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三博脑科赵新岗:以脊髓为尺,丈量生命的厚度

三博脑科赵新岗:以脊髓为尺,丈量生命的厚度

每一节脊椎,都是生命的支柱,每一根神经,都是命运的导线。在无影灯下,他们触碰的不仅是骨骼与神经的精密‘地图’,更是患者重新挺直脊梁的希望。他们就是一群在刀尖上华丽起舞的神经外科医生。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疾病诊疗中心的赵新岗副主任医师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他用努力与汗水,苦练医技,他用淳朴医心,真诚对待病人。17年来,他从一个农村少年,成长为了一名脊髓脊柱科的青年骨干医生。未来,他仍将以手术刀作笔,仁心为墨,在方寸椎管间书写下生命的故事。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副主任医师赵新岗

初心:从医,就是我要走的路

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忙碌着的赵新岗医生身上总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他在回忆起选择从医的原点时,声音沉稳而具有穿透力量,似乎能够穿透二十余年的时间之壁,回到那两件让他坚定了从医之心的事情上。

赵新岗出生于农村,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的学生,一开始,他并没有从医的梦想,毕竟身边的亲戚朋友并没有做医生的,但在他初中时,他的父亲因走路不稳而住进了当地医院,最终因胸椎管疾病在局麻下接受了手术。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医院只做过两例类似手术,他的父亲则是第三例,简陋的手术条件,不够成熟的医疗技术,让他的父亲在手术后并没有获得健康,依旧承受着疾病的折磨。

这使得还是初中生的赵新岗立下了想要从医的梦想,他想用自己的力量,来治愈像父亲这样的病人,所以他想成为一名骨科医生的梦想就肇始于此。赵新岗说:“看着父亲术后依然蹒跚的背影,我第一次意识到,医学的温度或许藏在每一个精准的操作里。只有高超的手术技巧,才能给病人带去真正的健康。”

而真正让赵新岗从医这颗种子破土的,是母亲那次惊心动魄的青霉素过敏抢救。母亲在家输液时,突然青霉素过敏,口吐白沫,命悬一线。赵新岗为了救母亲,在大雪夜,连鞋都没有穿,就赤脚跑去找医生。正是他的这份孝心与速度,才将母亲从死神手里抢救了回来。

看着母亲转危为安时,赵新岗再一次坚定了要当一个一生的梦想,他说:“当我看到母亲转危为安时,我突然明白,这就是我要走的路。”

这份初心,让他在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医生。尽管阴差阳错从骨科转向了神经外科,但父亲的病痛始终是他心中的指南针,始终锚定在脊髓脊柱领域——这个神经外科与骨科交织的 “生命禁区”。

淬炼:在刀尖上跳舞,于困境中成长

2008 年,师从范涛教授硕士研究生的赵新岗踏入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迎接他的是从零开始的挑战。彼时,脊髓脊柱专业在国内尚属新兴领域,范涛教授带着3 名研究生白手起家,师兄李鑫以及同学董涛,在范教授不在病房的时候,“病房的病人全交给我们管,虽然可以随时请示上级医师,但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现在还记得。”赵新岗笑着说,语气里却藏着当年的紧张。

最让他煎熬的是值夜班时候遇到突发情况,年轻的他常常要独立负责整个病区的病人,他生怕出现什么紧急情况,没有什么临床经验,经常半夜电话请示范涛老师,老师的每一个指示,都能让他安心,并且临床经验不断丰富,处理病人越来越得心应手。

赵新岗医生在手术

在这样的压力和动力下,赵新岗逐步成长起来。同时,他也一路见证了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疾病诊疗中心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心自 2008年创建,至今已经走过了 17年,这个由范涛教授领衔的团队,以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脊柱内固定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微创脊柱手术技术相结合理念,全方位开展各种脊髓脊柱外科手术 8000余台。在脊髓脊柱治疗领域,范涛教授带领我们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为我国的脊髓脊柱外科进一步发展和走进国际前列,继续共同努力。

