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脑梗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大家对于脑梗病发后的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关注,但是,康复治疗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一旦走错路,不仅不能达到帮助患者加快康复进程的效果,反而还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那么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日常生活中,大家对于脑梗后的康复治疗,都存在哪些误区。
康复治疗是“锻炼”?
有很多朋友经常简单地认为康复治疗不过就是加强锻炼而已,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康复治疗阶段最大的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恢复到最佳的状态,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脑梗塞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把其等同于“锻炼”。殊不知,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康复治疗越“使劲”越好?
很多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总以为越使劲越好,结果出现很多的错误姿势,其实并不是越使劲越好,每个动作都需要用恰当的力量来控制,掌握要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临床工作中,当脑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虽然要求患者对偏瘫肢体加强功能训练,至于如何加强功能训练,才有利于偏瘫肢体功能的康复,有相当一部分往往错误地认为,运动锻炼越用劲效果越好,于是就不断加强偏瘫肢体肌肉的收缩力度进行有力的屈肌动作,结果强化了上肢的屈肌运动,但抑制了伸肌运动,使偏瘫侧上肢常呈现“挎篮”屈曲痉挛状态。就偏瘫手指功能训练而言,患者一般认为,瘫痪的手指无力,所以训练中越用力越好,于是就用强力进行屈曲训练。一般认为,手指的合拢、握拳,属于原始脊髓水平运动范围,是上肢屈曲共同运动模式的一部分,握力训练可使屈肌肌力增加,抑制了伸肌肌力,结果使对手指来说最为重要的,单个独立运动能力延缓实现,甚至难以实现。同样,偏瘫下肢如果只进行伸腿、走路练习,只是一味的进行伸肌运动,而屈肌运动被抑制,产生下肢弯曲困难的偏瘫“划圈”步态。
打针吃药就能治好脑梗后遗症?
生病了就打针吃药,这是我们老百姓的普遍想法。如果在6小时以内行溶栓治疗,一些药物可起到稳定病情的作用。但脑梗超过6小时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尚无任何药物能够挽救这一现象,打针吃药也无济于事。
下地走路早,恢复快?
“一手六,一手七,左脚划圈右脚踢”这是人们用来形容脑梗患者的偏瘫步态。如果不经过正规的训练,就急于开始步行练习,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当训练加重了负责下肢各关节伸展的肌肉痉挛,使得关节屈曲动作很难完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