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1]中指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2021年正式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2]中提出,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积极促进培育户外运动、智能健身等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互联网+体育”的时代背景下,运动健身APP的出现为大众带来了运动健身生活方式的深度变革与品质提升,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健身锻炼选择和模式,引领了全民健身发展的新趋势[3]。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最佳健康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人群特征[4]。研究表明,手机APP健康教育和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健康生活方式协同干预效果较好[5-6],且运动锻炼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8]。本研究通过开展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情况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查,进一步探讨移动健身APP使用频次、推荐意愿、使用满意度等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推进全民科学健身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8—10月,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山东省济南市、潍坊市选取3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2所,按照学科范围不同选取综合类1所,医学类1所;高职院校1所),在每所高校中以年级分层,每个年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3个班级,共抽取15个班级,抽到的班级学生全部纳入线上调查。共620名学生填写问卷,排除问卷基本信息填写不全或题目作答不完整者,回收有效问卷591份,有效率为95.32%。其中医学生332名,非医学生259名;大一学生277名,大二89名,大三68名,大四91名,大五及以上66名。年龄19~22岁。本研究获得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号:2024YX-007),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访谈提纲,按信息饱和原则进行深度访谈,明确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在参考关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成熟量表的基础上[9],自行设计“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情况及健康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移动健身APP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
1.2.1 一般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居住地、年级、专业、月生活费、家庭年均医疗费用等。
1.2.2 移动健身APP行为共13个条目,包含移动健身APP主动下载行为、是否使用、使用频率、下载渠道、是否向好友推荐、对APP的总体评价、最近6个月是否一直在使用移动健身APP等内容。该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83,信度良好。
1.2.3 健康生活方式共25个条目,包含运动锻炼、饮食营养、健康危害、健康责任、健康状况和生命欣赏6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1~5分),健康生活方式总均分=各维度得分之和÷6,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生活方式更优。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1,表明信度较好。
1.3 质量控制调查前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进行预调查,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保证问卷质量。对正式调查完毕的问卷,通过问卷系统后台及时核查问卷填写情况及其逻辑性,去除填写不完整、漏填、乱填等问卷,确保问卷的完整有效性。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评估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在不同特征组间的差异。运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移动健身APP的使用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591名大学生中,表示会主动下载移动健身APP的大学生330名(55.84%),不会主动下载的176名(29.78%),不确定的85名(14.38%);使用过移动健身APP的大学生488名(82.57%);使用移动健身APP的频率为每周1~2次的人数最多,为177名(29.95%);最近6个月一直在使用移动健身APP的大学生321名(54.31%);在对移动健身APP推荐意愿方面,非常愿意或愿意推荐的大学生居多,为304名(51.44%),表示一般的220名(37.23%)、不太愿意的33名(5.58%)、非常不愿意的34名(5.75%);大学生对移动健身APP总体评价较高,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319名(53.98%)、一般的222名(37.56%)、不太满意的27名(4.57%)、非常不满意的仅23名(3.89%)。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的类型主要为Keep软件(85.28%,504名)、Fit健身(30.63%,181名)、乐动力(26.90%,159名)等。57.02%(337名)的学生移动健身APP下载的主要来源为APP下载软件推送。
2.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各维度平均得分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总均分为(3.49±0.66),各维度的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饮食营养(4.13±0.90)、运动锻炼(3.89±0.96)、健康责任(3.55±0.95)、生命欣赏(3.08±1.10)、健康状况(2.49±0.53)、健康危害(2.43±1.31)。
2.3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的单因素分析在人口学基本特征方面,居住地在城市、高年级、医学专业、月生活费1 500~2 000元、个人年就诊次数少、家庭年均医疗费用高的大学生群体健康生活方式得分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使用移动健身APP行为方面,主动下载移动健身APP、使用移动健身APP的频率每周1~2次、对移动健身APP的总体评价满意、愿意推荐移动健身APP、使用过移动健身APP、最近6个月一直使用移动健身APP的大学生群体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 1。
