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吸油的五个食材,茄子只排第四!你可能每天在吃,怪不得瘦不下来

最吸油的五个食材,茄子只排第四!你可能每天在吃,怪不得瘦不下来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论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在中餐的烹饪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高温油脂的烹饪,能够缩短食物加工的时间,保持食物的色泽,还能使食物的口味层次更加丰富。除了日常的煎炒,油炸食品更是外脆里酥,香气浓郁,深受不少人的青睐。

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对于曾经的中国人来说,油脂是极其珍贵的。


食用油中含有身体所必须的热量和脂肪,是人们每日必吃的食物,如果没有油,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以及必须脂肪酸的缺乏,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然而,现如今,最为普遍的问题不是油脂的缺乏,而是油脂摄入过多。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给出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的数据,每人每日建议摄入的油的量为25~30g,相当于四五个矿泉水瓶盖这么多。

而长期摄入过多的油,也会给身体埋下不少健康隐患。


这几种超吸油的食物要警惕

1、炒鸡蛋

鸡蛋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在鸡蛋所有的吃法当中,蒸煮鸡蛋是营养保留最全的,而炒鸡蛋则不仅营养价值降低,还非常吸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到了鸡蛋的吸油率高达43%。

在打鸡蛋的过程中,搅打产生了很多气泡,而且入锅后与油的接触面积也大,使得油脂更容易进入鸡蛋中。

2、叶菜

叶菜不是像茄子一样,将油脂吸收到其内部,但由于叶菜,尤其是其叶片部分的结构,使得油脂能够很好的附着在其表面。

所以,日常炒菜一定要记得少放油,或者选择白灼的方式,否则这些菜叶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做有多少油吸多少油。

3、淀粉类食物

这类蔬菜的淀粉含量是普通蔬菜的近五倍甚至更多。如土豆淀粉含量最高可达25%以上,红薯淀粉含量是20%~28%,山药淀粉含量最多达45.7%。这些蔬菜的热量并不低,若是用清水煮或蒸着吃,可以代替部分米、面等精制主食,对减肥是有帮助的。

如果炒着吃,不难发现这类食物很容易粘锅,有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添加很多油来避免此现象,这样也很容易成为高脂食物了。

4、茄子

茄子本身很松软,含的水分又多,在炒制的过程中,水分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快速蒸发,就会进入大量的油脂。

所以减肥人士尽量避开茄子,若你是茄子爱好者,可以选择清蒸的方式,相对好一点。

5、干锅菜

干锅包菜、干锅花菜也是川菜的一种,味道麻辣鲜香,而它的大部分食材都需要过油。更不健康的是,干锅菜往往是把熟了的食材泡在半锅油里,用酒精灯在下面持续加热,最后大量油脂会被菜吸收。相比火锅,干锅的含油量其实可能更多。

这是因为干锅菜中的食材,大多需要经过过油工序,这样一来菜品的含油量就大幅提升。而且吃的过程中,一般是需要持续加热的,这就导致油脂持续地被菜吸收,相当于吃一口菜就是吃了一口油啊!


掌握小技巧,做出健康家常菜

1、先焯水再烹饪,降低吸油率

对于比较吸油的蔬菜,可以将它们先焯水再烹饪,原本的孔隙被水分填满,就没那么吸油了。

2、使用不粘锅

常用的圆底锅,加油很容易过量,可以换成不粘锅,减少用油量。


3、凉拌菜最后放油

凉拌菜最后放香油或橄榄油,马上食用。这样油的香气有效散发出来,而食物还没来得及完全吸收油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油脂摄入。另外,凉拌菜不要加沙拉酱、蛋黄酱等高油脂的调味料。

4、巧用天然香辛料

加入姜、葱、醋、果皮、花椒、八角等天然材料调味,以减少用盐,还可以用醋或柠檬汁,强化盐的咸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知识

最吸油的5个食材,茄子只排第4!你可能每天在吃,怪不得瘦不下来
最吸油的3种食物,茄子只能排最后,第一名竟是它!难怪你瘦不下来
最吸油的5个食材,茄子只排第4!催生三高和肥胖,有人还管不住嘴天天吃…
这5种吸油食物,茄子只排第四,少吃身体更健康
生吃茄子不吸油反致中毒
茄子吸油=吃油?养生版肉末茄子教你‘控油术’,好吃不胖!
这些“吸油炸弹”,你可能每天都在吃
公认最“吸油”的4种食材,茄子意外垫底,最后一种你天天吃
做茄子别总油炸,3种吃法,只用炒菜的油量,不油不腻,特别下饭
这4种素菜是“吸油大户”,比肥肉还肥!难怪瘦不下来

网址: 最吸油的五个食材,茄子只排第四!你可能每天在吃,怪不得瘦不下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0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