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量连续11个季度“瘦身”——信用卡存量竞争考验服务创新
近期,随着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的陆续披露,一组数据引起大家注意: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9家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6万亿元,相较于年初减少近2000亿元。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信用卡数量也已连续11个季度“瘦身”。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达7.15亿张,较一季度末减少600万张,较去年年末减少1200万张,较2022年时的最高位8.07亿张下降11.4%。
“我这两年陆陆续续把6张信用卡注销了4张,现在就留了一张日常用,还有一张当备用。”36岁的梁晶告诉记者,她销卡的原因有很多,需要交年费、忘记还款有征信风险、额度太高怕“管不住手”、权益变少后吸引力下降,以及如果真的急需用钱,还有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替代。“以前觉得刷信用卡方便,但是现在一想到出门还需要带卡,就感觉有点麻烦。”梁晶说。
曾经被视为零售金融“流量入口”的信用卡,如今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2022年,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为”,并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者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监管政策的收紧加速了信用卡行业的“瘦身”,在2年过渡期后,文件于2024年7月全面落地,成为行业转向的“发令枪”。
“移动支付普及、消费场景重构与用户习惯演进长期作用,也是导致信用卡业务缩水的重要原因。”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谁掌握了高频支付入口,谁就具备了延伸信贷、理财等金融增值服务的先发优势。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平台,正是依托强大的支付生态,逐步嵌入花呗、微粒贷等信用产品,实现了“支付+金融”的有效闭环,这验证了以支付为基础、逐步叠加金融服务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行业主流路径。
从金融生态演进的视角来看,无论是传统信用卡,还是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其本质都是基于信用的消费信贷服务工具。在合规前提下,二者的核心差异并不在于金融逻辑本身,而在于服务入口、用户体验与场景嵌入的深度。互联网信用产品之所以能够快速获取海量用户,关键在于其与移动支付流程实现了无缝融合,实现了即用即贷的体验,将借贷行为隐于支付动作中,极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和决策成本。
“对于小额高频的支付需求,互联网金融产品已经够用了。”22岁的李博文告诉记者,对比之下,信用卡的账单日、还款日、最低还款、循环利息、年费政策就像一套需要背诵的使用说明,感觉有点麻烦。李博文的感受并非个例,近两年,“信用卡正在被年轻人抛弃”之类的话题多次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认为,短期看,年轻人对信用卡使用率下降会导致银行零售业务收入下滑、资产质量承压;长期看,则会倒逼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调整零售业务布局。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看来,信用卡在年轻客群中的吸引力下降明显,这一转变促使银行业从过去追求发卡量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客户价值挖掘的精细化运营阶段。与此同时,相较于使用信用卡,年轻人如今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进行资金周转,这种趋势反映了数字金融消费习惯的深刻变迁。
尽管信用卡业务近几年呈现整体收缩态势,但其在服务居民多元化金融需求方面的作用依然重要,尤其是在当前“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背景下,信用卡仍被寄予厚望。吴丹认为,银行需要重新审视传统信用卡业务的定位,更加关注存量客户的活跃度与忠诚度,而非单纯追求用户规模扩张。同时,也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探索更加贴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金融服务模式,从产品设计到服务体验全面升级,以应对新一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银行需推出面向年轻客群的定制化产品并优化服务,监管层也应规范市场并鼓励创新,以推动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刘春生认为,信用卡要吸引和留住用户,需打造特色权益、创新营销并优化体验。未来发展可向高端化差异化迈进,加强与金融科技融合,提升安全性与服务个性化,同时拓展海外市场,以更好适配提振消费需求与用户多样化需求。王蓬博认为,展望未来,信用卡不应仅是支付工具,更应成为集信用管理、财务规划、消费权益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载体。(勾明扬)
相关知识
信用卡“瘦身潮”:分中心关闭、 APP下架,存量竞争时代来临
数字健康创新与市场竞争
2025年必选:移动19元无限流量卡体验与市场竞争力分析
京东二季度收入增22%,CEO许冉:外卖过度竞争不可持续
亿邦动力董事长郑敏:要用新竞争力在存量市场成为增量品牌
信用卡优化服务促消费
华为运动健康全栈升级战略,持续构建软件、硬件、数字服务竞争力
高考信息服务带来上亿AI搜索使用量 夸克登上AI应用榜榜首
稳定运营保障体系 碧生源全方位保障业务连续性与服务质量
2024双11购物节:创新玩法与生态化竞争的全新趋势
网址: 数量连续11个季度“瘦身”——信用卡存量竞争考验服务创新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2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