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身体移动能力
孩子兴致勃勃的在彩绳上走着,一个孩子连续在黄色绳段上走,
迈着大步。为什么他能够走得又快又稳?为什么他在走绳时用眼睛盯
着绳子呢?虽然彩绳的颜色是按照红黄绿模式依次不等距除夕,为什
么他能够连续在同一颜色的绳子上走呢?为什么孩子对于走在彩绳
上找你们有兴趣呢?看似简单的走,包含着有关身体移动的身体控制
与平衡、步幅、速度、动机、等因素,掌握这些核心概念,有助于教
师更好的解读学前儿童身体移动的特征并且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本
章将围绕身体移动能力的概念、学前儿童身体移动发展特点和教育支
持策略进行讨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概述
一、身体移动能力的相关概念
(一)身体移动能力的概念
身体移动指的是独立和安全的将自己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是身体在
空间上移动的技能。身体移动是一项基本的运动技能。
身体移动需要调整步态来避开障碍物和必要时改变速度和方向。
身体移动需要具备三个必要特征:行进、身体控制和适应。行进指的
是朝着期望的方向运动,行进需要具有起始和终止运动的能力。身体
控制指的是稳定性,即平衡,包含在移动中建立与保持一个合适姿势
的要求、移动身体时的动态稳定性的要求。适应指的是适应环境改变
的能力,例如调适步态以避开障碍物或者不平的地面、必要时改变速
度和方向。以跑步为例,其必要特征包括:起始所需要产生的有效关
节转力矩(行进);确保重心稳定地从一个足支撑的支撑面移动到另
一个足支撑的支撑面(平衡的稳定性);基于不同的环境限制,例如
地面的柔软程度和坡度等不同、有无速度要求,调整运动策略的能力
(适应)。
(二)分类
(1)重心从一脚转移至另一脚,例如行走、跑步、跳跃、并步跳、
側并步跳及蹦跳(2)重心从双脚移至双脚,例如双脚跳。(3)重心从
一脚转移至同一脚,例如胞脚跳。(4)重心由单脚转移至双脚。(5)
重心从双脚转移至单脚。
也有学者根据身体移动时是否持器械,将身体移动分成有器械的
身体移动和无器械的身体移动。其中有器械的身体移动主要指在身体
移动过程中操弄不同小型用具,如绳、球、圈、彩带等,发展操控技
能的练习;无器械的身体移动主要是在移动中无器械的移动方式。
(三)身体移动和身体素质
身体移动需要平衡、协调、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作为基
础。身体移动需要有一定的力量,只有当腿部肌肉的力量素质达到一
定的程度,才能完成跳跃等动作。身体移动中还需要灵敏性,例如跨
过障碍物时需要快速反应、调整。身体移动需要协调腿、躯干肌肉等
各部分,需要足够的协调性,否则就会出现动作僵硬不协调。某些基
本的身体移动形式,例如快跑、单脚跳跃、蹦跳、纵跳、旋转、跨跳、
翻滚、爬行、快走、四肢着地走、屈体走或者这些动作的结合可适用
于任何身体素质的训练。
身体移动方向的改变可以使运动从重点锻炼某一种身体素质转换
到另一种身体素质。重点锻炼的身体素质取决于身体移动动作的具体
形式以及动作组合的呈现方式。例如,当身体移动的基本动作是跑时,
如果教师要求孩子以最快的速度来回跑一次,这个动作主要锻炼的是
速度这一身体素质;如果教师要求幼儿在听到“停”的口令时立刻停
住并保持身体不动时,这个动作重点锻炼的则是灵敏和协调;当跑的
空间范围内有障碍物,就需要幼儿不断改变身体姿势、调整方向,这
时主要锻炼的是灵敏和协调;一定距离的身体移动则主要锻炼耐力。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改变学前儿童身体移动方式而达到不同
身体素质锻炼的目标,通过身体移动练习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例如,
发展力量、耐力素质,可以选择快跑、连续跳和远足等;发展灵敏协
调素质,可以选择钻爬、双脚连续跳、躲闪跑等;发展速度素质,可
以选择短跑、长跑等项目;发展耐力素质,可以选择长跑、远足等项
目。因此,分析常见身体移动动作中的身体素质能够为练习内容的选
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任何一项身体移动练习中所包含的身体素质所占的比重并不是
均等的,按照身体素质在身体移动中的重要性和直接性,由高到低依
次可以划分为核心素质和基础素质。例如跳跃,主要用于发展下肢力
量,其核心素质就是力量素质,平衡、灵敏、协调等就是其基础素质;
躲闪跑的核心素质就是灵敏、协调,力量就是其基础素质。
(四)体移动和运动负荷
不同身体移动项目的运动负荷有所不同。跑、跳、攀等的动作强度较
大,走、爬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不同身体移动项目中运动
负荷和心理负荷所占比例有所不同。例如,连续
相关知识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pptx
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pdf
学习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园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运用核心经验开展幼儿动作教育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doc
学前幼儿园
幼儿园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网址: 幼儿园:《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三)(26页)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80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