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咦?好像不科学耶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咦?好像不科学耶

万万没想到,一个中年油腻男的减肥行为也能成为新闻热点,以前我总以为只有女明星或漂亮网红妹妹减肥大家才会关注。

是的,说的就是高晓松,虽然他是个才子,但同时也是一个胖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摇着

扇子摇头晃脑讲着他的脱口秀的时候,颇有一番风流书生风范。

最近他在自媒体账号上自曝“26天减重26斤”竟然成了热闻,我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新闻的反应是:咦?好像不健康耶。

请原谅我的职业病,通常我并不关注谁胖了,而只是关注:怎么胖的?胖了多少?怎么减的?

细心的网友根据他自曝瘦后的体重,进行了简单推算,认为他减前大概有88公斤。其实,我用不着,直接目测一下,他之前的体重绝对不会超过100公斤。

按照北美肥胖联合会的标准,一般每周减去自身原有体重的2%比较健康,所以,基数越大的人一开始减重越明显,但即使是100公斤的大胖子,其健康的减重速度也应该是每周2公斤,即1个月16斤左右。

另外,以目前减肥速度最快的生酮饮食为例,按照中国人普遍的体重来说,1个月可以减8~12斤左右,对应的减重前体重大概是100~150斤。

高晓松不到4周的时间减了26斤,显然已经超出了我所认为的健康减肥速度,那会怎么样呢?

是的,网友们都很聪明,过快的减肥要么带来健康风险,要么留下反弹隐患,总之不可取。从他自曝的照片远看似乎能隐约看到面部松弛的迹象,这也是减肥过快带来的后遗症之一,不然,为何他不发个近照给粉丝们呢?这样岂不是更震撼?

当然,这一切都是猜测,明叔也从另一个方面猜测一下:也许这26斤也是有可能的呢?

首先,假设以他90公斤的减重前体重计算吧,而且按照减肥速度最快的生酮饮食来推算,他4周可以减90X2%X2X4=14.4斤。

其次,以生酮饮食为例,减肥前后可能会有糖原的消耗及储存,也就是说,高晓松只计算了26天,可能他把恢复生酮饮食糖原重新储存的时间排除在外了,那么,按照他这个体型来说,有个4~5斤的糖原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说,可以算到20斤了。

还差6斤怎么办?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高晓松减重前秤量体重是在餐后,而减重后秤量则是空腹时,这一前一后又多了至少1~2斤食物的重量,如果其秤量体重是在如厕前,而减重后秤量刚好是肠道宿便排空后,那么有个3~4斤的大便重量也是极有可能的,也可能是在剧烈运动之后或桑拿出汗之后的测量,脱水几斤也是没问题的。

好了,至此,按照科学的假想和推测,高晓松还是有可能“26天减26斤”的。当然,如果用不科学的方式,辟个几天谷、断个几天食,别说26斤,46斤、66斤都可以完成。

不过,大家也看到了,为什么高晓松要用“26天减26斤”这种按常规科学明显不合理的方式来自曝呢?也许并非他不爱惜自己的健康,只是为了博取众人的眼球,因为人们都有猎奇心理,通常只在意新奇、古怪、不合常理的事情。所以,他故意用2个26来进行文字上的对比和视觉上的强调,说白了,就是炒作。相反,他如果说30天减了10斤,你看会不会有人理他。

可能最近疫情的原因,就像陈奕迅说没收入了一样,许多名人们没了演出口袋也不鼓了,而让它鼓起来的方式就是迅速恢复自己的热度和粉丝关注度,也有可能过段时间他就会曝出代言什么减肥产品或器械之类,于是,这个不合理的减肥数字和新闻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一切都只是明叔的假想,千万不要告明叔污蔑,明叔的知名度显然也达不到广泛传播的程度,但是,明叔认为这种新闻传播的后果就是:健康素养不高的粉丝们会不明就里地去挖:高晓松怎么减肥的?用的什么方法?我也要用!我也要减得和他一样快!

想减肥的人都只图“快”,这是一件很要命的事儿,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八卦、秘闻、偏方们的传播速度远比正常、健康的科普来得要快,明叔在这里这是希望:有社会责任心、公德心的明星们,在让自己爆红的同时,也减少一些不科学生活方式的传播,以免诱导粉丝效仿,伤害了粉丝的身体健康,最终也会伤害她们对你们的信任,不是吗?

不求爆红,但求一点一滴传播健康理念,真正帮到大家,我是【明叔瘦身资讯】,关注我,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收获。

#什么方法能快速减掉20斤# #健康科普排位赛# #减肥#

相关知识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咦?好像不科学耶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 高晓松怎么瘦的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 高晓松吃了什么可以减这么多?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引热议 高晓松减肥秘籍安排上了!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好“狠”一男的!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网友赞:卸下油腻,都像吴亦凡了
高晓松26天减26斤,网友惊呼像“吴亦凡”!
高晓松26天减重26通化整形医院斤
震惊!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摆脱油腻完美逆袭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晓松都成功了,你还不减肥吗?

网址: 高晓松26天减重26斤,咦?好像不科学耶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1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