000家,其中超五成认证医生/机构创作者来自三甲医院;平台新增医疗科普内容超400万条,累计观看次数超5000亿次,累计收获点赞数超42亿,收藏数超24亿、同比增长63%。

  监管风暴正全面展开

  这些“伪科普”,正在造成多重危害:误导患者轻信不实信息,可能延误最佳诊疗时机;侵蚀医疗公信力,以牟利为目的的营销内容削弱公众对专业医疗体系的信任;扰乱健康传播生态,优质科普内容被虚假信息挤压。

  “健康姚老师”就是近期被查处的典型案例。这位自称“中医世家传人”的网络主播,真实身份竟是群演,通过自导自演“患者求助和专家解难”的戏码,推销所谓“特效方剂”,短短数月就获利上百万元。调查发现,“健康姚老师”利用网购的白大褂、伪造的医师资格证等道具虚构权威形象,在直播中谎称“祖传秘方”可根治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以“免费咨询”“无效退款”为诱饵吸引流量,甚至将普通药品伪装成农产品规避监管。其行为已涉嫌虚假宣传、广告欺诈及非法行医,目前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健康姚老师”的案例并非孤例,针对网络医疗乱象,一场监管风暴正全面展开。

  8月初,市场监管总局与中消协联合发布提示,强调“普通食品不得宣称保健、疾病防治功效”,直指将食品包装为“神药”的乱象;同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要求医疗类账号实行“实名认证+资质审核”双重管理,打击假冒医生身份、编造虚假案例等行为。8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医疗广告认定指南》,直击医疗广告监管痛点。业内人士指出,指南严格限定发布主体,明确规定只有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才能发布医疗广告,彻底封堵“黑医院”“黑医生”的营销渠道。

  更关键的是,指南清晰界定了医疗广告与健康科普的边界,“在科普中推介具体医疗机构的技术、设备、疗效等优势”“明示或暗示在特定机构就医有更好保障或价格优惠”“通过病例变相推介特定医疗机构”“在科普页面附加医疗机构跳转链接”等行为都将被认定为变相医疗广告,面临严厉处罚。

  但沉疴非一日可除,监管与违规套利的博弈仍在持续。有媒体曝光,部分违规账号在被查处后,通过更换头像、昵称等方式“换马甲”重操旧业;一些MCN机构将运营重心转向监管相对薄弱的社交平台,采用更隐蔽的“私信引流”模式;还有商家将“药品”改名为“养生茶”“食疗方”,逃避平台审核。

微观点

  守住医疗科普专业底线

  经济日报

  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已划出“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的红线,这是正本清源的一剂良方。下一步,应细化配套措施,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违法成本,从严查处违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平台是科普信息的第一道闸口,应前移审核关口,严格核实医师资质。要加大对虚假内容的清理力度,改进推荐算法,扩大优质科普触达率,让科学内容获得更多流量。

  医疗机构应将网络行为纳入医德医风考核,严禁医生参与虚假营销。行业组织也应发挥作用,树立典型,通报案例,让守规者受到尊重,让违规者付出代价。公众遇到疾病问题,应优先咨询正规医院医生,而不是轻信“马上见效”的偏方广告。

  医疗科普关乎民生福祉,不容商业逐利绑架。只有多方合力,共同织密健康信息防护网,才能让科普回归科学与公益。

  别让流量冲垮专业堤坝

  上观新闻

  医生上网科普,最终该让大家更懂健康,而不是赚带货佣金。线下看病,大夫得望闻问切、看化验单才敢开方子;线上隔着屏幕,连病人啥情况都摸不清,就敢拍胸脯说某款“药”包治百病?把科普账号变成“直播间药房”,就像让裁判自己下场踢球,既想定规矩又想赚大钱,最后坑的还是那些信了他们的观众。

  四部门文件里说不准“借健康知识变相卖药”,正是戳破了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猫腻。真要拓展线上诊疗,该是把大医院的挂号窗口搬上云端,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找专家“云问诊”;而不是把药房货架摆进直播间,让救命药成了“9.9秒杀”的引流品。

  现在不少“网红医生”背后都有MCN机构,专业团队帮忙策划内容不算啥,但不管是机构还是医生自己,都得拎清:医生不是流量的“附属品”,这形象不能为了涨粉说变就变。

  对真有看病需求的人来说,“网红医生”的点赞数再多,不如病历本上那句“症状好转”实在;带货销量再高,比不上患者一句“好多了”金贵。医生这行当,打从根子上就扛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担子。到了网络时代,镜头可以换,流量可以涨,但这颗医者仁心的坐标,绝不能偏。

神回复

  网友@大班长:平台算法只管流量不管真假,“神医”扎堆收割智商税,这韭菜割得比镰刀还快!

