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粽情端午,健康相伴:吃粽子的科学指南!

粽情端午,健康相伴:吃粽子的科学指南!

端午佳节如期而至,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甜润的豆沙粽、蜜枣粽,咸香的鲜肉粽、蛋黄粽,都是人们心中对这个节日的美好记忆。随着粽子的普及,如何在尽享美味的同时保持健康,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将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一起,探讨科学的吃粽指南,让美味与健康同行。

粽子的营养成分

粽子以糯米和多种馅料为主,每100克糯米约含355大卡的热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少量脂肪构成。馅料的种类繁多,营养成分各异:

豆沙馅: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同时,豆类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如钙、铁、镁、锌等。 鲜肉粽:猪肉中的蛋白质、铁、锌和磷等营养成分丰富,能够有效补充体力,增强免疫力。 咸蛋黄粽:高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咸蛋黄,为粽子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了解这些不同的营养成分,有助于我们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粽子,做到科学品粽。

健康吃粽:吃出安康

在享受粽子的美味时,掌握正确的食用方法尤为重要。以下小窍门,值得大家牢记:

适量食用:尽管粽子美味,但热量较高,且不易消化。普通大小的粽子热量在300-500大卡,相当于1-2碗米饭。健康成年人每日建议食用2-3个中等大小的粽子,而老年人、儿童及胃肠功能较弱者应适量减少,建议一天1个小粽子。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更需严格控制数量,或选择低糖、低脂的粽子。

适时食用:食用粽子的时间也有讲究。建议在早餐或午餐时段食用,此时胃肠功能较强,消化能力更佳。尽量避免在晚餐或睡前吃粽,夜间胃肠蠕动减缓,易增加消化负担,导致不适。

趁热食用:新鲜出锅的粽子软糯香甜,冷却后口感变硬,消化难度加大。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在加热状态下结构松散,更易被消化,因此建议趁热食用,若放凉可用微波炉加热。

慢慢品尝:粽子黏性大,食用时需充分咀嚼。细嚼慢咽可以帮助消化,减轻胃肠负担。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更需注意避免噎食风险。

合理搭配:合理搭配其他食物,能够让营养更均衡。可以选择西兰花、菠菜、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促进肠道蠕动,增加饱腹感;搭配鸡蛋、牛奶等蛋白质类食物,平衡营养结构。同时,尽量少蘸糖,油腻的馅料粽子需控制食用量,以免摄入过多脂肪与胆固醇。

适量食用:尽管粽子美味,但热量较高,且不易消化。普通大小的粽子热量在300-500大卡,相当于1-2碗米饭。健康成年人每日建议食用2-3个中等大小的粽子,而老年人、儿童及胃肠功能较弱者应适量减少,建议一天1个小粽子。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更需严格控制数量,或选择低糖、低脂的粽子。

适时食用:食用粽子的时间也有讲究。建议在早餐或午餐时段食用,此时胃肠功能较强,消化能力更佳。尽量避免在晚餐或睡前吃粽,夜间胃肠蠕动减缓,易增加消化负担,导致不适。

趁热食用:新鲜出锅的粽子软糯香甜,冷却后口感变硬,消化难度加大。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在加热状态下结构松散,更易被消化,因此建议趁热食用,若放凉可用微波炉加热。

慢慢品尝:粽子黏性大,食用时需充分咀嚼。细嚼慢咽可以帮助消化,减轻胃肠负担。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更需注意避免噎食风险。

合理搭配:合理搭配其他食物,能够让营养更均衡。可以选择西兰花、菠菜、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促进肠道蠕动,增加饱腹感;搭配鸡蛋、牛奶等蛋白质类食物,平衡营养结构。同时,尽量少蘸糖,油腻的馅料粽子需控制食用量,以免摄入过多脂肪与胆固醇。

对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肠胃疾病患者、肥胖人群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如何在端午节健康享用粽子?以下是针对这些人群的具体建议: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的糯米含有高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数高,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50克(约1/4-1/3个普通粽子),并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优选低糖低脂品种,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延缓碳水吸收,同时监测血糖。

心血管疾病患者:咸蛋黄肉粽、蜜枣粽等含有高油、高盐和高糖成分,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建议选择50克左右的迷你粽,每日不超过2个,避免晚餐或睡前食用。

肠胃疾病患者:糯米的黏性较大,肠胃疾病患者需谨慎食用,建议少量尝试白米粽,避免肉类和豆类等难消化的馅料。食用时可搭配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陈皮等。

肥胖人群:粽子的热量较高,肥胖人群应严格控制摄入量,选择粗粮粽,搭配低卡蔬果,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

孕妇和婴幼儿:孕妇可适量食用新鲜卫生的粽子,注意控制食用量,选择营养丰富的馅料。婴幼儿则不建议1岁以下食用,1-3岁的幼儿需在家长的监督下食用。

糖尿病患者:粽子中的糯米含有高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数高,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50克(约1/4-1/3个普通粽子),并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优选低糖低脂品种,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延缓碳水吸收,同时监测血糖。

心血管疾病患者:咸蛋黄肉粽、蜜枣粽等含有高油、高盐和高糖成分,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建议选择50克左右的迷你粽,每日不超过2个,避免晚餐或睡前食用。

肠胃疾病患者:糯米的黏性较大,肠胃疾病患者需谨慎食用,建议少量尝试白米粽,避免肉类和豆类等难消化的馅料。食用时可搭配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陈皮等。

肥胖人群:粽子的热量较高,肥胖人群应严格控制摄入量,选择粗粮粽,搭配低卡蔬果,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

孕妇和婴幼儿:孕妇可适量食用新鲜卫生的粽子,注意控制食用量,选择营养丰富的馅料。婴幼儿则不建议1岁以下食用,1-3岁的幼儿需在家长的监督下食用。

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充满温情的节日里,掌握健康吃粽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粽子,遵循科学的食用方式,愿大家在粽叶飘香中,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共度一个安康、愉悦的端午佳节!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粽情端午,健康相伴!这份吃粽指南请收好!
粽情端午,健康相伴——这份吃粽指南请收好!
划“粽”点了!端午吃粽子,这样更健康!
端午粽子的健康食用指南
端午传情 “肠”享健康,尽情放“粽”
浓情端午 “粽”享安康
端午节怎么健康吃粽子
“粽”情“粽”义,临近端午乘客给司机送粽子
【积医科普】“粽”情端午话营养
“粽”情端午,食养有道

网址: 粽情端午,健康相伴:吃粽子的科学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79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