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沉浸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有多久?
据《2023中国社交媒体平台指南》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7小时,平均每天接近4小时。
点赞、评论或刷条弹幕……沉浸在手机里的你还没发觉:这些软件正在偷走你的快乐。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刷手机也有最佳时长。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隐性伤害,并教你几个技巧控制刷手机。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 袁勇贵
每天刷手机不超过半小时,更快乐
近日,一项发表于《技术、思维和行为》(Technology, Mind, and Behavior)期刊的研究表明,限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能增进心理健康。
该研究由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学者团队完成,研究者将230名参与者随机分配至两种实验条件下:
第一种条件将参与者的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限制在30分钟以内另一种照常使用。结果显示,每天将手机社交时间限制在半小时内的参与者,在被限制2周后,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如焦虑、抑郁、孤独及其他消极情绪减少,而积极情绪增加。
此前,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7~11个社交属性软件的人,出现抑郁症状的概率是使用2个以下者的3.1倍。
频繁浏览社交媒体,不仅容易让人感到压力甚至精神萎靡,还会造成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沉迷社交媒体的“副作用”
一些人可能认为,只有在线聊天才算作“社交”。实际上,追热点话题、看购物直播、分享信息等都属于社交媒体的功能。
在这些平台上,人们看似在享受快乐,实际上生理、心理都被潜移默化地改造。
对颜值焦虑
过度使用手机不仅与认知能力下降、睡眠不足、社交技能降低有关,还会影响一个人对自我形象的认知。
韩国高丽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对5.3万人研究发现,长时间使用手机(每天超过5个小时)会降低形象认知,即觉得自己变丑了,还会增加不当减肥行为。
此外,长时间玩手机确实存在变丑风险,如眼睛变得黯淡无光,容易催生法令纹等。
悄悄长胖
哥伦比亚西蒙・玻利瓦尔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天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会增加久坐时间、减少运动量,肥胖风险将显著上升。
加重脱发
当肩颈出现慢性疼痛,就说明血管有一定程度压迫,血液流动也跟着受影响。
经血液输送到头部的氧气、营养也会无法顺利到达,导致头发不能健康地生长,出现枯黄、脱落等现象,熬夜玩手机则会加重脱发。
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频繁刷社交媒体,不仅会诱发不良情绪,如焦虑、压力和嫉妒,还会因浪费时间而懊悔,加重心理负担。
社交媒体替代了真实交往关系,虽然能提高沟通效率,但同时延长使用时间,助长了不必要的焦虑。
戒掉手机的几个实操技巧
人们使用社交媒体最开始的初衷,是为了认识朋友,找到归属感,或及时了解新闻热点。
然而时间久了,放下手机就容易感到空虚。以下3个时刻最该控制刷手机:
起床时
大脑还没被完全唤醒时就浏览大量信息,导致其无法有效应对,身体就需要释放更多应激激素为大脑供能,人就会产生紧张感。
建议醒来后听听轻音乐、安静享受早餐、冥想片刻,给身体一个过渡期。
吃饭时
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联合团队研究发现,边看手机边吃饭,会不知不觉增大饭量,导致肥胖。
除此之外,还会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干扰消化系统。
睡觉前
研究发现,视网膜的内生感光视神经细胞只要受到蓝光8分钟刺激,就会让身体持续兴奋超过1小时,造成生物钟混乱。
睡前玩手机容易造成失眠,继而影响次日的工作学习效率。
要想减少虚拟网络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如学几个技巧:
在每天固定的几个时间段刷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本期编辑:张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知识
“最佳睡眠时间”是几小时?每天到底几点睡比较好?看完不纠结了
28岁结婚,真的是最佳时机吗?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一篇文章看懂“卡路里”!减肥事半功倍哦!
孕妇钙片怎么选?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午睡多久,才是最佳的健康充电时间?
喝牛奶也有最佳时间?正确喝奶,看这篇就够了
好皮肤到底是如何养成的?看完这篇就懂
方便面到底泡多长时间口感才最好?不是五分钟,网友一句话扎心了
看懂这篇文章,你就是半个营养师了!
一天睡几个小时最好?不同年龄段的睡眠时间表,一看就懂
网址: 手机使用时间到底多久才是“最佳时长”?看看这篇文章就懂了!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2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