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公共服务体系是整个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石。近年来,上海在健康服务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等方面,聚焦社区医疗、养老、健身、宣教等领域,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居民对当前社区健康服务的“获得感”不强、满意度有待提升,反映出上海社区健康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板和薄弱点,其中因素复杂交织,亟待破瓶颈、补短板、解难题,着力予以完善。因此,如何从全局和顶层设计的高度,以社区为基础完善健康公共服务是上海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上海社区健康公共服务存在七大主要问题
(一)社区健康服务仍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居民的健康需求日渐多元。社区健康服务供给不足、内容缺失、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相对突出。调查显示,居民反映最需要完善和加强的社区健康公共服务的依次是:老年人居家健康照护服务(47.1%)、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44.3%)、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服务(38.2%)、居民健康管理服务(36.6%)、社区医疗急救服务(23.8%)。此外,出院患者社区健康服务、居民疾病筛查和风险评估及居民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如母婴护理服务、专业化的社区运动健身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发挥还不充分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尚未覆盖全人群,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问卷调查的居民中,接受过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仅占13.5%,仅签约而未获得过服务的有43.5%。部分受访居民表示,家庭医生服务“还不太贴心”、“没有太大感觉”。此外,签约居民还反映,预约就诊较难(占30.4%),诊疗技术水平待提高(占29.0%),配不到所需药品(占26.1%)等问题。
(三)居民对社区健康公共服务的知晓率不高
虽然社区相关的健康公共服务项目不断丰富,但由于居民的知晓率不高,社区健康公共服务信息存在供需间不对称,影响了服务的有效利用,面临“有需求、有供给,但利用率低”的窘境。调查显示,受访居民中,95.6%不知晓“上海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服务平台”,79.1%不知道“上海健康云”APP服务,78.6%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设有心理健康指导点。
(四)社区健康公共服务对中青年群体覆盖还不足
社区现有的健康服务更多倾向于老年人、部分慢病人群,而适合中、青年人群的健康服务项目和内容都较少。调查中,青年人、白领阶层、“上班族”群体普遍反映:社区公共健身场所/设施较为简易,不能满足年轻人锻炼需求,也无法提供专业健身指导;调查显示,接受过专业人员指导的居民仅占5.93%;社区健康讲座缺乏吸引力,近一年内参加过社区健康讲座的,35岁及以下受访人群中仅占12.2%。
(五)社区健康服务专业机构能力亟待提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开设儿科门诊的仅23家(占9.5%)。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分中心)设有康复医学科的占47.1%;设精神科、肿瘤科的分别仅有74家和21家。调查显示,对于一般性疾病,愿意去社区医疗机构首诊的受访居民仅占34.62%。
(六)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社会力量明显参与不足。尤其在社区康复、医疗护理、专业运动健身、心理咨询、幼儿健康照护等领域,社会资本涉足不多。如全市设立开业的民办社区护理站仅66家(大部分为非营利性),而经营性的社区专业体育运动健身场所也较少。
(七)社区健康服务专业机构间信息互通共享不畅
社区各类健康服务专业机构间的信息互通程度不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护理机构以及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之间尚未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社区公立卫生服务机构与其他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同样存在信息壁垒。
二、完善上海社区健康公共服务要做实“八个一”
未来,上海要以“健康社区”建设为抓手,精准对接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从八个方面努力完善面向全人群的社区健康公共服务。
(一)打造一个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社区健康公共服务生态系统”
立足于健康社区建设总目标,上海要进一步下沉健康服务资源,将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社区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打破部门壁垒,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核心,形成各级医院、学校、养老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健身场馆等共同参与的健康服务体系,在“医疗联合体”基础上,形成社区“健康服务联合体”,打造基于“健康入万策”的“社区健康公共服务生态系统”。
(二)建立一张社区健康公共服务“清单”
在完善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上,上海要建立社区健康公共服务“清单”,不断丰富居民的“健康服务礼包”,内容应涵盖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急救培训、体质监测、运动处方、健身指导、健康膳食指引等。同时,要改“被动等居民上门服务”为“主动送服务进社区”,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针对中青年群体的健康健身需求,上海要通过在社区挖潜新建、改建、扩建部分体育设施,通过开放社区内的大中小学体育设施等方法,着力提升“15分钟健身圈”的内涵。
(三)形成一套鼓励“多元参与”的体制机制
一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健康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全科医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中医养生保健、母婴护理、体育健身等健康服务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产业,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二是鼓励发展健康类社会组织。鼓励街道培育扎根基层、服务市民的健康类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更多承担宣传教育、健康指导等工作,带动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健康活动。
(四)创立一个“居民健康账户”
建议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居民健康账户”制度,对居民健康行为采取积分累积和奖励,如参加社区健康课堂、定期健康检查、疫苗接种、健康步行等累计相应奖励积分,健康账户积分可兑换社区专业健身服务、社区健康体检服务、商业健康保险优惠折扣等健康福利,形成居民健康行为的正向循环联动激励,引导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
(五)做实一整套“社区健康宣传教育”服务
上海要下大力气夯实社区健康宣教工作,利用各种途径、方式,普及健康知识、推广健康服务,打出一套健康服务宣教的“组合拳”,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识,及时获得健康服务。如编制社区基本健康公共服务目录和地图,方便居民及时获取各类健康公共服务信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报刊栏等公共宣传平台,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宣传服务;开展“真实场景化”的宣传服务,在社区超市、商场等,提供或标注对食盐、糖、肉类摄入等方面的健康提示。
(六)构建一个健康社区的“智慧平台”
建议加快建立基于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智慧共享服务模式”,打通各类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建立全市居民健康公共服务的统一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个性化的健康信息推送。同时,创新社区“智慧健康”服务,开展可穿戴智能技术、小型智能化检测设备等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健康公共服务中的运用。
(七)建立一套“监测评估反馈体系”
一是对社区健康公共服务进行全过程监测。对社区健康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尤其是服务流程、质量、居民满意度等进行定期评估,将监测评估结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管理。同时,开展健康社区创建评选活动,探索实行星级评价模式,发挥标杆引领作用。二是畅通社区健康事务意见反馈渠道,广泛收集居民对社区健康公共服务的反馈和意见,通过建立“自下而上”民意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社区健康公共服务。
(八)制定一个“健康社区建设行动计划”
建议市级层面制定《上海健康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社区健康事务跨部门协调管理机构,完善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通过行动计划的落实推进,做实健康服务,打造健康社区。
主要完成人:周益众、张忻怡、胡蓉、陈珉惺、陈芳芳、何露洋
完成时间:2017年12月
相关知识
健康服务研究报告
区域健康发展力评估研究报告
构建“社区—家庭—医院”为一体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研究
社区健康调研报告.ppt
社区康复调研报告.pptx
健康旅游研究报告
公共健康数据分析报告.pptx
傅虹桥副研究员与合作者在《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中国全民健康覆盖研究报告
社区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模式构建路径研究
医疗健康产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网址: 上海完善社区健康公共服务研究报告 https://m.trfsz.com/newsview417015.html