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失控因素全面解析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失控因素全面解析

01概述与背景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强调,临床实验室必须对所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并绘制相应的质量控制图。在出现质量失控的情况时,实验室应立即着手查找原因,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整个过程。然而,对于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而言,他们在面对失控现象时,可能感到难以确定具体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失控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让人不知从何下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简要梳理可能导致失控的常见原因,旨在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

02人为因素导致失控

人员变更、操作不规范、新试剂说明书未阅读、质控品操作不熟练等是常见的失控原因。与人员相关的失控常见原因包括:检验人员的变更可能导致操作熟练度的下降。检验人员未遵循仪器说明书进行定期维护,可能导致仪器性能不稳定。检验人员在混匀试剂时未遵循说明书,可能影响试剂的均匀性。新试剂说明书未仔细阅读,可能导致操作失误。操作规程未严格遵守,如缓冲液、洗液的配制不当。试剂放置位置错误,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差。校准值设定错误,可能影响校准的准确性。校准品校准时限未按规定执行,或设置过长,可能影响校准效果。质控品操作SOP未严格遵循,或关键步骤掌握不熟练。质控品编号错误,可能导致数据混淆。质控品复融(溶)时间不足,或使用不当方法加速溶解,可能影响其性能。混匀质控品时使用不当设备(如高频振荡器),或检测微量元素时颠倒混匀,可能影响结果。加样量不准确(加样枪或移液器未定期校准,加样方式不垂直),可能导致实验误差。取质控品时方法不正确(如从瓶中倒出而非吸取),可能影响其浓度。质控品取出后剩余部分倒回瓶里,可能污染其他样品。对于不稳定的质控品取样方法不当(如未使用注射器抽取引起挥发),可能影响其稳定性。质控品瓶口清洁不当,可能导致污染。使用错误单位进行测量,可能导致数据解读错误。

03检测系统的其他因素

▣ 机(仪器)因素

仪器使用异常、维护不当、电压不稳定、光电比色光源老化等可能导致失控。仪器相关失控的常见原因包括:仪器近期使用异常,出现小故障。缺乏必要的仪器维护和保养。未按厂商规定的维护周期进行仪器维护。厂商的维护周期不适用于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电压不稳定,未配备UPS电源。孵育箱或反应加热块温度控制不稳定。光电比色光源老化,导致光强不足。电极损坏,影响检测结果。离子检测稀释杯未清洗,引入污染。滤网需要清洁,但未及时进行。样品或试剂加样系统安装不完整或马达安装不正确。注射器漏液或仪器管路漏气,导致加样不准确。电源断电或仪器某部件缺损,如注射器活塞脱落。加样针携带引起的交叉污染或加样针部分堵塞。仪器取质控品时加样量不足,可能与质控品和样本管容器不一致有关。LIS传输错误,导致数据异常。新仪器与旧仪器未进行平行检测,直接使用旧仪器的质控控制限可能引起失控。

▣ 试剂因素

试剂过期、未充分混匀、储存温度不达标等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差。与试剂相关的失控常见原因包括:试剂未充分混匀,试剂已超过其有效期,配套或辅助试剂也已过期。试剂开瓶后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试剂开瓶后因挥发而浓缩,尝试混合使用两瓶同批号但剩余的试剂,将不同批号的试剂混合使用。自行配制的试剂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试剂瓶之间的差异显著,新旧批号试剂之间的差异大。试剂的储存温度未达到说明书的要求,试剂在测试完成后未被妥善保存,未放回正确的储存温度。试剂储存条件的变化引起了试剂的变质。试剂的剩余量不足以满足样本测试的总需求。试剂瓶或试剂管道中存在气泡。试剂间的交叉污染问题。未进行试剂空白测试。

▣ 校准品因素

校准品过期、复溶不完全、储存不当等会影响测试结果。与校准品相关的失控常见原因涵盖多个方面:校准品未充分混匀,校准品已超出其有效期。校准品开瓶后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校准品因反复使用而受到污染。校准品复溶过程未遵循说明书指导。校准品复溶不完全,影响其性能。校准品复溶后未及时使用,例如某些校准品如CO2具有时效性。校准品在复溶后经历反复冻融,导致质量下降。校准品与试剂不配套,影响测试结果。校准品放置位置错误,导致测试结果偏差。在校准品更换批号后,未重新设定校准值,影响准确性。校准品的标示值与实际不符,例如标示浓度与实际浓度存在差异。校准品的储存温度未达到说明书要求,导致其变质。校准品因储存温度变化而变质,例如冰箱反复开关门或自动化霜等影响温度稳定。某些项目未按照要求进行避光保存,例如胆红素等对光线敏感的校准品。

▣ 操作方法(SOP)

SOP不明确或错误可能导致操作不一致,引发失控。与操作方法(SOP)相关的失控常见原因包括:SOP未明确规定操作细节,如仪器维护保养的周期、校准的时限等。SOP记录内容出现错误,与仪器、试剂、校准品或质控品的说明书不相符。尽管SOP中描述了相关操作内容,但缺乏具体性,无法确保操作的一致性,例如质控品的混匀过程中未规定具体的混匀时间或次数。

▣ 环境因素

实验室温湿度不达标、用水质量不佳、电压波动等都可能干扰实验。与环境因素相关的失控常见原因包括:实验室温度未达到规定标准,实验室湿度超出适宜范围。实验室用水质量不佳,取水容器、加样滴管或加样枪头不洁净。实验室电压波动不稳定。不同实验室间仪器相互干扰。实验室空气洁净度未达到要求,实验室操作台面污染,导致交叉污染。实验室受阳光直射,导致仪器性能异常。实验室封闭性不足,如风的影响导致洁净度下降。

▣ 质控品因素

质控品过期、储存温度不满足要求、未完全溶解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与质控品相关的失控常见原因包括:质控品批号已超过有效期,质控品开瓶时间超出说明书规定的开瓶有效期。质控品在复溶后,每次取用后未及时返回规定的储存条件。质控品的储存温度未达到说明书的要求,因质控品储存温度的变化导致其变质,例如冰箱频繁开关或自动化霜。某些项目未按照要求进行避光保存,如胆红素。质控品未完全溶解。复溶后的质控品未及时使用,或反复冻融使用。质控品的稳定性不佳。质控品瓶间的差异大。

总结:以上是对检测系统中可能导致失控问题的全面解析。只要我们拥有清晰的思路,并且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详细记录,如试剂和校准品的更换记录、温湿度记录等,我们便能迅速找到问题的根源,有效控制实验室的质量,确保实验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举报/反馈

相关知识

器械减肥临床试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免税?
临床兽医学3D实验室 畜牧兽医虚拟系统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真实性与合规性要点解读
郭健教授:临床实验室检测系统同质化是检验结果互认的质量保证
江苏省卫生健康云临床检验平台上线!全省临床检验结果将逐步实现线上共享互认
临床试验中病史?临床试验病史记录包括?
广东省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检查主要流程
临床试验和临床验证区别
DRG/DIP2.0时代下医保版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临床试验PK:如何评估新疗法的真实效果?

网址: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失控因素全面解析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