表 1 不同特征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的单因素分析(x ± s)
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healthy lifestyle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x ± s)
影响因素 选项 人数 健康生活方式得分 t/F值 P值 影响因素 选项 人数 健康生活方式得分 t/F值 P值 年龄/岁 ≤18 49 3.39±0.55 0.68 0.57 个人年就诊次数 无 275 3.61±0.68 3.79 <0.01 19~22 460 3.50±0.71 1 148 3.45±0.65 23~25 58 3.43±0.39 2 98 3.35±0.56 >25 24 3.55±0.41 3 33 3.37±0.73 居住地 农村 308 3.34±0.59 23.82 <0.01 ≥4 17 3.24±0.55 城市 259 3.69±0.63 不清楚 20 3.33±0.72 城乡结合部 24 3.18±1.08 使用移动健身APP的频率 不使用 111 3.10±0.63 13.99 <0.01 年级 大一 277 3.40±0.60 4.87 <0.01 极少使用 23 3.23±0.57 大二 89 3.43±0.78 每月1~3次 51 3.36±0.50 大三 68 3.47±0.76 每周1~2次 177 3.68±0.63 大四 91 3.66±0.74 每周3~6次 101 3.61±0.65 大五及以上 66 3.71±0.40 每天使用 128 3.61±0.65 专业 医学 332 3.67±0.73 6.07 <0.01 对移动健身APP的总体评价 非常不满意 23 2.42±0.84 165.51 <0.01 非医学 259 3.35±0.57 不太满意 27 2.72±0.63 月生活费/元 <1 000 66 3.14±0.81 10.17 <0.01 一般 222 3.21±0.45 1 000~ < 1 500 296 3.48±0.61 满意 221 3.59±0.41 1 500~2 000 175 3.65±0.62 非常满意 98 4.36±0.36 >2 000 54 3.45±0.68 是否愿意推荐移动健身APP 非常不愿意 34 3.05±0.80 22.40 <0.01 家庭年均医疗费用/元 < 3 000 237 3.39±0.56 16.92 <0.01 不太愿意 33 3.38±0.56 3000~ < 5 000 86 3.46±0.62 一般 220 3.27±0.54 5 000~ < 10 000 130 3.59±0.67 愿意 190 3.66±0.58 ≥10 000 138 3.75±0.73 非常愿意 114 3.79±0.76 是否主动下载移动健身APP 会 330 3.65±0.65 25.16 <0.01 是否使用过移动健身APP 是 488 3.57±0.64 6.65 <0.01 不会 176 3.26±0.63 否 103 3.11±0.63 不确定 85 3.34±0.60 最近6个月是否一直在使用移动健身APP 是 321 3.64±0.64 6.26 <0.01 否 270 3.31±0.642.4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分层线性回归分析见表 2。
表 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分层线性回归分析(n=591)
Table 2. Stratifie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healthy lifestyl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n=591)
常数与自变量 选项 模型1模型2 β值 t值 P值 β值 t值 P值 常数 3.08 27.54 <0.01 2.15 12.62 <0.01 居住地 城市 0.19 3.37 <0.01 0.10 2.47 0.01 城乡 -0.34 -2.53 0.01 -0.03 -0.30 0.76 年级 0.03 2.08 0.04 0.03 2.57 0.01 月生活费 0.07 3.38 0.02 0.03 1.11 0.27 专业 -0.03 -2.80 0.01 -0.01 -1.77 0.08 个人年就诊次数 1 -0.06 -0.92 0.36 -0.05 -1.03 0.31 2 -0.16 -2.17 0.03 -0.09 -1.56 0.12 3 -0.16 -1.39 0.16 -0.10 -1.11 0.27 ≥4 -0.23 -1.83 0.07 -0.08 -0.66 0.51 不清楚 -0.06 -0.39 0.70 -0.02 -0.16 0.87 家庭年均医疗费用 0.10 4.22 <0.01 0.01 0.75 0.45 是否主动下载移动健身APP 不会 -0.02 -0.33 0.74 不确定 0.00 -0.02 0.98 是否使用过移动健身APP — — — -0.16 -1.48 0.14 使用移动健身APP的频率 — — — -0.01 -0.72 0.47 最近6个月是否一直在使用移动健身APP — — — -0.05 -1.03 0.31 是否愿意推荐移动健身APP — — — 0.06 2.59 0.01 对移动健身APP的总体评价 — — — 0.47 19.51 <0.01注:年级、月生活费、家庭年均医疗费用作为连续型变量纳入方程。以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值作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学变量[居住地(农村=1,城市=2,城乡结合部=3)、年级(大一=1,大二=2,大三=3,大四=4,大五及以上=5)、月生活费(<1 000元=1,1 000~<1 500元=2,1 500~2 000元=3,>2 000元=4)、专业(医学=1,非医学=2)、个人年就诊次数(无=1,1次=2,2次=3,3次=4,≥4次=5,不清楚=6)、家庭年均医疗费用(<3 000元=1,3 000~<5 000元=2,5 000~<10 000元=3,≥10 000元=4)]及移动健身APP使用行为变量[是否会主动下载移动健身APP(会=1,不会=2,不确定=3)、是否使用过移动健身APP(否=0,是=1)、使用移动健身APP的频率(不使用=0,极少使用=1,每月1~3次=2,每周1~2次=3,每周3~5次=4,每天使用=5)、最近6个月是否一直在使用移动健身APP(否=0,是=1)、是否愿意推荐(非常不愿意=1,不太愿意=2,一般=3,愿意=4,非常愿意=5)、对移动健身APP的总体评价(非常不满意=1,不太满意=2,一般=3,满意=4,非常满意=5)]为自变量,进行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第一步,将人口学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作为模型1;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移动健身APP使用行为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居住地、年级、月生活费、专业、年就诊次数、家庭年均医疗费用等变量后,将移动健身APP使用行为变量引入模型后,大学生对移动健身APP的总体评价和推荐意愿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大学生移动健身APP的使用情况较好,使用过的为488名(82.57%),与葛小雨报道结果(91.47%)[10]相差不大,但高于崔洪成(44.90%)[11]、许梦莲(67.90%)[12]等的研究结果。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移动健身APP具有便捷性、易得性、内容多样性等特点,与大学生群体碎片化时间较多的特点适配性高,从而能够满足大学生日常运动健身等自我健康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许多疾病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3],疾病的低龄化提高了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管理的需求,对运动健身APP的使用率不断提高。因此,移动健身APP运营商应继续加强对移动健身APP的推广与宣传,通过校企合作、邀请名人宣传等形式[14],提高大学生用户对移动健身APP的持续使用意愿。
