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规人体体检六大类指标对照表
1、氮化物
1.1 血清尿素氮 BUN 2.2~7.2 mmol/L
肾脏和全身性疾病造成增高,如肾炎、尿结石、前列腺肥大;
重症肝炎会造成降低
1.2 血清肌酐 CR 男:53~106umol/L 女:44~7umol/L 严重肾功能损害或尿液排泄障碍引起增高
1.3血清尿酸 UA 男:0.21~0.44umol/L 女:0.15~0.35umol/L 常见于痛风、肾炎造成增高
1.4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2.0~19 umol/L 增高常见于肝脏、黄疸疾病,如肝炎、胆石症等
1.5 血清直接胆红素 DBIL 0~6.84 umol/L 增高常见于黄疸、胆石症等
1.6 血清间接胆红素 IBIL 1.17~11.97 umol/L 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等
2、脂类指标
2.1血清总胆固醇 TC 3.1~5.17 mmol/L 增高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
2.2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男:大于1.03mmol/L 女:大于1.16 mmol/L 烟酒肥胖造成偏低。数值与动脉官腔狭窄负相关,过低会预示有冠心病可能
2.3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成人:<3.36mmol/L 增高常见于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大于4.14为危险水平
2.4 血清甘油三脂 TG 0.34~1.7 mmol/L 遗传、饮食、脂肪肝、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会引起升高
3、酶类检查
3.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GPT 速率法:5~40U/L 增高常见于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
3.2 血清r-谷氨酰转肽酶 GGT 8~50 U/L 增高常见于肝或胆道阻塞、酒精性肝炎、急性胰腺炎
3.3 血清碱性磷酸盐 ALP,AKP 20~110 U/L 肝内或肝外阻塞性黄疸、肝炎、肝硬化等
4、血清免疫检查
4.1 抗链球菌溶血“O”试验 ASO ≤250KIU/L 效价增高见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风湿性心肌炎、关节炎等
4.2 类风湿因子试验 RF 阴性;≤20KIU/L 阳性或增高,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等
5、尿液检查
5.1尿酸碱度 尿PH 随肌尿:4.5-8.0 24小时尿: 6.0左右 强酸性尿主要见于代谢酸中毒、痛风、糖尿病等
5.2 尿蛋白 U-Pro 定性 阴性 定量:20-80mg/24h 大于150mg/24h,即为阳性,称蛋白尿,因剧烈运动、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5.3 尿葡萄糖 U-Glu 阴性;0.56-5.0mg/24h 阳性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
5.4 尿酮体 U-KET 阴性 阳性常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5.5 尿胆红素 U-Bil 阴性 阳性常见于胆道蛔虫、胆石症、肝病
5.6 尿胆原 URO 阴性 阳性见于肝细胞损害、肠道或胆道感染
临床常见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及意义
6、肝炎检查常见指标对照(两对半)
HBsAg HBsAb 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
+ - - - - 急性HBV感染潜伏期后期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2 + - + - + 急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 - + + 慢性期乙肝,具有传染性
+ - - - + 急性、慢性乙肝,有传染性
- - - + + 急性HBV感染恢复期或既往感染史,低传染性
- - - - + HBV隐性携带者,窗口期,有既往感染史
- + - + + 乙肝恢复期,有免疫力
- + - - + 乙肝恢复期,有免疫力
- + - - - HBV感染康复或接种乙肝疫苗后,有免疫力
- - - - - 非乙肝感染
本人综合了本地区10年内三家医院常规体检指标,并查阅医学书籍汇总。仅供参考
体检各项指标含义及标准
血压 收缩压<140;舒张压<90 mmHg
临床意义 血压增高:常见于高血压病、肾炎、肾上腺髓质肿瘤、妊娠中毒、颅内压增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仅为收缩压增高。 血压降低:常见于心包积液,休克、甲状腺机能降低、心衰等。 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动脉硬化、甲亢、贫血等。 脉压缩小:见于低血压、心包积液、心衰、严重二尖瓣狭窄等。
呼吸 16~20 次/分钟
临床意义 呼吸频率在12次/分以下为呼吸减慢,每分钟超过24次为呼吸增快。 呼吸减慢:常见于代谢率降低、麻醉过量、休克以及明显颅内压增高等; 呼吸增快:主要见于肺炎、肺栓塞、胸膜炎、支气管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代谢亢进以及神经精神障碍等。
心率 60~100 次/分钟
临床意义 正常范围是每分钟60--100次。心率低于60次/分,叫心动过缓;高于100次/分,叫心动过速。新生儿心率快,每分钟在120次以上;女子的心率较男子稍快;经常锻炼的人,心率较慢。
心脏
