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时憧憬的医师梦,到如今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的身份,杨亚坤的从医之路,藏着太多关于热爱、挑战与坚守的故事。
一脚踏入医学门,全凭“综合实力”与初心
“初中时,医师和老师就被我写进了未来理想职业清单。”杨亚坤笑称,高中时大家都以为他会报考政法类大学——毕竟他是政治、历史课代表,中招考试历史满分,政治、地理、生物也很擅长。
转折出现在高考。当年河南省“语数外+大综合”的考试模式,让他这类“副科均衡”的学生占了优势。填报志愿时,他一手拿着中南大学的医学志愿,另一手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志愿。“现在看,无论学医还是学法,都是苦中作乐的职业。”他半开玩笑地说,“毕竟‘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最终,命运让他选择了医学。回望来路,他庆幸自己的选择:“做了自己最想干的事情,关键时期的选择,都能随心抉择。”
从“死记硬背”到“逻辑开窍”,大学是场逆袭
进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杨亚坤经历了一场“开窍”式的成长。“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靠记忆力好,数理化逻辑比不上同学。”他坦言,刚入大学时学习吃力,但大学阶段脑子突然变得“更符合逻辑”,学习效率飙升。
从大一时的吃力,到大五毕业时成绩持续上升——要知道,“大学时期大多同学都玩的更多,成绩曲线是下降状态的。”这份逆袭,他归功于湘雅扎实的医学教育。“湘雅‘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校训,‘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校风,一直指引着我。”
神经外科:选择了,就别怕“苦”
“学医、搞临床,去大内或大外,是医学生的‘通病’,觉得干得过瘾。”杨亚坤坦言,当年考研时,他心仪的两个方向——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外科,都是出了名的“难”。
最终,命运和机遇让他走进了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是外科皇冠上的明珠,神经系统解剖复杂而功能重要,疾病谱广,并发症多。”他解释道,“不仅手术难度超高,还要紧跟神经科学发展,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在他看来,神经肿瘤领域的前辈已将手术技术发展到极致,但“单靠手术远远不够”。“还要懂综合治疗,传统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杨亚坤坚信一点——合格的医生,怎能不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好奇?怎能不想搞清机制?
在这种好奇心以及责任心的驱使下,他在神经医学领域孜孜以求,从不懈怠,只为让自己更加完善,只为能在解决病人病痛的时候,能有更多的办法。
一天24小时,被手术和患者填满
杨亚坤的一天,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的一天,忙碌而平凡,那满满的日程表,他年复一年地执行了十余年,已经成为了他的肌肉记忆。
手术日清晨6点起床,6点40分到医院,7点20分前看完自己主管的患者;
7点30分到手术室核对患者,8点前交待出院事宜、与同组医生沟通手术方案;
8点后开始手术,顺利的话13-14点结束,否则15-16点才能吃午饭;
手术结束后,收新患者、处理术后患者、与次日手术患者谈话;
连台手术是常态,22:30前结束算顺利,周一到周三过了零点到家是常事。
“高强度工作是常态,但看到患者康复,一切都值。”他轻描淡写地带过这份辛苦。
但也正是这份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让他收获了病人们的认可,也让他无悔于自己的人生选择。
患者故事:既是伤疤,也是前行的动力
提到印象深刻的病例,杨亚坤沉默了片刻,说起了高中同学的故事——那位曾和他一起爬起来在操场看星星的挚友,在他读博时被确诊为三级脑胶质瘤。
“他身体还好的时候,笑着告诉我,病友圈里有人过世后,剩余的化疗药会低价流转,他自己去病人家里取药。”
“他定期复查、病情稳定时,哭着说‘要是肿瘤复发了,手术找你做’,我笑他傻叉。”
后来,他们在手术室兑现了约定。如今,那位同学走了,他复刻的一套病历放在杨亚坤的书房,时时警醒着他,鼓励着他,让他在从医路上,坚持前行。
杨亚坤说:“我穷尽一生都想治好和同学一样的患者,所以,我如何敢不努力?如何能对患者不心软?如何敢懈怠?”
正是抱着这份心情,让杨亚坤在面对患者时,总是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医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千方百计地让患者获益。
随着无数的患者在他的精心治疗下获得的健康,给他送来锦旗,他终于能对故去的同学说一声——“你看,我始终在努力。”
两位导师:引路者与翅膀
在职业路上,杨亚坤幸运地遇到了两位好导师。
三博脑科医院的闫长祥教授,“待人随和、谦虚,对神经肿瘤专业要求极高”。是闫教授把他领进神经肿瘤领域,在他困惑时给予直接有效的指导。“老师对患者的关爱,哪怕是小事也做完做好,还能从中引申出行医方法和沟通技巧。”
北京协和医院的王任直教授,则“真的把学生带在身边”,门诊、手术都带着,连实验总结会也从不缺席。“他说临床和科研不是对立的,‘难道系统管理患者后没有疑问?没有经验总结?不想跟同道分享?’”这些话,让杨亚坤至今受益。
坚守与平衡:低头的麦子最成熟
从医多年,杨亚坤最大的感受是“临床医生不容易”。“在持续高强度工作和复杂医疗环境下,坚守初心越来越难。”他坦言自己有过迷茫,甚至想退缩,但“坚持下来,会变得更加从容”。
他笑称自己走了另一个“极端”——“只愿意低头干事情,总觉得自己沉淀不够。”就像成熟的麦子,懂得低下头。
工作之外,杨亚坤靠阅读缓解压力,尤其喜欢历史。“以史为鉴,明得失,回头再看自己的琐碎,就微不足道了。”而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能全身心投入热爱的事业。
未来:期待更多治疗方案,做合格的医生
“我的规划很简单,做一个合格的神经外科大夫。”杨亚坤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出现,让医生有更多方法解决患者所求。”
采访结束时,他反复强调:“不要过度拔高,我再平凡不过。有太多优秀的同事更值得宣传。”这份谦逊,恰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低头做事,慢慢成长,遇见最好的自己。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
相关知识
第十四届三博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大脑GPS系统——神经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
脊髓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三博脑科神经外科专家参编的“肺癌脑转移诊疗指南2025”正式发布
【中国大医生】全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杨辉 教授
神经震荡调节:脑科学疗愈在焦虑与抑郁治疗中的突破
技术能力成脑科医疗机构试金石 三博脑科加快全国范围布局
神经外科
三博脑科赵新岗:以脊髓为尺,丈量生命的厚度
神经元保护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1.pptx
网址: 三博脑科杨亚坤:在神经外科的冰与火中,做低头成熟的麦子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1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