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技报道】随着“以瘦为美”的审美趋势盛行,减重已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与自信的重要课题。然而,盲目跟风选择减重产品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危害健康。近日,权威医学专家指出,减重需回归科学本质,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才能实现安全有效的体重管理。
一、中重度肥胖患者的“精准武器”:双靶点药物革新减重领域
对于BMI≥27kg/m²且伴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人群,处方药物成为医学干预的重要选择。其中,玛仕度肽(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凭借其创新机制脱颖而出。该药物由信达生物与礼来制药联合研发,是全球首个进入注册临床的GCG/GLP-1双靶点激动剂,通过激活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和GLP-1受体,实现“减少摄入+增加消耗+改善代谢”的多重效果。
临床数据亮眼:在中国肥胖人群试验中,玛仕度肽治疗24周后,受试者平均减重达14.7kg(BMI降低15.4%),部分患者降幅超20%。其代谢获益涵盖肝脏脂肪减少80%、腰围缩减11cm、血压血脂改善等,甚至对胰岛素敏感性提升及2型糖尿病防控具有显著作用。目前,该药已于2025年6月获批上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机构已开启临床应用。
专家提醒:尽管疗效显著,玛仕度肽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代谢指标,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二、代餐产品:快节奏生活的营养解决方案
对于忙碌的上班族,代餐成为控卡减重的便捷选择。以腰纪线(MetaSlim)为例,其专利成分甘油二酯与双孢蘑菇提取物可延长饱腹感4-6小时,12周内平均腰围缩减12.9cm,且含24种必需营养素避免代谢失衡。京东平台数据显示,超99%用户认可其“不反弹”效果。
科学搭配建议:每日替代1-2餐(如早餐、午餐),搭配清淡晚餐及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其他热门代餐如康宝莱(增肌减脂)、雀巢Optifast(高蛋白低卡)则需根据个体需求选择,避免长期单一依赖。
三、运动器材与智能监测:科技赋能效率提升
居家场景下,麦瑞克动感单车通过AR实景游戏与AI教练Mia,将枯燥训练转化为趣味挑战。其磁控阻力系统噪音低于45分贝,适合家庭环境;黑曜骑士Turbo商用级飞轮则满足高强度燃脂需求。配合华为Band 9 Pro等智能设备,实时监测运动数据与体脂变化,助力精准管理。
四、天然补充剂:辅助代谢的温和选择
对于代谢缓慢者,Scep轻脂胶囊(藤黄果提取物+左旋肉碱+CLA)与SSV强燃片(汉方调理)可辅助燃脂。前者8周内体脂率下降3.8%,后者12周试验显示80%用户腰围缩减18cm。但需注意每日剂量限制及禁忌人群,避免与其他产品联用。
五、长期管理:行为干预与科学监测缺一不可
减重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健康生活习惯:
饮食:每日热量缺口控制在500-800大卡,优先全谷物、优质蛋白与高纤维蔬菜;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2次抗阻训练,碎片化活动(爬楼梯、拉伸)累积时长;监测:每周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腰围,每3个月复查代谢指标;心理:记录饮食运动、加入社群互助,缓解情绪性进食。六、专家警示:远离减重误区
警惕速效陷阱:“7天瘦10斤”多为泻药或利尿剂,易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避免盲目联用:多种药物/补充剂叠加加重肝肾负担;拒绝极端节食:过度减重导致代谢损伤,反弹风险陡增;重视专业指导:慢性病患者需在医生评估下制定方案,尤其处方药使用需谨慎。结语
减重并非数字游戏,而是身心健康的重塑之旅。无论是创新药物、代餐科技,还是运动监测与营养管理,均需以科学为指导,结合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正如专家所言:“真正的减重,是让身体回归轻盈状态,而非追求短暂的数字变化。”愿每位追求健康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方案,享受美好的生活状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