临床意义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由于心脏的“泵”的作用,血液循环才得以维持,血液从心脏射入动脉而分布于身体各部位和器官,再由静脉还流于心脏。因为血液的流动直接取决于心脏的泵血能力,从而使循环系统内保持足够的压力。如果心脏不能实现泵血功能,动脉血压即迅速下降,使全身各器官的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功能障碍以至危及生命。如脑内血液循环停止3 —10秒,人就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5—7分钟,大脑皮层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所以说心脏是人体重要器官。
心律
临床意义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由于自律性增高,或者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等,可以自动发生兴奋,而心房或心室则依从当时情况下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而跳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则称为异位起搏点,从而引起心律失常。
杂音
临床意义 分析杂音的性质及其传导方向,可判断杂音的来源及其病理性质。
肺脏
临床意义 肺位于胸腔内,左肺分2叶,右肺分3叶。左右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两侧肺内。肺实质是由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和肺泡组成。支气管在肺内分支,最后形成很细的肺泡管。每个肺泡管附有很多肺泡。肺泡壁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构成,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力纤维,这既有利于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又可使肺泡随着吸气而扩张和缩小。
肝脏
临床意义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肝除分泌胆汁参与消化机能外,还有贮藏养分、代谢和解毒等作用。肝脏能把血中多余的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而贮藏起来。当血中葡萄糖减少时,肝脏里的糖原又可分解为葡萄 3 糖而进入血液,供组织细胞利用;肝脏还能贮存蛋白质 ,也能制造许多重要的蛋白质 ,如血桨蛋白等;此外,自胃肠吸收来的一些有毒物质,随血液流经肝,在这里被转化为无毒物质,经肾随尿排出体外,或随胆汁流入肠里,与粪便一起被排出。
脾脏
临床意义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前为肋骨所遮盖,所以正常人的脾脏在腹部摸不到。脾脏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还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还能吞噬、清除异物;此外,脾脏也有一定的贮血作用。
神经系统
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管理着人体的各种感觉和一切动作。身体的各种机能能够密切和相互配合,能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脑和脊髓,脑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以及这两类神经支配内脏的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周围神经系统与全身各部分联系,以便调节各部位的机能活动。
身高
临床意义 身材的增长有赖于长骨骨骺的增长。骨骺的生长发育对身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人过了青春发育期之后,骨骺与长骨干骺端相融合,此后身高便不会再增长。身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不外乎遗传、睡眠、营养、运动四大因素。其中遗传对身高的影响最大,可占到70%左右。后天营养和锻炼也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的。
体重 kg
临床意义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都是营养状态异常的表现。体重是反映营养状态的重要客观标准。成年人的理想体重为: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当体重低于理想体重10%时,为消瘦;超过理想体重20%时为肥胖。
皮肤
临床意义 皮肤覆盖于人体的表面,在眼睑、口唇、鼻腔、肛门、**及尿道等腔孔周围,逐渐移行为粘膜,共同形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浅表淋巴结
临床意义 人身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集结成群。淋巴结中有吞噬能力的细胞,能吞掉侵入身体的病菌,故有保护作用。淋巴结吞噬病菌后,本身将肿大,引起疼痛,因此,检查淋巴结群的肿大情况,可辅助诊断疾病。
甲状腺
临床意义 甲状腺位于颈前部,紧贴在喉和气管的两侧,分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叫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增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出现异常的时候可有大小、质地等方面的变化。
乳房
