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但传统健康科普常因 “内容严肃枯燥、语言专业晦涩、传播形式单一”,难以触达大众。健康中国四期平台近期推出 “健康科普内容创新传播计划”,通过丰富内容形式、精准分众传播、强化互动体验,让健康知识从 “被动接收” 变为 “主动获取”,切实提升科普传播效果。截至目前,平台创新科普内容累计触达超 3.5 亿人次,用户健康知识吸收率提升 52%,主动分享率达 38%,让健康科普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内容形式创新:打破健康科普 “刻板印象”
针对健康科普 “吸引力不足” 的痛点,平台突破传统图文、视频模式,打造多元化内容矩阵。推出 “健康科普微剧场”,以情景剧形式演绎常见健康场景,如 “家庭聚餐如何科学搭配饮食”“孩子发烧该物理降温还是吃药”,演员用生活化语言解读专业知识,配套趣味动画演示关键要点,累计播放量超 1.2 亿次;开发 “健康知识互动漫画”,将高血压防治、糖尿病管理等知识融入漫画剧情,用户滑动屏幕即可跟随主角 “闯关学知识”,完成学习还能获得健康积分,目前已上线漫画超 500 话,覆盖 20 余个健康领域;推出 “健康科普播客节目”,邀请医生、营养师以聊天形式分享健康话题,如 “熬夜后如何快速恢复身体状态”“职场人久坐如何缓解颈肩不适”,支持用户通勤、运动时收听,累计播出超 300 期,收听量超 8000 万次。在四川成都,中学生小林通过 “健康科普微剧场” 了解到 “青少年近视防控” 知识,“以前觉得护眼知识很无聊,现在看情景剧就能记住,还会跟同学分享”。数据显示,创新形式科普内容的用户停留时长较传统内容提升 75%,知识记忆率提高 48%。
分众化传播:让健康知识 “精准触达”
为解决健康科普 “千人一面” 的问题,平台基于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推送,让不同人群都能获取适配内容。针对老年人,推送 “大字版健康指南”,内容聚焦慢性病管理、防诈骗(如识别虚假保健品宣传),语言简洁易懂,配套语音播报功能,累计服务超 600 万老年用户;针对青少年,推出 “校园健康科普专栏”,内容涵盖青春期发育、视力保护、心理健康,结合校园生活场景设计知识点,如 “课间 10 分钟如何放松眼睛”“考试前如何缓解焦虑”,已进入全国超 2000 所学校;针对孕产妇,打造 “孕期健康科普专题”,按孕周推送产检知识、孕期饮食、产后康复内容,搭配医生真人讲解视频,累计服务超 80 万孕产妇。在浙江杭州,备孕妈妈张女士通过平台精准推送的 “孕期叶酸补充指南”,清晰了解补充时间与剂量,“不用在海量信息里找答案,平台推的都是我当下需要的知识”。数据显示,分众化传播让健康科普内容点击率提升 62%,用户需求匹配度达 90%。
互动体验升级:从 “学知识” 到 “用知识”
为避免健康科普 “学用脱节”,平台强化互动环节,推动知识转化为行动。开发 “健康知识闯关游戏”,用户参与 “饮食搭配挑战赛”“急救技能模拟考” 等游戏,在答题、操作中巩固知识,如 “模拟海姆立克急救操作”,用户根据提示拖动屏幕完成动作,系统实时反馈对错,累计参与人次超 1.8 亿;推出 “健康科普实践任务”,如 “7 天健康饮水打卡”“家庭急救技能实操”,用户完成任务后可上传照片、视频分享成果,平台精选优质内容展示,激发参与热情,目前已发起任务超 200 个,参与家庭超 500 万户;开设 “健康科普直播答疑”,邀请专家在线解答用户疑问,如 “春季如何预防过敏”“老年人接种疫苗注意事项”,直播中设置 “连麦咨询”“实时投票” 环节,累计开展直播超 500 场,互动留言超 300 万条。在北京,上班族王先生通过 “健康知识闯关游戏” 学会了 “心肺复苏基础操作”,“以前看视频学过但记不住,通过游戏实操,现在能清晰记住步骤”。数据显示,参与互动体验的用户,健康行为转化率提升 55%,知识应用率达 82%。
未来,平台将进一步深化健康科普创新,新增 “健康科普 VR 体验”(如模拟人体器官结构学习)、“地方方言版科普内容”,同时联动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线下科普活动,让健康知识以更生动、更精准、更实用的方式触达大众,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注入新动力。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科普平台普及健康知识 撑起“健康中国”
2024中国健康科普大赛颁奖,揭示健康知识传播新模式!
李萌:健康科普生态不断升级 短视频平台促进知识传播
中国健康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专家共识(2018)
传播汽车健康知识 助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2022中国汽车健康中国行
《健康中国说 青春校园行》开创健康传播新样态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
健康中国四期:场景化服务创新,让健康守护更贴心
播撒健康知识种子——“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科普经验交流会举行
讲好健康中国故事 推动健康中国传播!健康中国传播大会即将启航
网址: 健康中国四期平台创新健康科普传播:让健康知识 “活” 起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6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