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液体针灸减肥 绿色减肥新方法

液体针灸减肥 绿色减肥新方法

  绿色瘦身1天减1斤

  最近李小姐很苦恼,眼看天气热起来,她买不到一件合身的衣裳,不禁感叹起腰间、腹部的赘肉。感叹之余她在博爱医院 康复中心接受了被誉为“绿色瘦身先锋”的针灸减肥 疗法,一个疗程下来减了10斤,等于1天减1斤!

  中心李吉茂医师说,李小姐接受的针灸减肥疗法是以针灸为主,辅以推拿、脉冲电磁波、生物向量电波、药罐的有机结合和辨证施治,不用主动节食,但会抑制食欲,不服减肥西药,故不伤胃不伤身,也无副作用,既瘦身又健体。

  随着肥胖者的日益增多,医疗市场上各种减肥运动、减肥药品、减肥手术层出不穷。然而,前者实施之后如不长久坚持则会出现反弹,而采用减肥手术费用过高且风险大。很多医院适时开展国粹医疗针灸减肥疗法,它以“绿色”的概念赢得爱美人士的追捧。

  为让人对此疗法有进一步的认识,中心李医生介绍了它的相关优势:

  A、无需主动节食,不反弹

  该疗法的原理是:用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疏通经络,调解内分泌及机体平衡,通过调理,由内而外,标本兼治。

  治疗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单纯性肥胖等,可迅速减去多余脂肪,收紧皮肤,不松弛,减肥不出皱纹,绝不影响身体健康,一个疗程可减5—20斤,且不会反弹。

  B、瘦身又健体

  在针灸减肥的同时,采用生物向量电波及多种物理因子的协同作用,有效地促进乳房运动,使下垂的乳房得到充分锻炼,血液循环增加,乳房周围经络得到疏通,使腰、腹的多余脂肪移至胸部,使胸部变得挺拔结实,富有弹性。可达到减肥丰胸一举两得的效果。

  C、无副作用,适应人群广

  对长期减肥无效、药物减肥失败、节食怕饿、手术怕痛、运动减肥怕累的人,都可以通过针灸减肥疗法达到瘦身的目的,因为对身体无副作用,该疗法目前被患者称为最有效的一种健康减肥方法。

  液体针灸减肥 时尚减肥方法

  液体针灸减肥(蜂灸纯露)原理:

  液体针灸透穴减肥是民间传统疗法在新世纪的突破。与传统的自然疗法不同,它利用液体针灸(蜂灸纯露)在体表的迅速渗透通经活络,并靠按摩点压的手法刺激穴位,调整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抑制胃肠的蠕动,并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轻饥饿感,促进能量代谢分解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

  液体针灸减肥的特点:

  液体针灸减肥是一款外用的减肥产品。名副其实的不需刺破皮肤,不需将针扎入体内,只要将液体针灸液(蜂灸纯露)滴于掌心两滴,再迅速将手掌捂在所需操作的穴位上,只需几秒钟就会有一股热气直透穴位深处,有针灸的:刺、麻、热、涨等得气感。液体针灸操作方便、见效迅速,避免了顾客对银针的恐惧,更不会出现晕针反应的现象。

  液体针灸减肥的操作步骤:(只是简单的介绍,详细的操作有老师专职培训)

  第一步 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了,气血运行便会畅通无阻,人的身体才不会出现问题。通过揉按、指压等方法疏通顾客的脾经、胃经、肝胆经,让气血运行通畅,打通经脉,扶助正气。操作时间大约8分钟。

  第二步 腧穴刺激

  (1) 穴位施灸:

  用液体针灸减肥液刺激人体减肥主穴:中腕(单) 关元(单) 天枢(双) 梁丘(双) 足三里(双)腧穴在液体针灸的刺激下,通经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调整机体的代谢功能,抑制胃肠的蠕动,并抑制胃酸的分泌,释放出体内的能量,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每穴操作1分钟,大约需要8分钟。建议由专业老师操作

  (2) 消脂塑形:

  用我校和中医研究院共同研发的专用消脂塑形膏涂抹在腹部、腿部等部位。消脂塑形膏能让多余的脂肪迅速的燃烧、分解,一点也没有传统大黄膏、减肥按摩膏那样有辣的感觉,真正的自然消脂。操作时间大约2-3分钟。建议由专业老师操作

  (3) 仪器治疗:

  本仪器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将贴片贴于涂抹消脂塑形膏处的穴位或经络上,仪器产生低频脉冲作用于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加快新陈代谢,减少肠道对脂肪类物质的吸收,抑制过多的营养转化成脂肪,排除代谢中多余的物质;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可以促进气血循环,使局部热能消耗增加,脂肪细胞变小,肌肉更结实,皮肤更紧实;可以改善皮肤呼吸。操作时间大约20分钟。建议由专业老师操作

  (4) 辅助脐贴疗法:

  采用纯中药制剂制作而成的脐贴,能使药物有效的放矢,更好的发挥作用,纤体瘦身,调节阴阳,祛湿化痰,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更直接、更有效、更快速的达到瘦身目的。

  操作时间大约1分钟。

相关知识

绿色减肥方法——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原理最绿色的减肥法
健康绿色减肥 我选针灸减肥法
针灸怎么减肥 针灸减肥的方法有哪些
绿色减肥法
针灸科美体减肥室 特色医疗
减肥针灸减肥的方法
减肥不妨试试平衡针灸疗法
​女针灸减肥的好处
针灸,艾灸,减肥

网址: 液体针灸减肥 绿色减肥新方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38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