临床意义 乳房位于胸前,附着于两侧胸壁肌肉和胸大肌筋膜上。乳房的范围一般在第2~6肋之间,内起胸骨旁,外达腋前线,甚至腋中线。乳房内侧2/3位于胸大肌表面,外侧1/3超过胸大肌腋缘而位于前银肌表面。乳房的中心为乳头,略向外突起。成年女性的乳头位于第4肋间隙或第5肋与锁骨中线交点处,周围环绕乳晕。乳房出现异常的时候可有大小、质地等方面的变化。
疝
临床意义 任何内脏离开了原来的位置,通过体腔壁上的薄弱点或缺损、间隙等处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如脑疝、膈疝和腹部疝等。腹部是疝的好处部位。发生在腹腔内的疝为腹内疝,发生在腹壁表面的疝为腹外疝。通常所说的疝,一般指腹外疝。腹外疝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腹股沟疝(又分斜和直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和切口疝等多种。
关节
临床意义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叫关节,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构成。多种原因可以引起关节疾病。 4 脊柱
临床意义 椎骨自上而下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椎骨中间的椎孔连成椎管,容纳着脊髓。肋骨、胸骨和胸椎共同围成胸廓,保护着肺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多种原因可以引起脊柱疾病。
视力
临床意义 正常眼的折光系统在无需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因而可看清远处的物体;经过调节的眼,只要物体的距离不小于近点的距离,也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被看清,此称为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在安静未调节的眼的视网膜上成像,则称为非正视眼,其中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眼。有些眼静息时折光能力正常,但由于水晶体的弹性减弱或丧失,看远物时的调节能力减弱,此称为老视。
辨色
临床意义 颜色视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心理现象,颜色的不同,主要是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的主观印象。人眼一般可在光谱上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但仔细的检查可以发现,单是人眼在光谱可区分的色泽实际不下150种,说明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波长长度只要有3-5nm的增减,就可被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
结膜
临床意义 结膜:为薄层粘膜。粘膜上皮为复层柱状,有杯状细胞,上皮下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睑结膜反折覆盖于巩膜表面称球结膜。
巩膜
临床意义 巩膜呈瓷白色,质地坚硬,由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而成,内含少量血管、神经、成纤维细胞及色素细胞。
角膜
临床意义 角膜可分为五层,由前向后依次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实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上皮细胞层与前弹力层结合疏松,易因损伤而脱落,但再生能力很强,损伤后可很快再生,不留疤痕。前弹力层抵抗力较弱,易被损伤,无再生能力。实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损伤后不能再生,以瘢痕组织代替。后弹力层抵抗力较强,在角膜溃疡穿孔前常可见后弹力层膨出,损伤后可再生。内皮细胞层损伤后不能再生,只有靠邻近细胞扩张和移行来填补缺损区。
瞳孔
临床意义 瞳孔是虹膜中间的一个小圆孔,由虹膜围成。瞳孔不仅可以对明暗作出反应,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也影响眼球光学系统的焦深和球差。
眼压 1.47~2.79 kPa
临床意义 眼压就是眼球内部的压力,简称为眼压。它是眼内容物对眼球壁施加的均衡压力。眼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以维持眼球的正常形态,同时保证了屈光间质发挥最大的光学性能。
裂隙灯
临床意义 1.弥散照明法:能粗略检查结膜、角膜巩膜等前部组织。2.直接黑点照明法:可细致观察照亮区的病变。3.后部照明法:供助后部组织反射的光线来检查眼前部组织,主要用于透明组织的检查。4.镜面反射照明法。5.角膜缘分光照明法。6.间接照明法等。
眼底检查
临床意义 眼底顾名思义是指眼睛的底部,也就是眼睛最里面的组织。它包括视网膜、视神经乳头和视网膜中央血管。
眼底摄影
临床意义 眼底摄影观察眼底内在变化,尤其对视网膜异常,视网膜屏障功能及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浅层等不同层次的损害,显示无遗。
外耳道
临床意义 外耳道: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稍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
相关知识
身体健康指标对照表10个指标
体重标准对照表
大学生体检对照表模板图(大学生体检表图片)
体质检测对照表
体检正常指标一览表
标准体重身高对照表,男女体重身高标准一览表
身体指标对照表
体重指数标准对照表
成人身高体重标准对照表
标准体重身高对照表
网址: 常规人体体检六大类指标对照表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7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