本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年就诊次数少、家庭年均医疗费用高、居住地为城市、高年级、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更高。个人年就诊次数少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更高,可能因为此类大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健康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规律作息与运动锻炼的内驱力较强。家庭年均医疗费用高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更高,可能与家庭成员生病就医所带来的负担和警醒有关,在直面疾病给家人带来的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大学生会更加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居住地为城市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更高,可能是与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对新生事物、优质医疗服务等信息的获取渠道更为便利、接受力更高有关。高年级比低年级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更高,可能是高年级的学生在面临毕业带来的论文、就业、离校等压力时,健康需求和运动解压需求更为突出[15]。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更高,与赵婉泓等[16]的研究结果相同,可能是因为医学生较非医学生具有更高的健康素养知识,拥有更好的健康生活自主性,更加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因此,高校应发挥好阵地优势,宣传普及移动健身APP的使用及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知识,引导更多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行为与习惯,切实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17];其次,要加大在农村地区健康生活方式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缩小城乡之间在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获取、新生事物信息接受度和接受渠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18]。
分层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移动健身APP的总体评价和推荐意愿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呈正相关。大学生对移动健身APP的总体评价高,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移动健身APP的过程中拥有了较好的体验感和较高的益处感,当大学生用户认可了移动健身APP的专业能力和产品服务能力时,就会重复选择使用移动健身APP进行自身健康管理,进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提高。对移动健身APP推荐意愿高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更高,一方面,推荐意愿高进一步体现了用户在移动健身APP的使用过程中拥有满意的体验感,大学生用户希望通过推荐帮助其他人满足日常健康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当大学生通过主动向身边的人群推荐使用移动健身APP,会逐渐产生情感刺激而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情绪,并且这种情感贯穿互动共享全过程[19],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此外,满足大学生用户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用户对移动健身APP总体评价和推荐意愿的重要途径。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卸载移动健身APP的主要原因是广告太多、内容大众化、功能少、互动板块或参与人少等[20-21]。因此,移动健身APP的设计者应提高使用移动健身APP的性价比,增添运动健身过程中的趣味性和挑战性[22];通过技术创新减少广告植入,设计出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餐饮生活建议、健康处方、运动处方等多样化功能的软件[23];通过配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环境等情景的锻炼模块,提高移动健身APP的可得性、可用性和使用的流畅性,满足不同群体对自身健身监控和健康管理的需求[24];通过扩容交互功能,构建移动健身APP社交平台,促进大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生活方式水平。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移动健身APP接受度较高,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移动健身APP的宣传和推广,同时移动健身APP的设计者应完善设计,满足大学生用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从而促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仅在山东3所高校中取样,限制了结果的外推性;(2)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未来将运用追踪设计进一步探究移动健身APP的持续使用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关知识
AppScrip:美国移动医疗APP使用状况的研究
大学生不健康生活方式现状、成因及调整方法研究.docx
移动健康管理APP
移动App的新趋势:医疗,健康,健身行业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
移动医疗APP,家庭健康管理的新工具
运动移动健康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健身器材大全使用方法 10种常见的健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什么是移动医疗?应用场景及相关技术介绍
远程健康监测系统上线 移动医疗进入2.0模式
网址: 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状况及其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https://m.trfsz.com/newsview24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