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冰融化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冰融化了》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目标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培养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对科学实验活动有较高的参与热情。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观察、分析现象时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1.观察能力:学生对冰融化这一自然现象有直观感受,但缺乏系统观察和细致分析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逐步培养。

2.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经验有限,对实验工具和步骤不够熟悉,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3.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局限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和推理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4.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5.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纪律方面表现不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有的学生容易分心,需要教师关注个体差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加强实验操作指导,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水资源保护,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生动讲解,介绍冰融化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法: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2.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冰融化的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软件:运用科学探究软件,辅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教学互动性。

4.实物展示:准备冰块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冰融化的现象,增强教学体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站在讲台前,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气)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有阴晴圆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自然界的小秘密——冰融化了。

(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好奇)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冰是怎么融化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堂。

二、新课讲授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冰是什么吗?谁能上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引导)

没错,冰会融化成水。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冰融化的奥秘。

2.实验演示

(教师拿出冰块、容器、温度计等实验器材)

首先,我们将冰块放入容器中,并观察它的状态。

(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

然后,我们逐渐提高容器内水的温度,观察冰块的变化。

(学生观察,发现冰块逐渐变小,水越来越多)

最后,我们再次用温度计测量容器内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

3.分析实验结果

同学们,我们刚才进行了冰融化的实验,现在请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的同学说,冰在加热的过程中,体积变小,变成了水。

还有的同学说,水的温度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升高。

大家说得都非常正确。那么,冰融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没错,冰融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升高。当冰受到足够的热量时,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从而导致冰融化成水。

4.知识拓展

同学们,除了温度升高会导致冰融化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冰的融化速度呢?

(学生思考,回答)

有的同学说,冰的厚度会影响融化速度。

还有的同学说,冰的形状也会影响融化速度。

确实如此。冰的厚度越薄,形状越不规则,融化速度就会越快。

三、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来完成以下几个练习题。

1.判断题: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会一直升高。()

2.单选题: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冰的融化速度?()

A.冰的厚度B.水的温度C.容器的形状D.冰的形状

3.简答题:请简要说明冰融化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回家后,观察一下家里的冰箱,看看里面有哪些冰块,并思考一下冰块融化的速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收集有关冰融化的图片或视频,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六、课堂延伸

同学们,除了冰融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待我们去发现。比如,雪是如何形成的?雨和冰雹有什么区别?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成为一名热爱科学的探索者。

(教师微笑着总结)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在课下能够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下课!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物质状态变化:介绍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如水的蒸发、气体的液化等。

-气候与水循环:探讨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关于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的相关信息。

-日常生活应用:展示冰融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冰箱除霜、制作冰雕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收集关于冰融化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冰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原理。

-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不同温度下冰融化的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观察和记录家中或学校附近的雨水收集情况,了解水循环的日常应用。

-参与社区或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制作关于冰融化的手抄报或PPT,展示学习成果,并与同学分享。

-在家庭中推广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如缩短淋浴时间、修复漏水等。

-调查和了解当地的水污染情况,思考如何减少水污染,保护水资源。

-通过网络资源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冰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教学评价1.课堂评价:

-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冰融化现象的理解程度,如“冰融化后变成了什么?”“温度对冰融化有什么影响?”等问题。

-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是否能够注意安全等。

-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实验报告: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认真听讲等。

2.作业评价: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包括实验步骤的正确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结论的合理性等方面。

-课堂练习评价: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批改,如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等,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包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实验原理的总结等。

-家庭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评价,如收集的图片、视频、手抄报等,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评价反馈:在评价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教学评价的注意事项:

-评价应公平、公正,避免主观偏见。

-评价应注重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评价应多样化,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应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确保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

-评价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反思改进措施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中,我尝试采用更多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实践导向:通过设计一系列与冰融化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反思改进措施(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深度不足:在讲解冰融化的原理时,我发现有些学生难以理解温度、分子运动等概念,需要进一步深入浅出地讲解。

2.实验指导不够细致: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

3.评价方式单一:目前主要依靠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思改进措施(三)

1.深化教学内容:针对教学深度不足的问题,我将准备更详细的讲解材料,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2.优化实验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我计划在实验前进行更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并设置实验步骤提示卡,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正确步骤进行实验。

3.多元化评价方式:我将尝试引入课堂表现评价、实验报告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4

相关知识

冰融化时间计算器 & 在线公式 Calculator Ultra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4 冰融化了 同步作业(含答案)
小班健康《小企鹅运冰块》教学设计反思
易开得:冰,融化了……
中班健康体育活动《结冰了,融化了》活动反思
34冰融化了实验记录表
“感受冰雪魅力邂逅冰雪奇缘”——24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赴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研学考察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好玩的冰》
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顿冰块可以放多久才融化
全员培训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学设计.doc

网址: 《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8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