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油茶籽中三个主要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油茶籽中三个主要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徐雪峰, 闫浩, 张玉, 杜金风, 卢利方.油茶籽中三个主要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8, 36(4): 44-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1295.2018.04.010

XU Xue-feng, YAN Hao, ZHANG Yu, DU Jing-feng, LU Li-fang.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and Activity of the Three Main Components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s[J]. Packaging and Food Machinery, 2018, 36(4): 44-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1295.2018.04.010

参考文献

[1] 浙江常山芳村区油茶增产的主要措施[J]. 林业实用技术,1958(27):1-2.
[2] 韩际洪,易景勋,陆洋如. 油茶年年丰产的五项技术措施[J]. 中国农垦,1959(22):51.
[3] Sokol'Skii I N,Ban'Kovskii A I,Zinkevich É P. Tr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Camellia oleifera, and Camellia sasanqua[J].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1975,11(1):116-117.
[4] 黄克武,李和,严梅和. 几种植物油中脂肪酸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4):49-53.
[5] 仲山民,杨凯,王超,等. 不同种类油茶籽油的品质分析与比较[J]. 经济林研究,2015,33(2):26-33.
[6] 陈娟,李忠军,郭蔼明,等. 提取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评价[J]. 中国油脂,2014,39(4):16-19.
[7] 杨辉. 茶油提取新工艺及其品质的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12.
[8] 原姣姣,王成章,陈虹霞,等. 不同品种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J]. 中国油脂,2012, 37(1):75-79.
[9] 艾芳芳,宾俊,钟丹,等. 油茶籽油与不同植物油脂肪酸成分的分析比较[J]. 中国油脂,2013,38(3):77-80.
[10] 王炜,张伟敏.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特性[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4):44-46.
[11] 熊道陵,张团结,陈金洲,等. 茶皂素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2015,34(4):1080-1087.
[12] Hao W N,Zhong G H,Hu M Y,et al. Control of citrus postharvest green and blue mold and sour rot by tea saponin combined with imazalil and prochloraz[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9,56(1):39-43.
[13] 青山新次郎. 药学杂志[J].1931,51(5):367-375.
[14] 石管守山,上田阳. 药学杂志[J].1952,72(11):1523-1524.
[15] 李扬,吴雪辉,杨柳,等. 油茶茶皂素的提取及其在肥皂中的应用[J]. 粮食与油脂,2016,29(10):50-53.
[16] 张云丰,汪立平. 生物酶法提取茶皂素[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5):17-22.
[17] 刘北平,全昌云,黄小兵,等. 响应面法优化醇法提取茶皂素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2013,38(6):84-86.
[18] 李祥,王兰,曹万新,等. 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茶皂素工艺优化[J]. 中国油脂,2011,36(11):64-67.
[19] 朱全芬,夏春华,樊兴土,等. 茶皂素的鱼毒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茶皂素的溶血性与鱼毒作用[J]. 茶叶科学,1993(1):69-78.
[20] 杜志欣,严玲,万端极. 茶皂素的表面活性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30(5):28-30.
[21] 黄继光,陈秀贤,徐汉虹,等. 茶皂素对12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 32(2):50-53.
[22] 刘蓉,张利蕾,范亚苇,等. 茶渣中粗茶皂素的纯化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3,35(1):17-21.
[23] 贡长生. 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1999(3):16-18.
[24] 袁英姿. 油茶籽多酚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性的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25] 阮雪莲. 离子沉淀法、溶剂萃取法提取茶多酚的比较研究[J]. 蚕桑茶叶通讯,2010(1):30-31.
[26] 李大刚,袁淑芳,吴鸿庚,等. 茶多酚提取纯化工艺比较分析[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2):44-49.
[27] 赵保路.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J]. 科学通报, 2002,47(16):1206-1210.
[28] 李海燕,赵芹,刘海梅,等. 茶多酚在烤鲶鱼中的应用及抗氧化性能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 37(24):180-183.
[29] 王莹. 茶多酚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及其增效剂[J]. 生物学杂志,2007,24(5):54-56.
[30] 叶忱,王喆,钟青萍,等. 鱼鳞胶原蛋白基抗菌凝胶的抑菌效果[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42(6):106-111.
[31] 董丽华,朱旭,姜仕柱,等. 茶多酚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aco-2凋亡及RhoA蛋白活性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7):7-10.
[32] 王振云,周璇,李惠侠,等. 茶多酚对氧化应激所致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35(3):101-106.
[33] 曹伟伟,朱晓娜,李明静,等. 几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J]. 化学研究,2013(3):288-292.

{{custom_fnGroup.title_cn}}

脚注

{{custom_fn.content}}

基金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校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HKYZQJ2015-05)

{{custom_fund}}

相关知识

油茶三萜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茶多酚儿茶素类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油莎豆主要营养成分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红豆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菜籽多酚的制备、检测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研究进展
红茶及其功能成分降脂减肥研究进展
雅安藏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研究进展
茶多酚提取与纯化方法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茶皂素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网址: 油茶籽中三个主要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