这17年来,赵新岗也一路成长,从对椎管肿瘤的懵懂,到熟练运用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从战战兢兢缝合硬脊膜,到能独立完成脊柱内固定手术,他用17年时间,把自己锻造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被多家医院婉拒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病灶位于颈髓腹侧,如同埋在脊髓里的“地雷”,由于病变部位高,手术风险大,患者辗转多家知名医院就诊,均告知等肢体功能下降再考虑手术。来到三博脑科医院看过范涛教授门诊后,经过我们详细且耐心的告知手术风险,家属最终同意在我科进行手术。在范涛教授带领下,团队耗时8 小时完成显微手术,当看到患者术后逐渐恢复的握力,赵新岗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引导患者做出正确的选择,医生真的能改变命运的轨迹。”

坚守:在琐碎中见真章,于平凡中显担当

每天 7:40 准时出现在病房,是赵新岗雷打不动的习惯。“早查房时看一眼患者,哪怕不说话,心里也踏实。” 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如同 “椎管里的绣花针”——既要精准切除肿瘤,又要保护比发丝还细的神经纤维。除此之外,对患者更要有一份仁心和耐心,要时常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说他以前还会和病人急,现在对病人,他能从病人的角度思考,并帮他们解决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范涛教授的教诲,也是他的行医准则。每当制定治疗方案,他都告诫我们:“如果躺在手术台上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会怎么选,你就怎么做”。这份共情,让我们虽然手握冰冷的手术刀,但始终坚守和保有温热的医者仁心。

医患之间的温暖,是他坚守的另一份动力。曾有对夫妻相继在他手中接受颈椎病手术,出院时家属塞来的 5000元红包,让他既感动又惶恐。“那不是钱,是沉甸甸的信任。” 他学着范涛教授的做法,坚持将红包转为住院费,收到的锦旗至今挂在办公室角落。

传承:以灯塔为引,照亮后来者的路

在赵新岗眼中,范涛教授是“行走的教科书”,他不会长篇大论地教育你,而是会用日常的一言一行影响你感染你。

记得十多年前的一次手术,在一个重要的手术时,一时没有跟上操作,范涛教授就问他:“昨晚是不是没有看书复习?”

在范涛教授的言传身教下,赵新岗养成了深耕文献的习惯,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看待每一台手术。如今,他接过带教的接力棒,对年轻医生反复强调:“解剖学是外科医生的‘地图’,每一根神经的走形都要烂熟于心。”

对于未来,他有两个朴素的愿望:一是自己继续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脊髓脊柱科医生,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二是希望有更多的 “能啃硬骨头”的青年医生加入到脊髓脊柱神经外科来,这样就能将脊髓脊柱微创技术下沉到基层,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精准治疗。

在椎管的褶皱里,看见生命的重量

当医生以后,赵新岗对职业的认知早已超越了“高大上”的想象。“曾经以为穿上白大褂就是英雄,后来发现,英雄还要学会处理医患之间的纠纷,要在凌晨三点的病房与疲惫抗争,要在科研与临床的夹缝中寻找平衡。”虽然科研没有跟上脚步,但他始终也在努力,争取有所建树。

赵新岗医生参加北京神经外科脊髓脊柱沙龙

赵新岗的白大褂口袋里始终有一个叩诊锤和一支瞳孔笔,这两个“老伙计”陪伴了他 17年,这是他刚进入三博脑科医院时,石祥恩教授要求的。每一个医生都要养成随时为病人看病的习惯,这份嘱托,他默默坚持了 17 年。

一路走来,他见证过太多生死边缘的挣扎,也触摸过无数重获新生的喜悦。在脊髓脊柱这片“神经的边疆”,他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诠释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医者,从来不是站在云端的神,而是俯下身来,用双手托住生命重量的人。

相关知识

脊髓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唤醒沉睡:脊髓电刺激术成就生命奇迹
“AI闭环植入式脊髓电刺激器研发”项目启动!为神经痛治疗带来新希望
一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护理
专访三博脑科医院关宇光:卒中后偏瘫的脊髓电刺激治疗已积累较丰富经验 如何选择电极型号/植入位置/调控参数等
脊髓电刺激疗法,为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带来曙光
视神经脊髓炎
脊柱为何是第二生命线 如何保护脊柱健康?科普来了→
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
121099脊柱侧弯测量尺/脊椎测凹卡尺/水平度测量仪

网址: 三博脑科赵新岗:以脊髓为尺,丈量生命的厚度 https://m.trfsz.com/newsview1644805.html

所属分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