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筑牢AI处方乱象治理的法治防线

筑牢AI处方乱象治理的法治防线

(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张才华   上海某连锁药店借助互联网医院AI生成电子处方,自行编造、伪造记录和票据,4天内生成350张伪造的人血清白蛋白处方,这一案例撕开了互联网医疗监管的漏洞。   在利益驱动下,本应辅助诊疗的AI,沦为违法售药的工具。患者勾选症状即可获取处方,药师审核形同虚设,“先药后方”“代客问诊”等操作屡见不鲜。这种“秒开处方”的黑色产业链,既违反《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禁止AI自动生成处方的规定,更将公众用药安全置于险境。   当算法脱离法治轨道,医疗本质异化为利润变现的生意,如何用法治利剑斩断这条失控的“处方流水线”,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算法滥用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本应恪守“辅助不替代”原则,现实中却出现严重异化。2025年初,湖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明确禁止AI生成处方。但在全国范围内,部分机构为追求效率,将AI包装成“智能医生”,直接根据患者输入的症状生成处方。这种技术越界不仅违反《处方管理办法》中处方须由执业医师开具的规定,更暴露出AI在个体化诊疗中依赖的历史数据存在区域局限的缺陷,使得其无法像医生那样捕捉患者细微的体征变化,进而导致误诊风险极高。   监管真空加剧了乱象蔓延。现行法律规定“谁开处方谁负责”,但AI作为工具无法独立担责,极有可能引发生产商、使用方、平台方相互推诿。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互联网医院与药店通过“影子链接”私域交易,处方流转信息无法追溯,监管部门取证困难,使得违法成本极低,形成“违规—罚款—再违规”的恶性循环。   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营利模式进一步引致异化。部分平台将医生收入与处方量挂钩,诱导过度诊疗;药店通过“AI处方+药品配送”闭环,将处方药销售包装成“便捷服务”,甚至衍生出“处方审核费”“电子签名费”等隐性收费。

共生逻辑

  AI处方乱象的滋生,源于一条横跨技术研发、诊疗服务、药品销售的利益链条,各环节通过规则规避实现监管套利,形成畸形共生关系。   技术供给端的“定制化违规”是链条的起点。部分AI厂商为抢占市场,开发可绕过监管的算法模型,设置“敏感词过滤”功能,当患者输入“过敏”“肝肾功能异常”等关键词时,系统自动生成“无禁忌”的虚假诊断。这种“技术黑箱”为下游违规提供了工具支撑,而厂商则以“技术中立”为由逃避责任,形成“研发—销售—获益”的利益闭环。   诊疗服务端的“合规性伪装”是链条的核心。根据《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但部分医院为赚取“处方流转费”,对合作药店的AI处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机构通过“代客问诊”造假,客服人员冒充医生与患者对话,再将记录导入AI生成处方,用“人机配合”规避“医师亲自诊疗”的法律要求。   药品销售端的“流程性造假”完成链条闭环。药店为突破处方药销售限制,将AI处方作为“合规凭证”,实则简化审核流程,执业药师仅核对电子签名,不核实患者真实病情,对重复购药、超量购药等异常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主动指导患者修改用药信息以通过系统校验。人血清白蛋白等管制药品通过这种方式流入美容机构、养生会所;精神类处方药经社交平台转售给青少年,形成“处方造假—违规售药—黑市流通”的完整链条。   这条利益链的运作逻辑,本质上是对医疗监管规则的系统性规避,技术端提供“违规工具”,服务端提供“合规外衣”,销售端完成“利益变现”,而监管的条块分割、信息壁垒则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

法治破题

  破解AI处方乱象,维护药品管理秩序,需以法治思维重构监管逻辑,从责任明晰、技术赋能、刑事惩戒三个维度织密防护网。   强化药店主体责任,筑牢终端防线。药店作为处方落地的最后一环,首先应建立“双审核+现场复核”机制。执业药师不仅应在线审核电子处方,还应对患者进行视频问诊,确认用药指征。其次应引入“异常处方熔断机制”,对短期内重复购药、超量购药等行为自动冻结交易,触发监管预警。同时,将药店纳入医保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者实施跨区域联合惩戒,直至吊销医保定点资质。   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处方全流程溯源。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为处方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将处方开具、审核、配送等环节上链,医生资质、患者病情、药品流向等信息实时可查,监管部门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抓取异常数据。湖南试点的医保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已证明其效能,所有处方经省级平台流转,实现“来源可溯、过程可查、责任可追”,从技术层面破解“处方造假”难题。   激活刑事规制,震慑源头违法。对AI厂商的“技术作恶”行为,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明知算法被用于生成虚假处方仍提供技术支持,且与药店按处方量分成的,可视情节严重程度,考虑以非法经营罪论处。对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擅自销售医疗AI产品的,以非法经营罪或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追责。通过刑事合规倒逼行业自律,让技术研发回归辅助诊疗的本质。   AI处方乱象的本质,是技术创新与监管滞后的碰撞。当算法能在10秒内生成处方,法治必须以同样的速度回应治理需求。从明确AI诊疗边界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到区块链溯源的技术赋能,再到刑事规制的底线震慑,这些举措勾勒出“技术+法律”双轮驱动的治理路径。   未来,还须进一步完善立法,明确AI辅助诊疗的法律定位,细化“人机协同”的操作规范。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打破医疗机构与监管部门的信息壁垒。唯有让算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互联网医疗才能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数字良医”,而非威胁生命的“失控代码”。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卫生健康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知识

央视曝光健康证办理乱象,动码印章AI智能牢筑证件安全防线
惠州博罗:“整治+防控”破解环境“老大难” 筑牢健康防线
我市将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工作 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不问症“秒开”处方?处方药线上销售乱象调查
两会“生态观”|强化生态环保 筑牢医废处置安全防线
筑牢健康防线 共迎平安春意
聚焦心理健康 牢筑健康防线 迪瑞医疗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培训活动
54分钟内速发证件?健康证办理乱象得治
人民网评: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筑牢安全防线 爱聊APP提供绿色健康的社交平台

网址: 筑牢AI处方乱象治理的法治防线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