  网友@一个纸篓:穿上白大褂就是华佗?

  网友@熊二:21世纪了,还有人信这套!科学素养跟不上网速,悲剧!

  网友@韭菜的自我修养:开口“宫廷秘方”,闭口“量子疗法”,查查学历怕是连人体结构都背不全!

欣视界

  别搅了互联网医疗的局

  打开短视频,一边是三甲医院医生手把手教急救,一边是“祖传神医”声泪俱下地卖“神药”;刷社交平台,有人靠专业科普缓解患者焦虑,有人靠伪造资质收割健康焦虑——如今的互联网医疗江湖,真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不可否认,互联网医疗是块“好料子”。它让偏远地区的人能“看见”北京专家,让孕期妈妈隔着屏幕学到护理知识,让慢性病患者不用跑断腿就能问医解惑。就像济南那位产科医生的短视频,几句大白话就消弭了新手爸妈的焦虑,比生硬说教管用百倍。这种“让专业触手可及”的价值,正是互联网医疗的初心所在。

  可偏偏有人把这“好料子”裁成了“假货”。穿件白大褂就敢称“三甲退休专家”,编个“违背祖训”的故事就敢卖“根治百病”的药,更有MCN机构把医生当演员,把科普当营销剧本。这些“冒牌神医”啃的是互联网医疗的“口碑红利”,伤的却是老百姓的信任和健康。河北王女士花3000块买的“风湿药膏”越贴越肿,陕西张大爷信了假专家耽误治疗,这些教训都在提醒我们:互联网医疗的门不能关,但得把“妖魔鬼怪”挡在门外。

  用好互联网医疗这个渠道,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自流。平台要当好“守门人”,把无资质的“神医”拦在门外;监管要举起“手术刀”,对虚假宣传精准“开刀”。我们自己也要多份心眼,看见“根治”“秘方”就多问一句“有执业证吗”“医院认吗”。毕竟,大家上网上求医,求的是专业和安心,不是听故事、交智商税。

  让真专家唱主角,让冒牌货没市场,互联网医疗才能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快车道”,而不是坑人骗钱的“陷阱”。

街采

  受访者王女士

市民参事丨“网红医生”博流量,“祖传秘方”掺了假——白大褂,怎么能随便穿?

  互联网上的信息都具有“双刃剑”的特性,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医疗信息获取途径,另一方面也存在误导和潜在危害。我建议大家在看到这类短视频的时候保持警惕,对信息进行仔细甄别,避免盲目相信,毕竟网络信息不一定可靠,万一耽误了病情怎么办?还是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受访者王女士

市民参事丨“网红医生”博流量,“祖传秘方”掺了假——白大褂,怎么能随便穿?

  我刷到过很多医疗科普,也购买过一些医生推荐的药品,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现在对一些内容也能进行辨别了,不会轻易相信一些“冒牌专家”。网络上的信息会有误导患者的风险,我建议不舒服的话还是要通过正规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来进行检查、用药,短视频内容只能参考。

  受访者葛女士

市民参事丨“网红医生”博流量,“祖传秘方”掺了假——白大褂,怎么能随便穿?

  有了短视频以后,确实帮助大众了解了很多疾病,科普了健康知识,传递了积极的生活理念,这是网络科普视频带来的正面价值。同时,虚假的信息也掺杂其中,我们一定要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先寻求正规医生的帮助,通过官方渠道验证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不要用健康来试错。

  受访者刘先生

市民参事丨“网红医生”博流量,“祖传秘方”掺了假——白大褂,怎么能随便穿?

  我认为短视频平台上存在大量的虚假医疗信息,我们作为观看者一定要具备辨别的能力。我就经常在正规渠道自学一些医学常识,这样就可以在刷到相关内容时有基本的判断。建议大家面对网络信息一定要保持谨慎,并且要通过自身的情况决定,如果真的有健康困扰,一定不能轻信网上的“神药”。(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曹雅欣 卢宇辰)

责任编辑:高原

相关知识

伪科普“网红医生”抹黑“白大褂”
伪科普“网红医生”抹黑“白大褂”——互联网医疗科普乱象调查
3元买万份养生文案,白大褂成带货工具,真假“网红医生”究竟如何辨别?
医疗科普短视频乱象:贩卖健康焦虑,穿白大褂大谈两性问题
网红医生
变味的“网红医生”:“流量病”如何治理?
假道具假证书堆出假医生调查:医院工牌随意买卖
假道具假证书堆出假医生乱象调查:医院工牌随意买卖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白大褂”摆起“健康夜市”(民生新事)
白大褂成“带货马甲”?短视频中听到这几句话须警惕

网址: 市民参事丨“网红医生”博流量,“祖传秘方”掺了假——白大褂,怎么能随便穿?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5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