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骨科常见感染与防治:多维度守护骨骼健康

骨科常见感染与防治:多维度守护骨骼健康

骨科感染是骨科领域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了解常见感染类型、预防措施及有效治疗方法,对骨科临床实践和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常见感染类型
  1. 手术切口感染:是骨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手术过程中若无菌操作不严格,细菌会趁机侵入切口;术后切口护理不当,如敷料更换不及时,也会增加感染风险。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像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等疾病时,切口更易感染。感染初期,切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加剧,皮温升高,随后可能出现渗液,严重时为脓性渗液并伴有异味,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2. 肺部感染:在骨科患者中,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较为常见。术后患者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和咳嗽,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痰液淤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全身麻醉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也削弱了呼吸道防御功能,从而增加肺部感染几率。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黄色脓性痰,伴有发热、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呼吸困难。
  3. 泌尿系统感染:多发生于留置导尿管的骨科患者。导尿管作为异物破坏尿道正常生理屏障,增加细菌感染机会,且长期卧床使患者排尿不畅,易发生尿液潴留,利于细菌滋生。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而直,更易发生感染。症状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部分患者出现血尿、下腹部疼痛,严重时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4. 骨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多由血源性感染引起,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开放性骨折或骨科手术后细菌也可直接侵入骨髓腔引发感染。慢性骨髓炎常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发展而来。急性骨髓炎起病急,患者高热、寒战、全身乏力,病变部位剧痛、红肿、活动受限;慢性骨髓炎患者常有局部窦道形成,反复排出脓液或死骨,患肢皮肤色素沉着、增厚,可伴有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

预防措施
  1. 术前准备: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提高患者免疫力。做好患者皮肤清洁,尤其是手术区域。严格执行手术器械和手术室的消毒灭菌,确保手术环境无菌。
  2. 术中操作:手术团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手术区域污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切皮前30分钟至2小时内预防性使用,确保手术切口暴露时组织中达到有效药物浓度。手术操作精细,减少组织损伤,彻底止血,合理放置引流管,防止术后血肿形成和渗液积聚。
  3. 术后护理: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合理安排患者饮食,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切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类型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对于轻度感染,疗程一般7 - 10天,重度感染可能需2 - 3周甚至更久。如手术切口感染,先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待药敏结果出来后调整用药。
  2. 局部处理:对于手术切口感染,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充分敞开切口引流,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定期换药。骨髓炎患者若有死骨形成和窦道,需手术清除死骨和炎性组织,引流脓液。
  3. 支持治疗: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增强患者抵抗力。对于发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

骨科常见感染需从预防和治疗多方面入手,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以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

相关知识

骨质疏松可防可治 早筛早诊守护骨骼健康
关注骨质疏松,守护骨骼健康
科普|科学补钙,守护骨骼健康
补骨素:骨骼健康的守护者!
保护小骨骼,远离疾病!骨骼健康与治疗方法指南
骨科常见压疮分类与护理
中医骨伤科维护骨骼健康的奥秘
关爱骨骼守护健康
鱼肝油:维生素AD的宝库,守护视力与骨骼
骨质疏松:悄无声息的“骨骼杀手”,如何守护你的骨骼健康?

网址: 骨科常见感染与防治:多维度守护骨骼健康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7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