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7日,在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主办的第二届母乳科学大会上,乳铁蛋白成为热点话题。在乳铁蛋白分会场,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观点。
专家团证实了乳铁蛋白的临床效用
2022年8月6日发布的《乳铁蛋白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也进一步证实了乳铁蛋白的临床效用,指出乳铁蛋白能帮助婴幼儿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免疫细胞成熟;早产儿补充乳铁蛋白能够降低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风险、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婴幼儿和儿童补充乳铁蛋白可改善血液学指标和铁生化参数,改善贫血状态。
该《共识》由营养科、儿科专家共同撰写,为深入了解与推广乳铁蛋白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来源:人民网
参与牵头编制该共识的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肯定了《共识》的临床价值。他表示,婴幼儿免疫系统低下,易产生腹泻、呼吸道感染等临床上常见的婴幼儿高发疾病,会造成治疗周期延长,不易恢复。《共识》通过循证医学论证,明确了乳铁蛋白能够帮助婴幼儿构筑免疫屏障,抵御或降低这些疾病所带来的风险。陈伟教授期望推动乳铁蛋白这种优质的新型活性蛋白质在临床获得更广泛和规范的应用。
专家:每日适宜补充剂量200-800mg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赖建强也是参与《共识》撰写和审阅的专家之一。他表示:婴幼儿免疫屏障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喂养方式,母乳是乳铁蛋白的最佳来源,当没有母乳或母乳不足时,添加乳铁蛋白是唯一安全的替代品。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防治呼吸道疾病及胃肠道疾病时,每日乳铁蛋白适宜的补充剂量为200-800mg。
来源:人民网
看到《共识》推荐摄入量,很多人会有疑问,专家推荐的补充剂量每天补充200-800mg会超标吗?因为之前他们看到国家标准是100mg/100g。
这是因为,他们把添加标准和摄入量弄混淆了,添加量并不代表摄入量。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新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乳铁蛋白》(GB1903.17—2016)规定,乳铁蛋白最高添加量为100mg/100g,以一款普通奶粉为例,最高添加量是100mg/100g,但如果一天冲调200g奶粉,就可以补充200mg乳铁蛋白,食用量并未超标。
如何达到专家推荐摄入量?
母乳含有丰富的乳铁蛋白,纯母乳喂养的幼儿可以摄入足量的乳铁蛋白,远超200mg/天,不需要额外补充。因此,每天200-800mg是非常安全的摄入量。
但对于已断奶或混合喂养的宝宝,如果还想摄入充足的乳铁蛋白,则需要通过食物中摄入。
目前常见的有两种食物补充方式,一是给孩子喝乳铁蛋白含量超高的配方奶粉,添加量应达到300mg/100g以上,而这类奶粉价格非常昂贵。
第二种方式是选择营养补充剂,但一定要选择含量充足的产品。目前有两类含乳铁蛋白的营养品,一是市面上大多数国标添加量100mg/100g的乳铁蛋白调制乳粉,每天补充200mg以上,大概需要吃3罐(1g*60袋/罐)以上,几乎不可能做到。
另一种则是乳铁蛋白含量更高的分离乳清蛋白,因为是原料中自然携带,所以不受添加标准限制,也未“超标”,如提拉米分离乳清蛋白调制乳粉,乳铁蛋白含量高达11000mg/100g,每日只需2小袋(1g*60袋/罐)即可摄入乳铁蛋白220mg以上,可以轻易达到专家推荐的每日200-800mg的摄入量。
来源:提拉米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就明白了,为什么营养师妈妈会乳铁蛋白含量“超标”的分离乳清蛋白。
因为营养师们都知道,乳铁蛋白虽然非常有营养价值,但必须基于足量的基础上。所以这也是提拉米分离乳清蛋白经常被人说“含量超标”,却是国内销量领先的乳铁蛋白产品,这样的含量效果自然出众。
来源:贝集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乳铁蛋白能够降低肠道感染风险,利于控制口腔卫生,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炎症等作用。对0—1岁与1岁以上婴儿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补充了乳铁蛋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喂养能减少下呼吸道感染次数,降低腹泻、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降低腹泻持续时间。适量补充乳铁蛋白,还可降低体重低于1.5千克的早产儿的迟发性败血症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
相关知识
叶酸、铁剂、钙剂、DHA......孕前和孕期到底怎么补?快来看看最新专家共识怎么说
《中国临床合理补充叶酸多学科专家共识》在京发布
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改善儿童健康成长应用专家共识.ppt
吊瓶补充铁剂有什么副作用
最新《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来了!
小叶酸也有大作用,国内首部《中国临床合理补充叶酸多学科专家共识》发布
乳铁蛋白每天的摄入量
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在保持孕期妇女和胎儿健康中的应用 专家共识.pdf
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改善儿童健康成长的应用:专家共识
乳腺癌营养治疗专家共识:18条建议,条条受用!
网址: 乳铁蛋白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每日适宜补充剂量200 https://m.trfsz.com/newsview37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