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 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报告正式亮相,剖析出过去多年间空气质量变迁背后蕴含的健康意义,尤其是聚焦生命早期暴露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自 2013 年,我国积极推进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 2012)的出台,首次将细颗粒物(PM2.5)纳入标准,成为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关键里程碑。“大气十条” 和 “蓝天保卫战” 等行动计划的实施,在大幅提升空气质量方面成效斐然,带来了显著的健康收益。
数据显示,2013 - 2025年期间,PM2.5 暴露浓度从 63μg/m³ 降至 30μg/m³,人群预期寿命损失减少 0.6 年,暴露在 PM2.5 浓度超标地区的人口占比从 84% 下降到 42%,这意味着超半数人口呼吸到了达标的空气,健康改善幅度超越暴露改善幅度,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儿童作为受空气污染影响的脆弱人群,其在胎儿发育和婴幼儿时期,肺部、器官和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相对较弱,且呼吸频率更快,活动范围更贴近地面污染物浓度较高区域,因此更容易吸入更多有害污染物,PM2.5 暴露导致的婴儿死亡风险高于成人。值得欣慰的是,2013 - 2023 年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成果显著,极大改善了孕妇和儿童等易感人群健康。如妊娠期缩短从 1.1 天降至 0.7 天,出生体重下降从 62 克减至 33 克,低出生体重儿数从 21000 人降至 17000 人,五岁以下儿童因下呼吸道感染导致的死亡从 34000 人锐减至 600 人,婴儿相关疾病负担减少 83%,成人减少 33%,妇幼健康改善主要集中在东部大气防治重点控制区。
从地域经济差异维度审视,空气污染给成人健康带来的致命威胁,起初多集中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好在随着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稳步推进,这一失衡局面逐渐缓和;然而,对于婴儿群体,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却呈现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聚集的态势,且这种不均衡还在持续扩大。
基于这份详实的研究成果,大气污染治理之路仍漫漫修远。一方面,精准施策、深度治理的步伐绝不能停歇,既要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紧盯不放,又要严防非重点区域污染 “死灰复燃”,西部内陆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的难题亟待攻克。另一方面,在新一轮行动计划中,要把目光锁定脆弱群体,尤其是儿童。建立婴幼儿早期健康干预机制,给儿童聚集场所的空气质量加上“安全锁”,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为孩子的成长筑牢健康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知识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 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收益评估:更有效、更公平的污染防治之路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
中科院院士朱彤:空气质量改善带来可观的健康收益
北大环境健康研究团队: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带来可观的健康收益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康效益评估
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研究团队:我国清洁空气行动带来积极健康影响——中国环境网
报告呼吁:关注易感人群的健康保护,高效而普惠地推进清洁空气行动
报告呼吁关注易感人群健康,高效而普惠地推进清洁空气行动
网址: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 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https://m.trfsz.com/newsview182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