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女士说最近一直听到小区里的邻居在说一个名词:社区健康服务。一些熟悉政策的朋友们将来小区里就会有什么社区心理服务、社区康复服务、慢性病服务等等,也有人劝她早点去签约家庭医生。
杨女士问:
上面说的那些服务到底都是啥情况?
社区健康服务包含了哪些内容?
其实,社区健康服务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以家庭为单位,根据居民不同层次的各类健康服务需求,利用各种资源,通过直接提供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社区医疗卫生、健康老龄、健康宣教、体育健身等服务。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是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打造健康城市的重要路径。
为进一步推进健康社区与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健康委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本市社区健康服务促进健康城市发展的意见》。
《意见》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健康理念深入社区,健康资源汇集社区,健康服务融入社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市民健身中心、社区学校等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融合政府、市场等各方资源,初步形成社区健康服务多元化供给格局,促进社区健康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基本完善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
初步实现居民拥有一个健康账户,连接一个统一的智慧平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每个家庭,居民在社区可享适宜、综合、连续的整合型健康服务,居民健康责任、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打造健康社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主要任务
一、明确社区健康服务内容:建立社区健康服务清单制度。根据居民不同阶段基本健康服务主要需求,结合各类资源供给能力,确定由政府保障提供的社区健康服务项目,明确内容、实施路径与供给方式,纳入本市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涵盖卫生、养老、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并定期向社区居民发布。
二、建立面向居民的健康账户。完善本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将社区居民在各类医疗机构就诊记录、各类社会健康管理机构服务记录、学生健康档案、体质监测数据,以及居民自我健康监测的记录融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健康服务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加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提升居民对自身健康档案的知晓率与利用度,促进电子健康档案成为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账户。
三、开展居民健康评估与全程健康管理。在各街镇建设智慧健康小屋,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检测设备、体质检测站、社会健康检测机构等资源,畅通居民自我健康检测与获得健康指导渠道。
四、强化对社区重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覆盖。依托社区各类健康服务机构,整合政府及市场各类资源,优先满足居民社区重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尤其在当前居民需求强烈、供给相对不足的方面予以重点加强,打造健康社区。
五、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服务。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四位一体”慢性病防治模式,向社区居民提供融健康教育、风险评估、慢性病筛查、有序分诊、规范诊疗、随访干预为一体“医防融合、全专结合、全程有序”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危人群)、大肠癌等“社区筛查行动”,促进慢性病早诊早治。
六、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中心、社会心理咨询工作室为一体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推进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点建设,到2020年,实现社区心理咨询点建设全覆盖。
七、加强社区妇幼健康服务。注重医防融合,开展社区孕前保健教育、孕情监测、早孕建册、妊娠风险预警初筛、孕妇随访、产后家庭访视等服务。加强0-6岁儿童保健管理,强化“医教结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托幼机构业务指导,开展在园儿童健康监测及管理,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并对膳食、运动、行为等进行干预指导。
八、加强社区康复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能力建设,开展适宜康复技术的遴选与推广。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专科门诊部、诊所,开展居家康复服务,鼓励康复医师到社会力量举办的康复专科门诊部、诊所多点执业。加强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根据社区残疾人数量、类型和康复需求设立康复场所,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残联康复机构组织开展残疾人康复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护理、辅助器具适配等社区康复服务。鼓励引导残疾人及家庭成员参加社区康复服务,融入社区生活。
九、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模式,推进中医药特色优势在慢性病综合防治、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等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推进中医医联体和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建设,强化中医优势资源对家庭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撑和技术辐射,持续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于“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签约重点人群。以家庭为单位,初步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本市所有家庭。逐步推进家庭医生首诊,推动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使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通过家庭医生直接或转介服务在社区得到有效满足。
篇幅有限,我们在下周继续为大家介绍上海的社区健康服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撰稿:朱晟
编辑:家慈 小孙
责编:迟迅
好啦
今天就是这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